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89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x

编辑出版考研用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出版与出版学

1.什么是出版?

它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

出版的概念请见术语释义。

出版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资源开发。

出版是对已有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

(2)编辑加工。

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于读者消费的内容的过程。

(3)大量复制。

出版是对加工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

(4)广泛传播。

出版物还要通过发行环节向社会进行广泛传播,所以广泛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出版活动的开展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

出版活动的开展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形成出版产品的资源条件。

这里所指的资源条件,主要指出版物选题资源,即直接构成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知识内容的来源。

(2)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对出版产品进行加工制作的生产条件。

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有高素质的编辑人员,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有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等。

(3)必须具备广泛组织出版物公之于众的流通传播条件。

将出版物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来实现,因此就需要有流通机构、工作人员及信息网点、渠道、设备等流通传播条件。

(4)必须具备由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构成的市场条件。

满足市场需求是出版活动的目标,没有市场需求,出版活动就没有意义,由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构成的市场是开展出版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3.概述出版物的基本类型与结构。

答:

以构成要素为标准,出版物可以划分为六大基本类型:

(1)报纸。

指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公开连续性出版的散页出版物。

报纸由报头、正文及辅文三大部分组成。

(2)期刊。

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

期刊一般包括封面、目次页、正文、封底。

(3)图书。

指用文字、图像或其他符号,按一定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以印刷或非印刷的方式复制在供携带的载体上以向公众传播的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图书定义概括为:

凡由出版社或出版商出版的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BOOK);5页以上、48页以下的称为小册子(PAMPHLEF)。

图书一般由封面、正文和辅文构成。

(4)音像制品。

音像制品是指录有科学文化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出版物。

根据所记录信号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两大类型。

前者包括录音带、唱片和激光唱盘,后者包括录像和激光视盘。

(5)电子出版物。

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可行的大众的传播媒体。

电子出版物的类型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连续出版物、电子版书目数据和计算机软件等。

(6)互联网出版物。

即指将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的作品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数据库或其他的相应载体上,并借助计算机进行互联网上的在线传播或其他利用的出版物。

4.什么是出版学?

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出版学的概念请见术语释义。

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

其主要理由是:

(1)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所特有的矛盾。

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不同于其他经济领域的商品供求矛盾,它反映的是文化知识的供应与社会对文化知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图书馆、文化馆工作领域的出版物供求矛盾,它是围绕出版物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矛盾,反映的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2)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存在,影响与制约着出版领域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如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版资源和产品结构的矛盾,流通过程中批发与零售的矛盾、物流和商流的矛盾等等,都要受供求矛盾的制约。

(3)出版物的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领域的基本矛盾。

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是出版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生产领域中各种经济关系都可通过供求矛盾反映出来。

5.为什么说出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答:

科学领域的学科划分,是依其研究对象的属性决定的,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科学,而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则是社会科学。

说出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因为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是出版物商品的供求矛盾,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1)书刊出版活动,是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文字,出现了书籍,有了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出版活动才得以产生。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也就促使出版业经营者在满足这些不断增长的需求中使出版活动不断地获得发展。

(3)出版物商品的供求矛盾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影响与作用的结果。

6.谈谈你对出版学理论与出版实践这两者关系的认识。

答:

出版学理论与实践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丰富的出版工作实践是出版学理论发展的源泉,是出版学研究的基础。

只有来源于出版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能丰富出版学理论。

  科学的理论是对出版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能指导和促进出版实践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版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性,才能按照科学规律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

7.出版学的相关学科有哪几门?

这些学科与出版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与出版学相关的学科有两类,一类是为出版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的学科,如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等;二是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学科,如新闻学、图书馆学、文献信息管理学等。

(1)传播学。

传播学基本原理能为出版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参照,但是传播学侧重人类传播行为的一般性研究,而不偏重某一特定传播媒介体的研究,出版学则重点研究出版物这一特定传播媒体及与此相关的传播行为。

(2)文化学。

出版业的发展与种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出版业的发展要遵循文化规律办事。

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样是构建出版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3)经济学。

出版活动具有经济活动的属性,所以,以探求一般经济活动规律为基本任务的经济学研究,也就必然对出版学理论的形成具有了基础性意义。

(4)新闻学。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传播行为,与出版发行有许多相通之处,如都具有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职能等,这使新闻学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出现了许多交叉。

(5)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和出版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都是如何整理、陈列图书,如何准确地揭示图书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内容,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等等。

图书馆工作与出版工作在工作性质上的相同之处,使得以工作实践为源泉的两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也有了许多的共同点。

(6)文献信息管理学。

文献信息管理学研究文献信息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出版学则要研究出版物这一具体文献形式中的信息揭示与利用问题。

因此,文献信息管理学也是与出版学在研究内容上有某些交叉的相关学科。

8.出版学的分支学科有哪几类?

