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485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复习.docx

三年级数学复习

总复习(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总复习这个单元是对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复习,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七大块:

位置与方向;计算;统计;时间的认识:

年、月、日;几何知识:

面积与面积单位;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计算;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在全面学习和掌握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形成整体认识,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知识内容的全面复习巩固和提高,训练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对本册所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整体认识。

   

(2)使学生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扩展思维。

   (3)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知识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可以有侧重地进行重点复习和概要复习。

先让学生对每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系统掌握,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位置与方向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页总复习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名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八个方位名词的意义。

难点:

理解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内容

教师:

位置与方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了解的问题,在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牛,我们具体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l)组织学生回顾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内容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说一说。

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整理出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引导汇报并板书:

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

二、习题讲解

教师CAI课件出示:

下面是一幅社区示意图。

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她从家到健身园

可以怎样走?

   •

(1)组织学生观察这幅社区示意图,了解社区示意图上的总体布

局。

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

教师板书:

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

分别在小清家的什么方向?

从小清家到健身园可以怎样走?

到其他场所又该怎样走呢?

你还能说出哪些与位置方向有关的问题?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议一议,并相互交流,说—说,教师注意引

导学生准确地使用方位词,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方向位置不一样。

(3)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

三、引导学生质疑、总结归纳

(1)教师组织学生在先把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或与位置方向有关的现象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共同讨沦研究,共同解答。

在小组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全班提出来,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

(2)教师归纳强调。

 位置与方向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时刻在我们身边。

我们要理解和掌握八个方位名词的意义和相对性,正确判断和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学会通过一些钧然现象来判断位置与方向。

 

 

 

 

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113页第2~4题,练习二十五第l一4题。

教学目标

(1)归纳回顾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教学过程

—、基本训练

1、教材第112页总复习第2题。

这道题是复习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和估算。

先组织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每月用电数,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分别列出除法算式。

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估一估,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再让学生独立算出准确的结果,并在小组中检查。

然后比较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是否差不多。

2、教材第113页总复习第3题。

这道题是复习回顾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在小组中共同检查计算结果,并相互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3、教材第113页总复习第4题。

这是一道运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明确:

要知道饲养员每天准备330千克的食物够吗?

必须先求出动物园里29只企鹅每天要吃多少千克的食物。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列出算式,并在草稿纸上计算出结果,再同330千克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每天准备330千克的食物够不够。

二、回顾整理

教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那么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哪些本领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或者翻阅教材回顾一次,并在草稿

纸上做好记载。

教师指名汇报。

再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做好笔记。

教师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整理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整理情况引导学生共同回顾,并板书:

教师通过运用实际的题例,指名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

重新回顾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巧。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二十五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让学生训练计算时的技巧和思维方法。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互相讨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为什么?

让学生先互相说一说,加深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再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确:

可以先运用估算的方法逐一试一试判断括号里应填几,也可以直接运用除法笔算出结果,再进行判断。

例如:

   (   )×19<600 因为19≈20,30×20=600,再逐一用31×19,32×19去试算,可以判断括号里应填31。

(2)练习二十五第2题。

这道题是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给小燕子找家。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估一估,连一连。

再相互交流方法和经验。

(3)练习二十五第3、4题。

这两道题都是运用计算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先要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想一想解答的方法,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检查,互相说一说解答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第3题:

58×11=638(人)   638>620,能一次送走这些人。

第4题:

108÷6=18(吨)   平均每个月用水18吨。

四、全课总结

教师: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是以后学习较复杂计算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同学们要多练习,掌握算理、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页总复习第5题,练习二十五第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回顾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统计知识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通过对统计图上数据的分析和平均数的分析,能够提出—些问题和解答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

难点:

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教师:

在本册的统计单元中我们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翻阅教材,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再让学生在充分回顾统计单元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知识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教师展示各小组整理的情况。

加以引导使之更完善,更全面。

教师再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板书:

二、基本训练

 

三、习题讲解

练习二十五第5题。

(1)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统计表,了解数据,再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要求条形画直、画准确,整体效果简明美观。

(2)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出哪些问题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议一议,说一说。

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3)这个城市7年中,平均每年消费粮食多少千克?

