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430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24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docx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管理)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报告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

GA-A-06-02)

项目负责人:

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

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题组

二○○八年六月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报告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基金项目

(项目号:

GA-A-06-02)

项目负责人:

蒋新华

项目组成员:

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

课题组

二○○八年六月

前言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究其背景有二: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近几年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特色的培育,以及如何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这些院校办学者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本科高校。

2003年,学校组织了以“学校发展战略”为重点的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工为本、以本为本”的办学思路和“以工为主,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这一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写入了《福建工程学院2003年~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福建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在六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探索,不懈努力。

本项目在此背景下,通过前期两年多的预研与实践,于2006年11月开始正式立项研究,并被列为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度重点基金项目。

为了将实践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凝炼出我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为今后我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指出更为明确的方向,提供更为充实的理论基础。

本项目的研究力图阐明应用型本科形成背景及基本特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试图从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等教育理念的层面上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从比较教育角度分析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和CDIO培养模式;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探索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本项目由我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务处联合承担,两部门领导与部分业务骨干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在项目负责人策划与领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开展本项目的理论研究,相关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和结题鉴定,资料收集、成果整理和结集出版等;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本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等。

课题组向提供帮助与支持的部门和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题组

2008年6月

第一章背景探索1

一、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1

二、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趋势2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4

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6

第二章比较研究10

一、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10

二、CDIO模式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14

第三章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17

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发展观17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价值观19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观21

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观25

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27

第四章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30

一、培养目标30

二、基本规格35

第五章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40

一、方案的设计40

二、方案的实现47

第六章特色研究50

一、特色提炼50

二、特色培育52

 

第一章背景探索

一、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一)现代工程发展趋势[1]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汪应洛等在《工程哲学》一书中对现代工程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概括。

他们认为,现代工程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向:

1.人类的工程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谐工程”的理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2.工程系统观将成为工程活动的主导原则之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与工程相关的知识正在迅速走向交叉和融合;

4.大尺度的工程创新将成为工程创新活动的重点内容;

5.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知识成为工程活动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知识基础,并被日益自觉融入工程创新活动之中;

6.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程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7.未来的工程将逐步成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程;

8.随着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和“知识工程”的兴起,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9.随着工程系统的扩展,工程科学的研究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10.未来的工程将是充分体现民主决策特征的工程,公众理解和参与工程将成为未来工程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1.美国“回归工程”运动[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冷战结束,美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界在录用人员的专业和面向的变化,使工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工程教育进行了广泛研讨。

其中,主要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倡导的“回归工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

“回归工程”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

用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乔尔·莫西斯的话说,“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

根据“回归工程”运动的精神,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欧洲的工程教育改革[2]

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FEANI(EuropeanFederationofNationalEngineeringAssociations)启动了名为EUR-ACE(AccereditationofEuropeanEngineeringProgrammesandGraduates)的计划,旨在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参加成员包括FEANI在内的8个欧洲教育认证组织,提出了著名的“FEANI公式”,以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改革。

1999年欧洲29国政府签署了Bologna宣言,指定并承诺执行“BolognaProcess”,以改革各国教育系统,促进各国学位、学制的统一互认,加强欧洲大陆的竞争力。

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教育部长卑尔根会议制定了Thestandardguidelineforqualityassurancein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EHEA)。

欧洲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与美国一样:

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和集成。

3.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化一性”趋势[1]

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出现明显的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趋势。

(1)基础化。

由于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所以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

(2)综合化。

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即系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3)国际化。

随着大中型企业出现国际化趋势,一个未来的工程师还应该具有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工作的能力;(4)实践性。

工程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如协调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等,而不是指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

二、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趋势

(一)影响因素与时代背景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吴爱华副处长在《适应时代发展,推进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文章中指出:

1.20世纪90年代影响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

(1)综合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正是因为学科综合化,这就需要理科与医科结合,理科与工科结合、科学和人文对培养人同时发挥作用等等。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大学。

对专业的改革,根据综合化的要求,提出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广泛适应“的原则来执行。

(2)信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教育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研制了很多课程的CAI软件和分学科的试题库在全国推广。

此外,提出了计算机文化的思想,计算机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3)终身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政策行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4)国际化。

随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政策的实施,90年代从国外回来的很多人成为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带来了新的理念,促进了国内一些学科的发展,反映在教学改革上,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现阶段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

(1)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已经从社会本位转为市场本位。

在此阶段,需要解决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强调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强调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愿望之间的平衡,强调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之间的平衡。

