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7970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

辽宁省锦州市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2分)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宛转(wǎn)钥匙(yuè)懊悔(ào)    

B.哽咽(yàn)肃静(sù)祈祷(qí)    

C.踱步(duó)锯子(jù)郝叟(hǎo)    

D.诧异(chà)糊涂(tu)赚钱(qiàn)    

2.(2分)(2017六上·莱芜期中)下列各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偏僻  穹窿  嘴馋  婉言谢绝    

B.委屈  衣襟  拨草  水波粼粼    

C.嫩芽  拆散  寂莫  恍然大悟    

D.信服  玫瑰  决别  辽阔无垠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分)

3.(19分)(2017七上·越秀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子的麦收

王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

”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

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

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

他想着。

“猜不到吧。

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

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

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

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

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老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用合适的词语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________→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________→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________→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时________

(2)文中写道,听了孙子的话后,“大老刘愣了半天”,大老刘此时会想什么呢?

请展开想象,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

(3)结合上下文,分析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4)文中爸妈让孩子感受的是麦收的“乐”,大老刘却让孙子感受麦收的“苦”,你更认同谁的教育?

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23分)《枣香醉人》,完成后面问题。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

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

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

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

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

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

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

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

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

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

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

“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

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

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

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

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

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

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

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

不能住人?

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

”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

”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

”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

“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

”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

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1)

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2)

“哎,这棵枣树也老了!

”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3)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

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9分)

5.(19分)(2017九上·巢湖月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合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豁然开朗_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④泉香而酒冽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6.(7分)(2017九上·濮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破阵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

(2)这首词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请简要赏析。

五、名著导读(共1题;共3分)

7.(3分)读《天上的街市》,诗人在诗歌中用反衬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憎恨。

请选择恰当的选项填空。

①用光明美丽的环境反衬————________ 

②用富足反衬————________ 

③用牛郎织女朝夕团聚、幸福美满的生活反衬————________ 

A、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悲惨

B.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惨象

C.贫穷

六、默写(共1题;共12分)

8.(12分)(2017·杭州模拟)古诗文默写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②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诗圣”杜甫心系民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安居梦”:

“________,________。

⑤范仲淹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

与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不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⑥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但是《爱莲说》赞誉那“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他们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9.(5分)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人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走近梦想的台阶。

心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只要心在更远处,我们成长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请以“心在更远处”为题写一篇作文。

(2)请以“      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写具体的人、事、物、景等等)。

写作要求:

①如果选择第二个文题,请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章一、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③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④全文不少于600字;

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⑥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八、其他(共2题;共19分)

10.(15分)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秦人饭食少盐寡醋没辣子可以凑活,生活中没有秦腔       没法过。

②生子呱呱坠地,满月时以秦腔迎接,成人过寿,都要请“自乐班”助兴;老者去世,更要唱大戏热热闹闹送行。

③乔迁新居到了新的地方,子女升学,也要唱折子戏祝贺。

(1)

请在第①句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

第②句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1.(4分)(2017八上·惠安月考)消息结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结语。

概括下面一段话主要信息(不超10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

许 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

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1、

2-1、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分)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4-5、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9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6-1、

6-2、

五、名著导读(共1题;共3分)

7-1、

六、默写(共1题;共12分)

8-1、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9-1、

八、其他(共2题;共19分)

10-1、

10-2、

10-3、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