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3794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02102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

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1),如大旗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

(2)。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

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

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

A.枝枝蔓蔓(wàn)料峭B.砍斫(zhuó)端祥

C.坚劲(jìng)间架结构D.小憩(qì)鼎礼膜拜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沿细密历历在目期望B.缘细密赫然在目希冀

C.缘细致赫然在目期望D.沿细密历历在目希冀

3.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树干破石而出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B.破石而出的树干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

C.树干破石而出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D.破石而出的树干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位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接见、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B.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C.《中国哲学史略》这本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没有一篇文字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D.苹果公司预计将于2016年9月发布新一代iphone7手机,但从对消费者的调查来看,人们却对此反应平平,由此可见,iphone系列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手机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发热患者增多,山东省省立儿童医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B.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D.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

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

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

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

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

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

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

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

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

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

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

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

何为而不成?

故曰: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

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

“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

“莫如学。

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宁越曰:

“请以十五岁。

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

”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

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

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

“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

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

“今昔臣梦受之。

”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

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①》)

[注]①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

“抟”通“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恶以必除恶:

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讽:

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章:

显扬

D.吾非爱道也爱:

吝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

“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5分)

⑵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5分)

14.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8分)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诉我们: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2)我们一直提倡学生应该尊敬师长,那么有了疑难问题在向老师请教时,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做了榜样:

站着侍候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3)杜牧《阿房宫赋》在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之后,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自荐信(节选),信中有几处不当,请至少找出四处并作修改。

自荐信

尊敬的xxx学校领导、考官:

你们好!

我是xx学校2013级应届毕业生xxx,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视我的材料,我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贵校自主招生考试进而实现在贵校学习的梦想。

……

从小到大听见无数周围人对贵校的溢美之词,更加深了我对贵校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够进入贵校的某个专业学习。

……

展望过去,期望将来。

如果能进入贵校学习,我希望能使自己收获真挚的友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

此致

敬礼!

2016年x月x日

自荐人:

xxx

答: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写序号)

①无论大师创作还是孩子习作,都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

②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

③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不仅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④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以及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

⑤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

⑦而且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是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来。

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请拟写一条以“防灾减灾”为内容的宣传标语。

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

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

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

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

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

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

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

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

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③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

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

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

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

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

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

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

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

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泰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

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

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

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

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

我站在草坪前,竟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

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

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

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

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

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

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

19.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2)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21.作者对托尔斯泰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22.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七、(60分)

23.请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写作。

作文一: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培根

(2)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

(3)我们必须与其它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雷切尔·卡森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山师附中2016年6月1日模拟考试答案详解:

一、1.C(A.枝枝蔓蔓(màn)B.端详D.顶礼膜拜)

2.B(缘:

<书>沿着,顺着;沿:

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

期望:

对未来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希冀:

希望。

细密:

(质地)精细密实;不疏忽大意,仔细。

细致:

精细周密;细密精致。

历历在目:

(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赫然在目:

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

3.A

4.选A(B项,席不暇暖:

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C项,率尔操觚:

不经考虑,挥笔成文,形容文思敏捷,后也用来形容写作不严肃,下笔草率。

D项,炙手可热: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含贬义。

不能作“热门”解。

5.选D(A项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

B项,结构混乱。

“借口……为名”杂糅,可表述为“借口……”或“以……为名”C主语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将“在”提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前)

二、6.A其它选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

7.C原文“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丢掉了“往往”二字。

8.D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