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895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6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校本教案

《倍数问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一节例1、2、3,练习第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倍数问题中一倍数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倍数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倍数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行程问题中,一倍量、倍数与多倍量的关系?

板书:

一倍量×倍数=多倍量,

多倍量÷倍数=一倍量,

多倍量÷一倍量=倍数。

二、教学新课

1、例1:

果园有梨树120棵,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的2倍少4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一倍量×倍数=多倍量,,则多倍量÷倍数=一倍量,多倍量÷一倍量=倍数。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120×2-40=240-40=200(棵)

2、出示例2

例2:

学校安南伬兴趣小组有70人,比舞蹈兴趣小组人数的3倍少20人,舞蹈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此题题中一倍量舞蹈兴趣小组未知,根据“多倍量÷倍数=一倍量”的模型,注意安南伬小组要加20人才是舞蹈组人数的3倍。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70+20)÷3=90÷3=30(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第1题。

学校棋艺小组有25人,田径队人数比棋艺小组的3倍少5人,田径队有多少人?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25×3-5=70(人)

2、出示练习第5题

一个书架,第一层有120本书,比第二层的3倍少30本,第二层有多少本书?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120+30)÷3=50(本)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倍数问题

一倍量×倍数=多倍量,

多倍量÷倍数=一倍量,

多倍量÷一倍量=倍数。

120×2-40=240-40=200(棵)

《倍数问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例4,练习第2、3、4、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倍数问题中一倍数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倍数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倍数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行程问题中,一倍量、倍数与多倍量的关系?

板书:

一倍量×倍数=多倍量,

多倍量÷倍数=一倍量,

多倍量÷一倍量=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修筑一条水渠,已修好130米,剩下的长度是修好的4倍多30米,剩下多少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此题题中已知修好130米,根据“一倍量×倍数=多倍量”的模型,列式计算。

注意3倍还30米。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130×4-30=490米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第3题。

仓库里有大米45袋,面粉比大米的6倍少20袋,仓库里有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袋?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45×4-20=160(袋)

2、出示练习第4题。

植树节五年级植树32棵,比四年级植树棵树的2倍少8课,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32+8)÷2=20(棵)

3、出示练习第6题。

工地运来砖头130吨,比黄沙的5倍还多30吨,运来黄沙

多少吨?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130-30)÷5=20(吨)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倍数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二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工作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工作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工作问题中,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

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二、教学新课

1、例1:

大同乡中心小学在荒山上植树,2002年共植树356棵,2003年植树3次,每次植树140棵。

哪一年植的树多?

多多少棵?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要求总植树多少课,是关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140×3=420(棵)420>356420-356=64(棵)

2、出示例2

例2:

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

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此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则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48-12)÷9=36÷9=4(小时)

三、巩固练习

1、王师傅每小时制作15个零件,工作8小时后还有30个零件没完成,一共需要制作多少个零件?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15×8+30=150(个)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工作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140×3=420(棵)420>356420-356=64(棵)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二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工作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工作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工作问题中,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

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二、教学新课

1、例1:

2、李师傅10小时修理30台机器,36台机器需要修理多少小时?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要求总植树多少课,是关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30÷10=3(个)36÷3=12(小时)

2、出示例2

例2:

王老师要批改72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

如果每小时批改10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此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则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72-12)÷10=60÷10=6(小时)

三、巩固练习

3、学校组织植树,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1250÷(25×5)=10(元)

4、学校运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

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850-100)÷3=250千克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工作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三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图形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图形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图形问题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长方形的周长÷2-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二、教学新课

1、例1:

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为12厘米,宽为8厘米,如果将这根铁丝围成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先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求出铁丝长度,再根据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公式模型代入计算。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12+8)×2=20×2=40(厘米)40÷4=10(厘米)

2、出示例2

例2:

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正方形的边长为4分米,长方形的长为8分米,长方形的宽为多少分米?

