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831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docx

教育建筑学校建筑绿色节能专篇建筑设计说明

教育建筑学校绿色节能专篇设计说明

绿色节能设计专篇

一、建筑绿色节能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省建设发[2009]218号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4、《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5、《建筑幕墙》(GB/T21086-2007)

6、《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7、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二、建筑节能

1、总体布局

建筑规划布局体现积极节能设计意识,利用合理朝向设计,使建筑能耗降低。

运用合理的建筑布局,组织好建筑间的自然通风。

2、建筑单体

1)建筑物体形系数符合规范要求。

2)不同朝向、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满足规范要求。

3)建筑物的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按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四级设计。

4)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5)屋顶和外墙采用外保温。

3、围护结构构造(详见节能报告书)

4、绿色设计

1)建筑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件,尽量保证建筑有良好的日照,采光和自然通风。

日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建筑的采光、通风面积均满足规范要求。

2)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气密性指标等,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3)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满足相应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

5)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设置空气源系统等。

三、绿色建筑自评

根据《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本项目为政府投资项目,需满足二星要求。

Xx省绿色建筑自评表

类别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文

分数

是否参评

自评得分

备注

编号

款项内容

款项分数

条文总分

控制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

——

——

满足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

——

满足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

——

满足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

——

——

满足

节地与室外环境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9

10

容积率0.99,总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9

7

绿地率35%,向社会公众开放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6

0

Rp1=0.49,

4.2.4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或非玻璃幕墙建筑

2

4

2

无玻璃幕墙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或不设室外夜景照明

2

2 

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

4

4

提供环评报告或环境噪声影响评估报告

4.2.6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2

6

2

详见风环境模拟分析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或只有一排建筑

1

1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2

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1

1

4.2.7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

2

4

2

提供景观图纸及苗木表,道路铺装等详图

 

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

2

0 

4.2.8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3

9

3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3

3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3

3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3

3 

 

4.2.10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

3

6

3

非机动车库设于地下一层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

3

3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6

6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

3

4.2.13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3

9

0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3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

3

0

 

4.2.14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

6

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

4.2.15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

6

3

 

合理配置绿化

3

3 

 

总分

100

 

75

实得分75

控制项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

——

——

5.1.2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

——

——

5.1.3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

——

——

5.1.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

——

——

节能与能源利用

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6

6

窗墙比小于0.5

5.2.2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6

4

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10

0

 

5.2.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6

6

多联机系统IPLV(C)需比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值提高8%

5.2.5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

6

6

 

5.2.6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10

0

5.2.7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6

6

 

5.2.8

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

3

9

3

 

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3

3

 

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

或不需要设水系统或风系统的空调系统(如采用变制冷剂流量的多联机或分体空调)

3

3

 

5.2.9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5

5

5.2.10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

8

8

5.2.11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

3

3

 

5.2.12

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3

5

3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2

0

 

5.2.13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

 不参评

5.2.14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不参评

5.2.15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提供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不参评

5.2.16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10

7

空气源热泵供热水

总分

90

 

70

 实得分63

控制项

6.1.1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

——

满足

6.1.2

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

——

满足

6.1.3

应采用节水器具。

——

——

满足

6.1.1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

——

满足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2.1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

设计阶段不参评

6.2.2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1

7

 1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

 1

 

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

5

 0

 

6.2.3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

8

 8

 

6.2.4

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空调系统、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2

6

 2

 

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4

 0

 

6.2.5

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

无公共浴室不参评

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

6.2.6

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

10

 10

卫生器具达到二级

6.2.7

采用节水灌溉系统

7

10

 7

 施工图深化

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

3

 0

 

或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

10

 0

 

6.2.8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10

 10

6.2.9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

5

 0

6.2.10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15

 7

6.2.11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8

 8

6.2.12

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

4

7

 0

 

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3

 0

 

或未设置景观水体

7

 7

 无水景

总分

86

 

70.9

 实得分61

控制项

7.1.1

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

——

满足

7.1.2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

——

满足

7.1.3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

——

满足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7.2.1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

9

 3

7.2.2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5

 0

暂不考虑

7.2.3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10

 6

公共部位装修一体化 

7.2.4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5

7.2.5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结构构件。

5

0

采用部分工业化预制构件,具体比例待施工图时才能落实,暂不得分

7.2.6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

不参评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

7.2.7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设计阶段不参评

7.2.8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10

 10

 

7.2.9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5

 5

 

7.2.10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10

 10

 

7.2.11

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5

 0

 

7.2.12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10

 0

 

7.2.13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设计阶段不参评

7.2.14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设计阶段不参评

总分

74

 

