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4219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积累应用(15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吴宫花草埋幽径,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遥岑远目,_,玉簪螺髻。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从军行》)

(4),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5)王维《终南山》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勾勒终南山总轮廓的诗句是“,”。

(6)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

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2分)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校报希望发表小明的文章,编辑写信说:

“敬祈惠允。

B.小明送小强一幅画,小强说:

“我定当惠存。

C.某综合医院开业广告:

“本院开业,诚邀惠顾。

D.小明收到赠书,扉页上题写:

“惠赠样书,请君雅正。

二、阅读(6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11分)

①中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大团圆结尾。

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②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mèn。

然而,这种鞭tà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

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

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来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

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③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剧作中得以实现。

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作者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④到了明清两代,思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

比如《宝剑记》和《鸣凤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⑤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

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

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

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容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剧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老百姓花钱看戏的目的是“找乐”,是消愁,是追求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

至于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他们的愿望。

大概正因为如此,从原本《会真记》到后来的《西厢记》、从原本《霍小玉传》到《墙头马上》才发展出了喜剧的结局。

⑥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

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又使作品成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工具。

同样,老百姓也会把舞台当作教科书。

为善的的不得好报,作恶的不受惩罚,一旦道德的准绳失去公正,人们的心理和道德的准则便没有了依据。

从一定层面上说,戏剧的教化功能也对其“大团圆结局”具有很大的影响。

(取材自《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

3.根据拼音写汉字:

愤mèn()鞭tà()(2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社会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大团圆”特点。

B.大团圆结尾借助夸张和想象来惩恶扬善,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

C.从“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结局中获得心理安慰,是观众与作者的共同需要。

D.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愿望。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尾”形成的原因。

B.第二段以《窦娥冤》为例,说明“大团圆结尾”也是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C.第五段着重论证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尾”是受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精神影响。

D.结尾写“戏剧的教化功能”,是对“大团圆结尾”成因的补充,使论述更加全面。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戏剧“大团圆模式”表明,国人爱找乐,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

B.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才有了《会真记》结局具有喜剧性质的蜕变。

C.戏剧的受众决定着其“成败”,戏剧受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迎合了观众的好恶。

D.“大团圆结尾”对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因此才能被社会接受,进而形成模式。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5分)

春天的巴赫

周卫彬

①自从迷上古典音乐,听得最多的就是巴赫。

也许没有人,能够将人类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唯有巴赫,创造出一个精神上迷人的乌托邦,就像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所言,“巴赫,用最真实的情感,俘获了空间,让它成为一条无限的曲线;他掌握着时间,使未来的一切成为可能;他选择一段舞蹈,使之成为神圣的庆典”。

②在这春日融融的午后,躺在沙发上聆听格里莫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忽然被一股暖流击中,那种温暖像春日的溪流,逐渐在耳边形成小小的漩涡,它似乎在纯粹而微妙地唤起这个春天隐秘的脉动;一片雾霭氤氲之后,从梦境中醒来,窗外便是一览无余的浓春了。

这时候,音乐又仿佛转换为倒映于水中的舞步,人们彼此的步伐在摇曳的波影里,似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和谐而富韵律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而水中的绿藻一簇簇慢慢地生长着、壮大着,随着波光倒影起伏摇曳,仿佛生命永不停歇的呼吸、律动,更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时间,拂过空间,轻轻地牵引你到那充满巴赫风情的异境他乡。

③在格里莫的演奏中,巴赫的浪漫、伤感,天真、圆融,像一道流光溢彩的背景,凸显而出的是生命沉静而旷远的质感,那种人生中的风雨与星光,相伴而行,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惆怅。

所有的倾诉在节奏的变换和旋律的回荡中,直至言辞难以抵达之处,那是一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演奏者与聆听者自在交谈的声音。

在只属于自己的春日下午,独自体验着琴声中生命的宁静与辽阔。

格里莫指间的巴赫,将她原来的烦躁与不安洗得干干净净,一派空山春雨,如果巴赫再世,不知道他是喜欢古尔德,还是钟意这位貌美如春的格里莫更多一点?

④我不是一名猎奇者,只是偏好同一支乐曲因为不同的改编、指挥、演奏,而带来的不

同体验。

一样的曲调,不一样的听觉,难道是我们耳朵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我从格里莫这里听到的,完全不同于古尔德(虽然有时候,你会感到古尔德仿佛巴赫的化身,所谓最忠实诠释者),听觉被她的纤指牵引,来到春天记忆的最深处,那些旧日的诗句网获了此时所有的情绪,让人很快坠入美丽的深渊,犹如坠入爱河;她那种奔放的抒情就像汩汩的流水,注入月光下的池塘,有种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与等待之后,终于找到归宿,一吐为快的感觉。

那泠泠的琴声循环漫步,翩翩舞动,时而舒缓安详,时而热烈奔放。

你会感觉她从巴赫身边的绿荫下出发,却在路上经历了旷野、沙漠与河流。

那自在的弹奏与完美之风里有着郁结和愁闷,也有着明媚与轻灵,以及仿佛置身于别处的回忆与思考……闭目游神间,不远处,仿佛格里莫就坐在那里,正在用她的身体和心灵演奏巴赫,。

⑤我很喜欢格里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巴赫的“恰空”,毫不顾及他人对巴赫的习惯聆听方式,在复杂多义中揭示音乐的内涵深度,却以一种最简单的诠释传递音乐最真的美感。