周长为多少分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先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们的面积,再根据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公式模型代入计算。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4×4=16(平方分米)16÷8=2(分米)(8+2)×2=10×2=2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如果将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9厘米的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4×8=32(厘米)32÷2-9=7(厘米)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宽是3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18÷3=6(分米)(6+3)×2=18(厘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长方形的周长÷2-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三节例1、2、3,练习第4、5、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图形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图形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图形问题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长方形的周长÷2-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二、教学新课

1、例1: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想一想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能不能从周长中找出边长这个条件?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32÷4=8(厘米)8×8=64(平方厘米)

2、出示例2

例2:

一块长10米的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其它三面围上20米竹篱笆。

这块菜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从靠墙开始理解,篱笆20米中包含几条的长,几条的宽?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20-10=10(米)10÷2=5(米)5×5=25(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5、有一块长方形果园,长是宽的3倍,如果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绕果园步行一周,需要2小时,这个果园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千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2×4=8(千米)1+3=48÷8=1(千米)1×3=3(千米)

6、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这个长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2×4=8(条)8-2=6(条)12÷6=2(厘米)2×2=4(厘米)

4×2=8(平方厘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长方形的周长÷2-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宽=长方形的周长÷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巧算面积》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四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巧算面积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图形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图形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思想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什么叫物体的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公式?

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教学新课

例1:

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花坛,依次连接四边中点得到一个小正方形的喷泉,求小正方形喷泉的面积。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师:

先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面积,如何使我们能更加简单的看懂图形。

(4)添加辅助线

(5)10×10÷2=50(平方厘米)

2、出示例2

例2:

一个长方形,如果宽增加2厘米,

或长增加3厘米,他们的面积都

增加12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形

的面积是多少?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师:

这道题目中的长和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通过已知条件来求。

原来长方形的宽为:

120÷3=40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长为:

120÷2=60厘米,从而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120÷3=40(厘米)120÷2=60(厘米)40×60=24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1、

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依次

连接四边的中点得到的第3个正方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20×20=400(平方厘米)400÷2÷2=100(平方厘米)

2、一个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中,依次连接四边的中点得到第5个正方形时李师傅要图上颜色,图上颜色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40×40=1600(平方厘米)1600÷2÷2÷2÷2=200(平方厘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巧算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巧算面积》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四节例1、2、3,练习第4、5、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巧算面积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图形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图形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思想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图形问题中,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教学新课

例3:

下图是由5个相同的小长方形拼成的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44厘米,求大长方形的面积。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想一想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能不能从本题中找出这个条件?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大长方形的周长=4小长+5小宽

=6小宽+5小宽

=11小宽

=44厘米

小宽44÷11=4(厘米)小长3×4÷2=6(厘米)

(6×2)×(4+6)=120(平方厘米)

答:

大长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2、出示例2

例2:

把长方形的长去掉3厘米后,余下的是个面积为6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原来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师:

从余下的是个面积为6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里理解?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64÷8=8(厘米)(8+3)×8=88(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4、一个正方形若边长都增加4厘米,面积就增加56平方厘米。

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56÷4=16(厘米)16×16=256(平方厘米)

5、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3分米或宽增加4分米,则面积都增加48平方分米,求原来长方形面积。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形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48÷3=16(分米)48÷4=12(分米)16×12=192(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巧算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五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工作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工作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板书: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二、教学新课

1、例1:

例1: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是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方法一:

60×4=240(千米)方法二:

(60+50)×4

50×4=200(千米)=110×4

240+200=440(千米)=440(千米)

答:

甲、乙两地相距440千米。

出示例2

例2: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学校放学回自己家(如下图)。

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

经过4分钟两人同时到达他们各自的家,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师: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求相遇路程,运用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4)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5)70×4=280(千米)65×4=260(千米)280+260=54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站,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站出发,经过5小时在中途相遇,问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2)图示分析。

(3)学生试着列式解答。

(4)(60+40)×5=500(千米)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校本教材第五节例1、2、3,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一般方法,会解答基本的工作问题。

2、经历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线段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工作知识的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师:

谁能说说,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板书: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二、教学新课

例3:

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5千米,这列货车开出2小时后,一列客车从广州开往长沙,每小时行60千米,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发现数学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