(2)工业化。

我国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满足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

(3)知识化。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要在强调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强调工作场所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的平衡。

传统上,大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人”,大学毕业后在某个学科领域工作;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既要使学生对学科有所了解,又要对未来工作的行业领域有所了解,要把学生同时培养成为“学科人”和“行业人”,需要高等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改革。

(4)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课程要加入更多有关国际标准的内容,因为产业发展必须接受国际标准,大家在同一个平台和环境下工作,如果不传授全球共同的标准,毕业生就不可能适应全球化的工作要求。

所以经济全球化需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现阶段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综合考虑上世纪90年代影响高等理工教育发展的综合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因素,以及现阶段的大众化、工业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高等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

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3]

(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以及广大高等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人们的观念对教育行政机构决策的影响,在上世纪80、90年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放在了二、三年制的大专层次上。

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更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也不断上涨,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开始提出,并很快地付之实践,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至2004年6月全国已有应用型本科院校171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开办历史不长,在高等教育比重中还只占一定的比例,但其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

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本科院校的数量,扩大了本科生在校生数,扩大了本科教育的总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从全国来看,至2004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171所,本科增至677所,按2003年全国本科规模10720人/校计算,本科院校在校生达7257440人。

从华东地区来看(见表1-1),应用型本科院校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高达41.1%,最低的是浙江省,也达到21.7%。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高等教育教育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

表1-1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表

省市名称

普通高校

(所)

本科院校

(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

(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占

本科院校比例(%)

上海

57

27

7

22.22

江苏

105

43

14

30.09

浙江

64

23

5

21.7

安徽

73

24

8

33.33

福建

51

17

7

41.10

江西

55

17

6

35.2

山东

85

36

8

22.2

合计

187

55

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是诸多教育结构中的关键性因素。

我国高等学校存在地域分布不尽合理,布局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和普通高校过于集中大城市,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不少地市没有本科院校。

随着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趋势日趋明显。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支持。

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立,扩大了本科院校的地市覆盖面,结束了一些地市没有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历史,较大程度地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

如福建省新开办应用型本科7所,有三所分布于莆田、三明、龙岩,结束了莆田、三明、龙岩三地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

南平、宁德等地市目前也在积极筹建和申办本科院校。

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

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大一统”,培养人才的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这一特征在名牌老校中更为突出,大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这种单一规格的人才,既不适应大跨度的生产技术对多种类型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不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更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人才培养的规格单一化与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是催生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强大动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绝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都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的研究,这将极大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多样化,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单一化倾向,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阶段,对高等教育在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方面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大学学习高峰期的到来,广大学生和家长希望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

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998年的调查,上海居民家庭希望子女接受大专教育的为13.8%,本科教育的为47.6%,研究生教育的为28.4%。

正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强烈需求,各地加快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步伐,自1998年以来每年在省级中心城市和地市中心城市新设立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至2004年新办本科院校达171所。

171所新办本科的建立与发展,大大增加了本科招生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了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需求。

以福建省为例,至2004年福建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7所,7所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2004年本专计划招生24506人,其中本科计划招生9400人,占15所本科院校2004年计划招生数65990人的37.13%,本科计划招生数占本科院校本专科招生数的14.24%。

5.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目前新办的17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分布于地市,属于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与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承担的任务不同。

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在承担部分普及任务的同时,主要承担我国高等教育的提高的任务。

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任务,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如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来承担。

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地市城市是多数,地市及所辖县市人口占我国城市人口的大多数。

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将大大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既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进程,也有利于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

6.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举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

它首先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量大面广的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其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解决难题,尤其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为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第三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

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过“十一五”奋斗,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4]

1.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

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带动我省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以“数字福建”为依托,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提高应用技术服务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与相关技术集成,研究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技术。

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3.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共享机制,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

合理布局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科研力量,形成我省在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创新基地。

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实现科研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二)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4]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引导和促进产业壮大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2.信息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我省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

以加强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

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及显示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拓展龙头产品产业链。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产品和液晶显示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品、光通信产品、新一代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和片铝电解电容器等项目。

3.机械产业。

大力发展汽车、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提高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设备国产化和本地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

汽车工业要扩大和提升闽台合作规模和层次,加速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重点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和泉州、龙岩、永安卡车与特种车以及戴-克项目、厦门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形成闽东南和闽西北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船舶工业要加快泉州船厂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民营修造船企业发展,将我省建成全国修造船基地之一。

工程机械要着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和纺织机械优势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进一步做大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促进福州、宁德等电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集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