答:

出版学的分支学科有五类:

(1)探讨出版活动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的学科,如出版概论、出版美学、出版经济学、出版文化学、出版社会学、比较出版学、中外出版史等。

(2)研究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科,如图书学、出版企业管理学、出版信息学、读者学等。

(3)研究出版物生产流通过程的学科,如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物制作学、市场营销学、书刊储运学、书评学等。

(4)研究出版活动环境的学科,如出版物市场学、出版法学、出版业宏观管理学等。

(5)研究出版活动的组织技术与方法的学科,如出版财务学、出版统计学、出版业计算机应用、出版物的分类与编目、出版网络技术等。

9.在出版学科研活动中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

答:

在出版学科研活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应做到三个坚持: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讨问题。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讨问题,才能使出版学研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才能使出版学自身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出版科研选题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论证材料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实践之中去获取,形成的理论要有实用价值,要坚决反对那些脱离实践的学究式的研究。

(2)要坚持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

探讨出版活动的规律必须从出版活动与周围其他现象的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进行研究,对出版活动中的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全面地去进行分析,努力防止片面性。

另外,还要防止主观臆断,而是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3)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探讨出版领域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才能使出版科研活动始终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

第二章我国的出版业和出版系统

1.你认为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何时?

其理由是什么?

答:

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西汉末年。

  进行出版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一是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为读者所需要的作品,二是有众多的生产者通过一定手段对作品进行复制使其成为出版物,三是出版物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西汉末年,这三个条件都已具备。

公元4年,长安太学近旁出现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稍后,又出现了书肆。

在槐市与书肆上交易的图书,都不是作者的原作品,而是用手工抄写方式对原作内容进行加工复制的产品;此时出版物的传播已开始采用市场交换方式;众多的图书品种集中在书肆销售,说明社会上能用于加工复制的作品也很多。

这就说明,此时出版活动已经产生。

2.概述纸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

汉武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的植物纤维纸,只是由于质地粗劣,不能用于书写,所以槐市、书肆上的图书载体都是竹简与缣帛。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突破了此前利用天然资源作为知识载体的老思路,拓宽了造纸资源,提高了纸张的生产率。

  纸的发明对出版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改善了书籍的载体材料,提高了书籍生产的速度和效率;扩大了平民抄书和读书的机会,为出版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纸张利于运输,为图书流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还扩大了我国出版业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3.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

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是指从雕版印刷出现的公元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机械化印刷厂在我国建立的1300多年,此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1)图书的生产制作以手工抄写为主。

大量史料都有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人的记载和对隋唐抄书活动的描述,这都说明此期图书生产制作是以手工抄写为主的。

(2)图书的流通以个体书摊、书贩为主。

这些个体书摊、书贩有的单个流动推销,有的云集成市。

(3)佛道教经典及单篇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品种。

东汉之后,佛教和道教盛行,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普遍信奉宗教。

对宗教的迷恋,使佛道教经典被官府大量抄写制作进而影响到民间。

此期又是文学非常发达的时期,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书籍的抄写与流传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

4.概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

据史实推断,我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不迟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雕本肇于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人,精于宋人”。

它对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图书的生产方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成为可能,只要把握了雕版的质量,也就使用该雕版印制出来的出版物质量有保证。

(2)大大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普及。

利用一个雕版可以大量复制,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生产速度,降价了生产成本。

一些民间需求最大的品种如唱词、日历、韵书、佛经等通过雕版印刷术大量印制,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3)雕版印刷术的外传,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5.概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又创制了木活字。

