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8641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16昆明的雨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6

16 昆明的雨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

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4.学习作者通过拾

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感情。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课时

1课时

  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

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1.作者简介

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

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2.交流背景

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从昆明的雨来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

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为时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续,丰满却颇具柔情。

3.积累字词

(1)注音

八卦(guà)   避邪(xié)   菌子(jūn)

黄焖鸡(mèn)绿釉(yòu)篱笆(líba)

(zōng)炽红(chì)密匝匝(zā)

鲜腴(yú)苔痕(táihén)暮年(mù)

(2)解释词语

①避邪:

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②篱笆:

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常见于我国北方农村以及欧美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用于保护院子。

③吆唤:

大声喊叫﹑呼唤。

④情味:

情调、意味的意思。

⑤苔痕:

苔藓滋生的痕迹。

⑥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⑦鲜腴:

新鲜,肥美。

(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交流点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

酒馆喝酒的事。

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

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交流点拨】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

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地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地柔和。

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交流点拨】(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二)深层探究

1.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有着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2.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

昆明的雨的喜爱。

3.文章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交流点拨】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

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第二段和第十一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第二段内容:

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结构:

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

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十一段内容:

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

照应第二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设计意图:

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体会文段的作用。

(三)品析语言

1.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交流点拨】(示例一)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

“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赏析: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示例二)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赏析: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2.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

!

【交流点拨】

(1)“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

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

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

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      想念       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然)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第五单元整体学习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3.阅读课文,明确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4.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

周密的语言特点。

《中国石拱桥》2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蝉》1课时

《梦回繁华》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

主题。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作为承载文明的标志之一,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同时,本单元全是说明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2.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在本文

中抓

住石拱桥的特征,举出例子,高屋建瓴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知识。

文章语言非常平实准确。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教

育家叶圣陶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文章先总说

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我们以全面、具体的印象。

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在开展本单元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唤起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

《蝉》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蝉这一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梦回繁华》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可以先浏览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细读时抓住其中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能力,体

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

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由时代背景导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导入二(配乐朗诵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撰写的两篇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知识链接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新闻: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

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

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

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

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外,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

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积累字词

(1)注音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

芜湖(wú)签订(qiān)荻港(dí)

要塞(sài)摧枯拉朽(cuī)锐不可当(dāng)

(2)解释词语

①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②泄气:

泄劲。

③督战:

监督作战。

④要塞:

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⑤业已:

已经。

⑥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⑦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一)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

设置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尝试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二)深层探究

1.大声地朗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重点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设计意图:

设置此题目的目的是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交流点拨】1.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

时电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

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

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

江战役胜利。

主体:

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总结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2.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一)深层探究(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

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

设置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交流点拨】1.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起的二十四小时

已渡过三十万人

 

续表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到二十二日

已大部渡过,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2.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

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二)品析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

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交流点拨】例句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平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

得体。

例句②: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

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新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新闻常识,另外,还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或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

①拟出恰当的标题。

②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要简洁明了,字数

在300左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详)    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