 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158+138+127+114+103+92+80)÷7=116(千克)

四、全课总结

教师:

统计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求出平均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了解到很多的信息,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4页总复习第6题,练习二十五第6、?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较大的时间单位:

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4时计时法,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年、月、日以及进率,掌握24时计时法。

难点:

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教材第114页总复习第6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共同解决这几个填空题。

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1)3年=36个月   24个月=2年

(2)7月有31天;15时是下午3时。

(3)展览馆每天开放时间是从8:

30到16:

30,一天共开放8小时。

二、回顾整理

教师:

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了24时计时法,那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你又掌握了哪些本领呢?

(1)组织学生翻教材,熟悉教材上关于时间单位的知识内容,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师指名说—说关于时间单位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更全面地回顾、熟悉这方面的知识。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议一议关于时间知识的要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

(4)教师展示学生整理归纳的成果。

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回顾并

板书:

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作24时计时法。

     计算经过的时间,起止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可以直接用减法计算。

如果经过的时间有日间隔,可以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

三、习题讲解

(1)练习二十五第6题。

这道题要求计算出小华全天在校的时间。

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共同推算一下,并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然后教师指名汇报说一说。

上午在校时间:

11时50分—7时30分=4时20分

下午在校时间:

下午2时就是14时,16时一14时=2时

全天在校时间:

4时20分+2时=6时20分

教师强调:

计算经过的时间时,要注意统一时间计时法,弄清起止时间,再进行计算。

还要注意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练习二十五第7题。

 教师:

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学生甲:

我知道开往长沙的火车时间是17:

00。

 学生乙:

我从钟表上知道现在的时刻是16时30分。

 教师:

那么还有多少分钟开车呢?

 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并在小组中交流。

 17时一16时30分=30分

 教师强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非常重要,耽误了时间或者浪费了时间,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我们要做一个珍惜时间、守时、按时作息的好学生。

四、全课总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呢?

让学生再一次温习复习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

教师强调:

我们要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24时计时法,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把握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好时间搞好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4页总复习第?

、8题、思考题,练习二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和土地使用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教材第114页总复习第7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熟悉常用的面积单位和土地使用面积单位。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

哪些物体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l公顷和1平方千米?

再分别指名说一说: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魔方的一个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小方桌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边长是l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公顷有200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2)教材第114页总复习第8题。

 .

先组织学生分别估一估,再分小组分别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的数据,然后进行计算。

既让学生动手操作,也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选用恰当的长度和面积单位。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3)动脑筋题目,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然后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二、回顾整理

教师:

通过面积单元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翻阅教材,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交流有关面积的知识。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要求理清关于面积知识的要点。

教师展示各小组的整理情况,并指名让小组长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练习讲解

(1)练习二十五第8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

菜地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

再让学生独立算一算这块菜地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并在小组中交流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面积:

15×15=225(平方米)

周长:

15×4=60(米)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要求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要先求出这块阔叶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独立算一算,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6千克=6000克。

面积:

16×5=80(平方米),.

6000÷80=75(克)

1平方米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

5克。

四、全课总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强调:

面积是几何知识中的重要内容,要弄清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加、减法。

难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加、减法。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9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三个图,说一说三个图各是怎样的。

教师:

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呢?