人们还探索使用金属活字如铜活字、锡活字等印书。

活字印刷术对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活字拼排制版的思路,为近现代铅字排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缩短了出版物印刷制作的时间,提高了出版物的生产速度。

(3)活字印刷术的外传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印刷术发明之后,很快就传入朝鲜和日本。

同时又沿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欧洲。

德国人谷登堡研制了铅锑锡合金活字(即现在所说的铅活字),使活字印刷术进一步得到改进,由此使世界出版业逐步进入了机械印刷的新发展时期。

6.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处于一个逐步壮大的时期,其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图书的生产以制版印刷为主。

无论是直接雕刻制板,还是活字排版,都要先将文稿制作成可大量复制的印刷版,然后再用印版复制书页,与手工抄写时期相比,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2)出现了专门的出版机构,包括官方出版机构、私人出版机构及商业出版机构。

(3)图书流通有了较大发展。

流通已开始与生产分离,流通的范围非常广泛,并出现了版权贸易。

7.机械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可大体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

机械印刷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可大体划分为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译书机构的设立阶段、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阶段、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译书机构的设立阶段的特征:

一是出版机构以外国教会与传教士来华创办的各种传教布道兼译书的机构为主;二是已开始普遍采用西方印刷术生产出版物;三是出版物生产形式发生了改变,除图书之外还出现了期刊、报纸;四是出版内容以传播宗教及西方的学术文化科技知识为主。

  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阶段的特征:

一是民族出版业取代教会的译书机构逐步在中国出版业中取得主导地位;二是此时的出版机构大多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讲求经济效益;三是出版内容以教科书、古籍工具书及西方科技学术图书为主。

  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是出版宗旨都是宣传革命真理,普及新文化;二是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竭诚为读者服务;三是内部管理民主化,而且非常重视经济核算;四是在搞好经营的同时,巧妙地、不屈不挠的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出版力量;二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经营原则;三是以集中统一为主的管理模式;四是以教材及教辅读物为主的产品结构。

8.什么是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时期的出版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

电子出版的概念请见术语释义。

电子出版时期的出版业具有四个特点:

(1)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出版物生产制作领域。

在印刷中利用计算机录入排版,在出版校对工作中逐步运用计算机进行校对。

(2)电子出版物是重要的出版产品。

在电子出版时代,电子出版物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3)网络出版活动繁荣。

出版社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网上售书活动发展迅速。

(4)广泛采用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是一种是建立在数字式信息远距离传输和高密度存储的基础上的技术。

其操作过程是将图书内容数字化后,利用电子文件在专门的激光打印机上高速印制书页,并用专用计算机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

9.概述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机构的类型。

答:

我国出版物宏观管理机构有三类:

(1)主管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国务院行政部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其主要职能是:

起草有关出版活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制订和实施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规章,制订和实施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划,审批出版单位的设立,对出版物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等等。

(2)负责管理各省(市、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机构,即各省(市、区)的新闻出版局。

其主要职能是: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与法规,负责对本地区的出版活动进行正确导向及宏观协调,以及负责对本地出版物市场的监督管理等。

(3)各类行业协会。

他们是企业与政府间联系的纽带,又是企业成员间相互协调的中介,更是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10.概述我国出版物编辑出版机构的基本情况。

答:

编辑出版机构在出版系统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中心地位。

我国的编辑出版机构包括出版社、期刊社、报社三大基本类型。

  我国出版社的设立实行审批制。

到2003年底为止,我国有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570家出版社,320家音像出版单位,121家电子出版单位,9000多家期刊社,2000多家报社。

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出版社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是由中央各部委或相当部委一级的机关、团体主办的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二是由各新闻出版局主管,由省(市、区)内厅、局级单位主办的出版社;三是由各高等院校主办的出版社;四是由一些大报刊主办的出版社和一些大公司主办的出版社,如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石化出版社等。

出版社的性质目前大多是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作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出版机构,除了保留少数作为事业单位外,大多数都要转变为企业。

出版社一般都是在社长领导下设立四大部门:

由总编辑领导的编辑部、负责发稿后印刷生产活动组织与安排的出版部、负责本社出版物宣传与销售工作的发行部、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处理及后勤保障工作的行政管理部。

  一些期刊社与报社隶属于出版社,即使是独立经营的期刊社和报社,其性质、功能、隶属关系、内部结构也大体与出版社相同。

但是在内部结构中,期刊社、报社还设有广告部和负责新闻采访的记者部。

11.我国有哪些主要的书刊对外发行机构?