45.9

34分实际

控制项

8.1.1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

——

满足

8.1.2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

——

满足

8.1.3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

——

满足

8.1.4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

——

满足

8.1.5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

——

满足

8.1.6

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

——

满足

8.1.7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

——

满足

室内环境质量

8.2.1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或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6

3

噪声级达到低线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8.2.2

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

5

9

3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

4

3

 

8.2.3

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

2

4

2

 

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使用率不小于50%

-

-

非住宅不参评

8.2.4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3

0

增加多功能厅专项声学设计

8.2.5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

3

3

 

8.2.6

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

8

4

 

8.2.7

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

6

14

6

 

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或无内区或住宅建筑

4

4

 

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RA

4

0

 

8.2.8

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12

0

 

8.2.9

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方便。

8

8

空调末端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间数量比例达到90%

8.2.10

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13

6

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比例

8.2.11

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

4

7

0

 

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3

3

 

8.2.12

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5

8

0

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3

0

 

8.2.13

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5

0

总分

98

 

45.9

 实得分45

提高与创新

11.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高20%,或者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15%。

2

10

 0

 

11.2.2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节能评价值的要求。

1

1

多联式空调提高幅度16%

11.2.3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全年能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0%。

1

 0

 

11.2.4

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均为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等级标准规定的1级。

1

 1

 

11.2.5

采用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1

 0

 

11.2.6

对主要功能房间采取有效的空气处理措施。

1

 0

 

11.2.7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值的70%。

1

 0

 

11.2.8

建筑方案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结合场地特征和建筑功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筑性能。

2

 0

 

11.2.9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

1

 0

 

11.2.10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

 0

 

11.2.11

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

1

 0

 

11.2.12

采取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其他创新,并有明显效益。

2

 0

 

综上所述,本项目已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

二、结构节能

三、本工程结构节能有如下要求:

1、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

2、填充墙砌体材料:

上部结构墙体采用240mm厚B07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A5.0)、砌筑砂浆应使用专用砂浆,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JC890和附录二中的相关要求。

±0.000以下填充墙(不与土接触)采用MU15烧结页岩多孔砖,要求砌体容重不大于14.0KN/m3、M5预拌混合砂浆。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直接与土接触)采用MU20混凝土实心砖(容重不大于18KN/m3)、M10预拌水泥砂浆。

3、主要材料:

1)混凝土等级:

C30C35

2)钢筋:

梁、板、柱主筋采用HRB400,箍筋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

4、本工程所采用的混凝土及砂浆均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商品砂浆,符合节能原则。

5、其余节材和综合利用措施:

1)材料选择时应分析资源的消耗量,宜选择资源消耗少、可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2)选择材料时宜分析其对能源的消耗量,并宜采用生产、施工、拆除和处理过程中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3)选择材料时应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生产、施工、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

2不应选用可能导致臭氧层破坏或产生挥发性、放射性污染的建筑材料;

3宜采用无须外加装饰层的建筑材料。

4)在保证性能情况下,设计宜选用下列建筑材料:

1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建筑材料;

2以各种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3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建筑材料;

4速生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

5本地的建筑材料;

6耐久性优良的建筑材料。

5)在保证经济性的情况下,设计宜选用下列功能性建筑材料:

1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建筑材料;

2能防潮、能阻止细菌等生物污染的建筑材料;

3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材料;

4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

6)在保证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设计宜选用下列轻质建筑材料:

1轻集料混凝土等轻质建筑材料;

2轻钢等轻量化建筑材料。

三、给排水节能专篇

1、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33/1092-2016

《公共建筑节能节水设计标准》GB50198-2015

2、年用水量表:

年生活用水量详见下表

3、本工程考虑应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可再生能源,用于厨房热水系统。

在食堂屋顶设置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供应厨房热水。

选用空气源热泵独立热水系统(带循环加热功能的一次加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电辅热。

4、本工程生活给水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地下室至三层采用市政直供,四层及以上采用变频供水设备,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0.20MPa,超压部分采用减压阀减压。

5、给水水嘴应采用陶瓷芯等能限制出流流率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水嘴。

6、建筑内所配置的生活用水器具均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2级;其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的要求,不应选用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条文规定的生活用水器具。

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大、小便器冲洗阀。

7、生活用水器具和卫生洁具安装完毕后,宜对各器具的出口压力及流量进行调式,各类延时、感应器具应根据产品标准要求调试好延时时间。

8、给水系统选用铜为密封材料的管道附(配)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可靠的效果。

选用的倒流防止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等在满足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均已采用阻力损耗较小的产品。

9、给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及安装操作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