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的意义。

0.3表示   ,把圆片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是   ,也可以表示成0.3。

(2)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10题。

这是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然后指名说一说。

教师强调:

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小数来表示钱数或长短,再来比较他们的大小,也可以直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比较。

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整数,再比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第二位。

举例说明:

二、回顾整理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里,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翻阅教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互相说一说。

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做好笔记。

教师组织个小组根据自己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板书:

 

 

 

 

三、习题讲解

(1)练习二十五第10题。

这道题要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先要弄清每两个数字之间平均分成了10等份,箭头指着第几份,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零点几,再同整数合起来。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是这么多,然后指明说一说。

这些小数分别是:

(2)练习二十五第11题。

这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可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算一算,熟练的同学可以口算,然后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练习二十五第12题。

这道题要求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小数记录的是50米跑的成绩,因而小数的值越大,跑步的速度就越慢,小数的值越小,跑步的速度就越快。

在统计中“8.7及8.7以下”是指成绩比8.7秒快的,那么也就是指小于或等于8.7的成绩。

教师给学生讲解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

优秀8人,良好12人,及格2人,不及格2人。

四、课堂总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谈的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在练习中作适当的补充。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16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能理解题意,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题的思路。

(3)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步骤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

掌握步骤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11题。

这道题目要求这些黄豆能做多少千克豆腐,有两种思路:

一是根据1千克黄豆能做4千克豆腐,先求出一袋黄豆能做豆腐多少千克,再求10袋黄豆能做多少千克豆腐。

二是先求出10袋黄豆共有多少千克,再根据1千克黄豆能做4千克豆腐,计算这10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解答的思路。

再指名说一说,口头解答。

(2)教材第115页总复习第12题。

这道题是一道连除计算的问题。

要求平均每头喂多少饲料,也有两种思路:

先求出每个牛棚用多少千克饲料,再求每头奶牛喂多少千克饲料,也可以先求出这些牛棚共有奶牛多少头,再求平均每头喂多少千克饲料。

教师先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把想到的思路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然后指名说一说,口头解答。

二、回顾整理

(1)教师: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按怎样的步骤来做的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时的步骤。

再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2)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习题讲解

(1)练习二十五第13题。

这道题要求一个月能吃多少害虫,用一天能吃害虫的只数乘一个月的天数。

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95×30=2850(只)

(2)练习二十五第14题。

这道题要求一个月能送多少台电视机,有两种思路:

先求一天送多少台,再求一个月送多少台。

或者先求一个月送多少次,再求一个月送多少台。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解答的过程。

互相检查。

(3)练习二十五第15题。

要求每个队有多少名运动员,可以先求出每个组有多少名运动员,在求每个对有多少名运动员。

或者先求出共有多少个队,再求每个队有多少名运动员。

组织学生对立解答,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练习二十五第16题。

要求24箱蜂蜜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先要求出一箱蜂蜜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

(5)练习二十五思考题。

可以这样想:

到进3杯水和到进5杯水相差160克,那2瘪水的重量是160克,所以1杯水重80克。

到进3杯水,连瓶重440克,而3杯水重     ,所以空瓶重      。

四、课堂总结

师:

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解毒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思路,只有善于动脑筋思考,才会不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例说说你在解答问题时用的什么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的:

1、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预设:

一、生活引入,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单位。

1、师:

看,这是什么?

  师:

景老师在裱这幅字的时候,要制作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配上的这块玻璃的大小,在数学上指什么?

  师:

今天我们就是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

周长和面积

2、师:

什么叫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哪些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

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基本练习,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1、分类比较。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

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有多大?

  3、小芳的房间有一个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窗户,妈妈想给它装上窗帘,至少需要多少窗帘布?

  4、一张边长8分米的方桌,用铝合金条包桌沿,需要多少铝合金条?

  师:

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

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汇报交流。

  学生练习(答可以先不写)

2、生活体验。

  师:

在我们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求周长的?

哪些问题是求表面积的?

三、动手操作,探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

  师: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

这时,两兄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认为父亲不公平。

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师:

用篱笆去围这两块地,篱笆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1厘米)围出几种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周长(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16

  16

  16

  师:

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师:

比较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为1平方厘米)画出几种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面积(平方厘米)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16

    16

    16

师:

从上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小结: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