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4203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识记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分析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掌握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组成:

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3)类型:

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1)表现:

不同的地形条件,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不同。

(2)影响举例——我国村落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其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

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分布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交通线路走向:

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1)依据:

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原则

一、判断题

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分散性。

(  )

2.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  )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

(  )

4.山区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  )

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的选择逐渐减弱。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生活在横断山区的傈傈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低低的木柱支撑房屋。

“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答案:

B

7.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各地的聚落分布有所差异,请判断下列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解析:

选D。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南方山区村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8.浙江某山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拟新建带太阳能屋顶的房子。

读该地地形剖面图,判断房子最适宜建设在(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选A。

图中显示为一河谷,对于北半球来说,河谷的北岸为阳坡,太阳能较丰富,因此可排除③和④;又因为②地坡度过大,不适合建房子,故排除②,①地地势平坦开阔,且位于阳坡,能满足要求。

9.下列有关地形对交通线路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岳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较小

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解析:

选B。

由于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难度大、成本高,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合作探究】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1)图1为山区聚落,图2为平原地区的聚落。

山区的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核心归纳】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突出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等都具有深刻影响,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一样,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如下表所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或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跟踪训练】

读我国巢湖流域古代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示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  )

A.海拔较高的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山麓冲积扇地区D.地势平坦地区

(2)冬季,巢湖水域面积减少最大的方向可能位于(  )

A.西北面

B.西南面

C.东北面

D.东南面

解析:

(1)题,读图中等高线可知,图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m以下,海拔较低,A错。

很多聚落没有沿河分布,B错。

图示山前冲积扇聚落分布很少,C错。

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海拔较低的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较平坦,D对。

(2)题,图示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南方,该区域等高线较稀疏,地形平坦,冬季枯水期水面减少得最多,故选B。

答案:

(1)D 

(2)B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盘山公路景观图。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迂回前进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

【核心归纳】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交通运输

点的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

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跟踪训练】

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

(1)~

(2)题。

(1)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

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D.②④

(2)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B.地形

C.技术D.移民

解析:

(1)题,宁愿“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增加成本,也不选择“之”字形道路,很明显是为了缩短公路里程,节省运营时间。

(2)题,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保证路面平坦,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

答案:

(1)A 

(2)B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判读技巧】

交通线路的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

具体分析如下:

影响因素

选线原则

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铁路、公路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断层带,尽量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频率及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国道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阻碍和对车辆安全运行的威胁

【针对练习】

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D.资源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b港口城市的公路。

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B.②线路

C.③线路D.④线路

解析:

(1)题,由图可知,a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故制约该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2)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避开陡坡,并尽量顾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条线路相比,④线路沿线的地势起伏较小,且经过较多城镇,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答案:

(1)C 

(2)D

对点练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1~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川地面积

C.土壤肥力D.林木蓄积量

解析:

第1题,紧临河岸容易受到洪水灾害,A错。

接近坡地中部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B错。

靠近坡地上部生产、生活取水不便,C错。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又要取水方便的地方,D对。

第2题,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的主要条件是有更多的土地,所以川地面积是主导因素,B对。

河流水量不能解决粮食问题,土壤肥力靠自然条件,A、C错。

林木多少也不能解决粮食问题,D错。

答案:

1.D 2.B

对点练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读表,回答3~4题。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2 不同地形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比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岳/平原

1.5~2

7~11

2.2~3

山岳/丘陵

1以上

2~3

1.5

3.下列说法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的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

B.山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小,而且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4.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解析:

第3题,山区优先选择公路运输与山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小无关。

第4题,山区公路的走向和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在山坡上修公路,为降低坡度,多呈“之”字形;修建公路应尽量避开陡坡和陡崖。

答案:

3.C 4.C

成昆铁路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一条重要铁路。

近年来,国家开始规划修建成昆铁路复线。

下图为老成昆铁路的某部分路段。

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图中铁路布线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走向B.城镇分布

C.耕地分布D.地势起伏

6.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但部分路段将裁弯取直,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降低铁路建设的难度

C.提高列车运行的速度

D.促进沿线地区的发展

解析:

第5题,注意图中两个海拔数值,说明铁路弯曲处地势落差大,则地势起伏是影响图中铁路布线的主要因素。

第6题,裁弯取直既可减少线路长度,也可减少线路弯曲而提升速度。

该处弯曲的原因是地势落差大,故裁弯取直必然要修建隧道、桥梁等,会加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增加铁路建设的难度。

答案:

5.D 6.C

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建筑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解析:

