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187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docx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历年江西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200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其先自北海徒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底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出为万泉丞。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

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临曰:

“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地,与之约,令归系所。

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

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取白衫,家憧误将趁农,惧未敢进。

临察知之,使召谓曰:

“今日气遂,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喂曰:

“阴晴不宜服药,宜即弄之。

”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史部侍郎。

其年,进大理卿。

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四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

“朕甘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成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帝怪问状,囚曰:

“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帝叹息良久曰: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

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隶部三尚书。

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坐:

获罪。

B.临少与兄皎具有令名令:

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

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为狱:

主掌讼事。

11.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地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受卿此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2.A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组为四组,全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中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遂,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晴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时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艳意耳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13.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要求囚狱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贵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14.D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县有轻囚数十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1)(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

⑵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

(2)制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是(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

20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

“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

“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

遂笑应之曰:

“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

不敝帽子。

②刘伶断饮:

刘伶戒酒。

《晋书?

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

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

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

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

获取。

9.[答案]D[解析]赚:

哄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遂自投汨罗以死

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余倘然久之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仍挟一册与俱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0.[答案]C

[解析]A项中“以”都作“来”讲;B项中“者”都作“……的人”讲;C项中前一个“之”是音节助词,后一个是“他”;D项中“与”均作“和”讲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11.[答案]B

[解析]①写屋内陈设;②写他的读书动作;④写他想戒除书隐,均不符合要求,只有③⑤⑥符合。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

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12.[答案]B

[解析]从文章第三段可以推断出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

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怜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

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当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200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催科①[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

“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

或有尤之者,则应日:

“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

不能复念尓民也。

”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

“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

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

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噫!

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

催办缴纳赋税。

②抚字:

安抚体恤。

③阳城:

人名,唐代清官。

④枵(xiāo)腹:

空腹。

⑤躧(xǐ):

踩,踏。

⑥蠲(juān):

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

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

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

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

连年。

答案:

B.缴纳(赋税)。

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

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比:

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阳城以拙蒙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

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

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

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

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答案:

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3分)

译文:

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3分)

译文: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4分)

译文:

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20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

“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

“愿,喜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

“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之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

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

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

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洫:

田界。

⑤伍:

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

众人。

⑦褚:

储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克:

能够。

B.郑伯如晋如:

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

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

边远的地方。

【解析】选C。

应为“钱财”的意思。

10.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解析】选B。

与“郑人病之”都是意动用法,“苦”,“以……为病”。

A项,“成为病态”,动词;C项,“患病”,动词;D项,“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解析】选C。

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④写乡校的作用;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⑥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解析】选A。

“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的说法不正确。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3分)

译文: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2)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4分)

译文:

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3分)

译文:

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20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

“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

“几何数?

”曰:

“子母②四百金。

”卖酒者曰:

“何忧为?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

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

价毋亏乎?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又召诸子贷者曰:

“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

客多负,私怏怏曰:

“卖酒者乃不长者耶?

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

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

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

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平事:

评议事情。

②子母:

利息和本金。

③责券:

求取借据。

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

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

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

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

订立

【答案】D

【解析】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非曰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人,具告沛公

【答案】D.

【解析】A.“为”:

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

译作“呢”。

B.“所”:

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C.“之”:

代词,这样。

D.“乃”:

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⑥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②不是卖酒者的行为。

④是客人抱怨的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答案】B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

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20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

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

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

“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武康为公令于军曰:

“至阵而乱行者,斩!

”公亦令日:

“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

”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于是武康公叹日:

“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日:

“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公固辞: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

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

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日:

“是尝害公者,今死矣。

”公愀然日:

“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

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及就之,温如也。

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

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

②护:

统率。

③帖:

安定,顺从。

④按辔:

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

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除:

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属:

连接

D.公愀然日:

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

忧愁凄怆的样子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B项结合上下文意,可推断“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