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7886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docx

语文中考历年真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

专题10文言文阅读

【2020年中考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

(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

2.用现代仅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项是()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

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家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

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②郑文公:

郑国国君。

③烛之武:

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

1.参与诉讼事件(或:

案件)赐福,保佑倒下

2.

(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A

4.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中重点字的含义。

其中“间”意思是“参与”,不要理解为“中间”;“狱”指“诉讼事件”,不要解释成“牢狱”;“福”在句中是动词,意思是“赐福,保佑”;“靡”意思是“倒下”。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意思: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以,凭借;竭,穷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A.“人格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体现出他见识浅陋,目光短浅。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仔细阅读两文,疏通文意,理解曹刿与烛之武二人面对国家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精神品质。

齐师伐鲁时,“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见曹刿是主动的要求参与战事,面对乡人的阻拦,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意请见,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链接材料中,“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有谋略的人,“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可见烛之武的救国行为是被动地,从“武辞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对国君的派遣,烛之武先是推辞,然后国君给他说明利害关系后,他才答应,可见他看重自己的名利,不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

“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曹刿说: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

“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

”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

“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

”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了。

郑国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2020年中考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4)虽乘奔御风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8.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

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5.同“缺”(空隙,缺口)冲上(漫上)逆流而上飞奔的马

6.

(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7.B

8.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略无阙处:

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阙,同“缺”,空隙,缺口。

(2)至于夏水襄陵: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襄,漫上。

(3)沿溯阻绝: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溯,逆流而上。

(4)虽乘奔御风: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

奔,奔驰的快马。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太阳。

(2)清,水清。

荣,树荣。

峻,山高。

茂,草茂。

良,实在。

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B错误,选B。

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选文第四段。

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

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2)链接材料。

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点睛】

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0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信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出师未捷百万雄师仁义之师

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甲)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翻译: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

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

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11.“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

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

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

①[袭]偷袭。

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

③[矫]假托。

④[犒]犒劳。

⑤[宾]以客礼对待。

⑥[却之]使秦军撤退。

⑦[事]这里指抵抗。

⑧[式]卜式。

人名。

⑨[输]交纳。

⑩[边]边防。

【答案】

9.D

10.【甲】

11.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9.A.拜见/看见/看见/意见;B.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C.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D.都是“军队”的意思;故选D。

10.[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

应是:

判断齐师没有伏兵。

11.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

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

材料二中,“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

“想当官吗?

”卜式说: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

“你想要什么呢?

”卜式说: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20年中考安徽卷】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

附着。

②荷:

也称作蒲。

③金粟:

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1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妖________

(3)宜乎众矣宜________

(4)金粟初开晓更清初________

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4.《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

(用原文词语填空)

15.《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2.

(1)只

(2)(过分)艳丽(3)应当(4)开始,刚刚

13.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14.隐逸(者)耐寒

16.情感:

《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

原因:

《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解析】

12.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

只。

(2)句意:

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妖:

(过分)艳丽。

(3)句意:

当然就很多人了。

宜:

应当。

(4)句意:

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初:

开始,刚刚。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之:

助词,的;甚:

很,非常;蕃:

多。

②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

动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乙文根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

15.考查学生对两文的分析比较能力。

甲文歌咏的对象是“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突出莲的高尚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可知表达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乙文,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

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

霜降之时,“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贞不屈的品格。

可知表达诗人对荷的鄙弃。

【点睛】

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2020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

“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

”命吏阁诏④,吏曰:

“天子诏何敢拒?

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

”对曰:

“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

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

①榷取茶利:

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

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

况且,何况。

④阁诏:

搁置诏书。

⑤窜:

这里指被流放。

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冠:

________

(2)得志,与民由之由:

________

17.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8.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

(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19.根据你对语段

(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

(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

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16.

(1)行冠礼

(2)遵从

17.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18.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19.能。

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

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丈夫之冠也:

男子行加冠礼时。

冠:

行冠礼。

(2)得志,与民由之: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

遵从。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18.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1)“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用排比和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

亦不使罪尔曹”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符合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说法。

(2)结合“命吏阁诏”“即自焚之”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3)故可判断,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点睛】

译文:

(甲)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