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802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docx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word打印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附参考答案)

一、(2012全国大纲卷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

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

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

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

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

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

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

文字可泯,道义不泯。

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

(6分)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2012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

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

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

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

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

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

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

张海迪,当代作家。

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5分)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

三、(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往事

(二)之八(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

,半倚在几上,我唤:

“爹爹!

”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

“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

“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

“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

我耸一耸肩,我说:

“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

“这个自然!

”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

“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

“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

“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骀(dái)荡:

使人舒畅。

〕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

“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

”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

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

亲近、领略。

〕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

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

“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

“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

“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

“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

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

“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

“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

“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

“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

“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

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

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

我不言语。

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

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

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

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

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

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

--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

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

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

②中边:

内外,表里。

③策策:

悲戚的样子。

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

(6分)

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

”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

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

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

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

“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

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化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4分)

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

3.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分)

 4.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

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五、(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掐辫子(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

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

“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

她说:

“吓死我了。

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

“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

”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

草帽是用什么做的?

她随口说:

稻草。

他告诉她,不,是麦秸。

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

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

她引他聊得更多。

他细细叙说。

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

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

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

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

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

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

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

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

他很高兴。

他们交往并不久。

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

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

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

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

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

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

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

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

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

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

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

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

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

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

“爸爸!

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2分)

2.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3分)

3.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3分)

4.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5分)

5.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

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4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六、(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耳边杜鹃啼(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