这样一位天才的钢琴家,拥有让天使嫉妒的容颜及缪斯青睐的才华,而她在演奏中依赖的或许只是一种直觉,就像在星光下走夜路的人,哪里是田野与山坡,哪里是道路与河流,一切都历历在心。

没有取媚于人,也没有所谓的权威评判,她希望得到的仅仅是一支令人享受陶醉的乐曲。

你因此也会理解她何以会对保护野狼情有独钟,甚至一度为此中止了自己钟爱的音乐事业。

⑥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位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并塑造了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巴赫。

仅就这个巴赫版本而言,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格里莫不仅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巴赫演奏,而且在不断寻找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方式。

史怀哲在评价《恰空舞曲》时说:

“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

”而这个世界,在格里莫的演绎中,时而层峦叠嶂、繁花如锦,时而轻盈似水,跃动如金,闪现着心灵舞动的微光,如梦似幻,却定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里。

这是我们无限渴望接近的世界,就像这静美无垠的浪漫的春天……

7.教材中选入关于巴赫音乐作品《小溪巴赫》,其作者是。

(1分)

8.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尾扣题,突出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的特点。

B.与第①段引用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C.史怀哲的话引出对格里莫的赞美,有助于情感表达。

D.运用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9.联系第①段引用的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10.本文构思别具一格,试结合文章题目加以分析。

(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时的形象。

(80字左右)。

(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4题。

(8分)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②。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房太尉:

房琯,唐玄宗时任宰相,与杜甫交情深厚。

②谢傅:

晋代名谢安。

他在

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

徐君:

典出《说苑》“吴季

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

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

(1分)

13.对这首诗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驻马”二字表现作者在故友目前流连盘桓,不忍离去。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恸,令人倍觉寂寥哀伤。

C.作者将房琯誉为“谢傅”“徐君”,是对故友生平功业的高度评价。

D.整首诗阴郁深沉的氛围,也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和叹息。

14.尾联以景句结束,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2分)

(1)迨诸父异爨()

(2)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6.对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

(2分)

(1)顾视无可置者()

A.环顾B.但C.拜访D.回头看          

(2)大母过余曰()

A.看望B.经过C.超过D.拜访

1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18.下面对第②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②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

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②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

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

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②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

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0.归有光擅长运用生活琐事写出感人的文章。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1—25题。

(12分)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①称。

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

“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

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

奉公守法的官吏。

21.苏辙,字;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

(2分)

22.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2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24.请给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断句,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3分)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25.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2分)

 

三、作文(70分)

26.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金山中学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积累应用(15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吴宫花草埋幽径,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遥岑远目,_玉簪螺髻,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5)王维《终南山》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勾勒终南山总轮廓的诗句是“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6)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便化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按要求选择。

(5分)

(1)(2分)A

(2)(3分)A

二、阅读(6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11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

愤mèn(懑)鞭tà(挞)

4.(3分)C(A.“由于社会的原因”“都有”表述绝对化。

B.夸大其辞。

“使戏剧具有了改变黑暗现实的影响力”应是使戏剧具有了符合“善恶有报”的心理安慰。

D.“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因“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才产生。

52.(3分)C(于文无据。

第五段主要分析了中国戏剧形成“大团圆”结局,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6.(3分)A(“喜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主流”推断错误。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5分)

7.(1分)肖复兴8.(3分)D

9.(3分)划线句的描写运用通感(比喻)等手法,生动表现格里莫演奏的巴赫音乐跨越时空,兼具舞蹈可视性的美感与震撼;呼应并具体表现第①段引用的格里莫的话,表现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的美妙高超。

10.(4分)借巴赫的音乐写演奏者格里莫及其演奏(陪衬),春天的巴赫指格里莫以个人独特的理解演绎巴赫音乐,其演奏给人春的感觉——温暖如春,仿佛生命的脉动,又如洗尽铅华的空山春雨般的宁静旷远以及精美无垠的浪漫等,突出格里莫演奏的绝妙;其人也如其演奏风格,随性自然,且貌美如春。

11.(4分)(描写的表达方式,适当的运用修辞1分,表现格里莫弹奏时的形象1分,演奏时注入的情感1分)微闭双眼,热烈与舒缓的神色交织,她仿佛沉浸于音乐世界般,相比如巴赫更多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4题。

(8分)

12.(1分)五言律诗13.(3分)C

16、(4分)答案示例:

这一句以景结情,着意刻画出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

林花飘零,如珠泪纷纷,莺啼婉转动听,本该惹人欢喜,此时此刻却也像是在鸣唱哀乐。

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败落、莺声哀啭的景物描写之中,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凉,手法含蓄,情感深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

15.(2分)

(1)等到

(2)哺育

16.(2分)

(1)A      

(2)A

17.(3分)D18.(3分)D

19.(5分)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错杂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

20.(4分)举例两处共2分,具体分析2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21—25题。

(12分)

21.(2分)子由《黄州快哉亭记》

22.(2分)D

23.(3分)用整句写出杉树的高耸,用散句写出了杉树的凛然,句式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富于变化。

24.(3分)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25.(2分)赞美了直节堂的建造者和命名者徐望圣为人正直;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

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

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

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

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

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

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

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

《诗经》说:

“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

”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

“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

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

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

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

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