它们各自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答:

我国的对外书刊发行机构主要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以及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由国家科委领导,于1981年组建,主要负责图书进口,同时担任部分报刊等的出口任务,侧重于高校学报及在我国召开的世界性的学术会议录的出口。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属文化部领导,于1978年组建,主要负责除高校学报及世界性学术会议录以外的所有图书、期刊、报纸的对外发行,同时开展手工织品、字画、羽毛制品等艺术品的对外贸易出口业务。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直属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于1981年组建,主要经营我国出版系统所需的技术引进项目及印刷设备、器材的出口。

12.概述新华书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答:

新华书店于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成立,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地政治宣传与文化传播作用。

新中国成立了,新华书店成为我国出版发行业地主力军,其经营额要占我国图书流通市场总销售额的60%以上。

遍布全国的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在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新华书店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

未来的发展就是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革新体制,如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连锁经营、组建发行企业集团等就是实施新发展的具体的措施。

第三章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

1.为什么说,出版物是商品?

答:

因为出版物具有一般商品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1)出版物是劳动产品。

从作者写出原稿到编辑、排版、印刷、装订、流通、购销都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

(2)出版物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出版图书,不是只供生产者自己阅读或无偿分发,而是要用来交换。

在出版物商品领域,绝大部分出版物要作为商品,通过交换的形式流入团体或个人消费者手中。

(3)出版物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版物的价值在于具有一定的价值表现形式——出版物定价。

由于出版物商品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所以它能参加社会商品流通。

2.与一般商品比,出版物商品的特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出版物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再生产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

(1)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出版物的生产过程由知识(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生活过程两个明显的阶段组成,而知识(精神)生产过程在出版物使用价值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出现物使用价值作用的特殊性。

从作用领域看,出版物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在精神生活中起作用;从作用范围看,出版物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从作用方式看,出版物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3)出版物商品的市场特性。

与一般生活商品相比,出版物在其商品流通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流通过程中,出版物商品的交换价格没有反映图书商品的真正价值,二是出版物市场需求容量有较大的伸缩性,三是出版物商品的市场寿命周期较短。

3.为什么说出版工作是一项文化工作?

答:

我们说出版工作是一项文化工作,主要是因为:

(1)这是由出版物的文化特性决定的。

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是出版物,出版物具有文化产品的基本特征,这使得以出版物为劳动对象的出版发行活动具有了文化工作的意义。

(2)从出版物再生产角度考察,整个出版过程大体可分为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具有文化工作的属性。

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与文化整理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产品形成过程,编辑加工和产品印制都具有文化意义。

出版物的流通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过程,通过市场交换使出版物中所蕴含的知识信息得以传播,另外出版物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宣传活动也充满文化气息,使广大读者能够从各类出版物宣传活动中直接领悟与感受到思想与知识的熏陶。

出版物的消费过程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享用出版物的过程,是读者对出版物所含知识内容进行体认、领悟与吸收的过程,是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知识的认知过程。

(3)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具有文化特征,出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出版活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能够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国家各项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出版物具有商品性。

出版物的商品特质使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成为了商品所有者与商品的关系,出版物的商品特质决定了出版发行系统在运行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都具有了经济意义,使出版发行活动紧紧地与市场捆住一起。

(2)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的阶段。

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产过程是一个资本价值形态变化的过程,另外,物质产品的制作阶段属于商品生产过程,要受经济指标约束,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出版物流通过程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流通采用“为卖而买”的货币流通形式,出版物流通的内在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价值增值现象。

出版物消费的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出版物的取得必须以货币支付为条件,出版物消费过程受经济规律制约,存在着消费效益问题。

(3)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具有经济特征。

出版工作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传播科技知识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进行信息传递能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5.对出版工作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两者关系应该如何认识?

答:

在出版工作的两重属性中,文化是目的,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主要性质;经济是手段,经济性是其非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附加属性。

  出版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出版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出版活动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文化,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出版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文化贡献。

6.在出版工作实践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