选A。

从“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看出,该聚落面向太阳,夏季风影响明显,应是建在丘陵南坡地带,多地形雨,降水丰富,为了有利于雨水下泄,其聚落建筑坡状尖顶;为了便于出行,其聚落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的河流附近;从图中看出,该聚落多植被覆盖,这有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读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回答2~3题。

2.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3.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地形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第3题,台湾岛中部为山地,沿海为平原,环岛修建铁路难度小,节省投资。

答案:

2.A 3.B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4~5题。

4.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5.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B.气候

C.资源D.地形

解析:

第4题,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第5题,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发展极为不便,因此交通线路密度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答案:

4.D 5.D

6.某高中地理学习小组为深入研究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分A、B、C三组搜集相关资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A组同学从图书馆中找到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图a)。

材料二 B组同学上网获得两幅聚落景观图(图b、图c)。

材料三 C组同学走进某市城镇规划办公室,正巧碰到工作人员在研究本市发展规划,并积极参与了讨论。

(1)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多________聚落,山区多________聚落。

试分析原因(从地形角度)。

(2)B组同学推测并分析平原地区聚落最可能是______,山区聚落最可能是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d中最可能发展为城市的聚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除地形因素外,还可能有哪些因素?

(4)A、B、C三组同学通过汇总调研结果得到结论:

Ⅰ.地形对聚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有重要影响。

Ⅱ.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城市 乡村 平原地形平坦,限制条件少,利于聚落的发展;而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聚落发展,规模小。

(2)b c 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可向任何一个空间方向发展、延伸,在规模上发展壮大后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而山区受地形影响,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多在山谷或河间地带呈条带状分布

(3)① 与②③④相比,①处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发展空间大 位于河流的交汇处。

(4)类型 规模 分布 发展 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

1.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聚落分布情况。

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解析:

选D。

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最主要原因是地势较高,可以防御洪水的威胁。

图中a城镇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

现今连接a、b、c城镇与d沿海城市的公路已建成。

读图,完成2~3题。

2.a城镇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群的主要原因是(  )

A.巨额的旅游业收入确保了对古建筑群的保护

B.古建筑综合运用了高强度的材料,不宜损坏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D.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3.该地区(  )

A.a城镇因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城市

B.b城镇发展快的原因可能是交通区位的优势

C.d城市会因海洋水运地位下降而逐渐衰落

D.a、b城镇之间的公路造价低于b、c城镇之间的公路

解析:

第2题,读图,a城镇位于山区,能够保留大量古建筑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C对。

巨额的旅游业收入不是古建筑群得到保留的原因,A错。

古建筑没有运用现代高强度的材料,B错。

该地位于东部沿海,气候湿润,降水丰富,D错。

第3题,该地区a城镇因旅游业的发展闻名,但受地形限制,不可能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城市,A错。

b城镇发展快的原因可能是交通区位的优势,水运、公路运输便利,B对。

d城市会因海洋水运地位上升而逐渐兴盛,C错。

a、b城镇之间的公路位于山区,造价高于b、c城镇之间的公路,D错。

答案:

2.C 3.B

读我国部分已建和在建高速客运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郑西高铁和京沪高铁许多路段均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①沿线多沼泽湿地②沿线地形复杂

③沿线河湖众多④沿线耕地面积广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地质

C.气候D.水文

解析:

第4题,郑西高铁穿过的地区地形复杂,为减小坡度,所以“以桥代路”;京沪高铁穿过平原地区,“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用耕地。

第5题,平坦的地形是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前提。

答案:

4.B 5.A

6.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公路干线在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如图中右侧上图),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行车安全

B.节省土地

C.为其他交通线预留空间

D.减少建设费用

(2)该地区为发展乙、丙两聚居地的经济,计划建设与公路干线相连的公路,图中Ⅰ、Ⅱ、Ⅲ三种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方案,试比较说明理由。

(3)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建设多采用如图中右侧下图的形式,试分析其建设分布特点和原因并填写在下表中。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原因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干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建设时多采用高架形式,目的是尽量少占好地并且避开不利地形。

(2)公路选线原则:

尽量多连接居民点,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难度等。

(3)考查山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案:

(1)B

(2)Ⅰ 三种方案中,Ⅱ方案线路较短,但跨越山地,施工难度最大;Ⅲ方案路程与Ⅰ方案接近,但沿线只经过丙聚居地,与公路建设的目的不相符。

相比之下,Ⅰ方案较为合理。

(3)

线路建设分布特点

原因

沿山间谷地分布

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坡地上呈“之”字形

减小坡度的影响,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