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8907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底世界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docx

海底世界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海底世界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蟠龙镇韩村小学学科导学案

班级三年级科目语文课题海底世界课型综合解决课

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月日

上课

时间共1课时,第1课时本期总计第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

1、了解海底世界并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导学准备

核心问题

理解为什么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并激发学生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导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修改或

补充

创设情境

引出主题

借助谜语、插图,巧妙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是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1、猜谜语:

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又翅不能飞,无翅也能行。

2、头小颈长四角短,硬壳壳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谈话:

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距离海面五百米以下的海底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产生浓厚的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自主合作初步探索

初读课文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积极讨论,大胆回答问题,

积极评价

问题训练

学生完成《问题生成--评价单》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积极讨论

规范指导提升能力

交流展示《问题生成—评价单》

发放《问题训练—评价单》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评价,小组竞赛全班评价

板书设计海底世界

1提出问题

景色:

很深但有亮光

声音:

各种各样

2——6具体说明动物:

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植物:

形态各异

矿产:

丰富

7总结全文: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教后反思

自我评价:

______组长评价:

_______家长评价:

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_

校长寄语:

让每个孩子抬头走路让每颗心灵感受成功

教师寄语:

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海底世界》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

1、了解海底世界并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综合解决课

知识链接:

听音器:

安装在船上用来收听声音的装置,它可以收听到水中很轻微。

稀有金属:

地球上储藏量很少。

矿体又很分散的金属。

海参:

棘皮动物,身体略呈圆柱形,柔软,口和肛门在两端,口的周围有触手。

生活海底,吃各种小动物。

乌贼:

俗称墨鱼,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壳类动物为食,也捕食鱼类及软体动物,肉鲜美,营养丰富。

海藻:

生长在海洋中的藻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等,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入药。

课外阅读:

《奇妙的海洋》《富饶的西沙群岛》

问题导读(内容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想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

1、正确朗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把你觉得最有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2、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收集有关大海的资料,例如:

图片、贝壳、鱼类标本。

文字介绍。

4、你还知道海底有什么资源,它对人类有什么帮助?

我的问题: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______组长评价:

_______家长评价:

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校长寄语:

让每个孩子抬头走路让每颗心灵感受成功

教师寄语:

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海底世界》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2.技能目标:

能了解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些具体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性课文,通过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揭开海底之谜。

课文重点介绍海地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并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去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基本问题

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从那几自然段写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景色奇异?

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物产丰富?

重点问题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那些方面?

2、在描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时,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在文中用“__”找出。

3、课文3、4自然段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并用“~~~~~”画出。

4、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文中列举了哪几种?

自我评价:

______学科长评价:

_______组长评价:

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

校长寄语:

让每个孩子抬头走路让每颗心灵感受成功

教师寄语:

以你的自信,以你的开朗,以你的毅力,还有我的祝福,你一定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海底世界》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创作:

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2.技能目标:

能了解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些具体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知识回放

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主要介绍了海底世界()、()两个内容。

2、说海底景色奇异是因为海底在黑暗中有()在宁静中有()。

3、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句话,第一、二句自问自答,写(),第三句写(),第四句写(),第五句写()。

4、课文第4自然段共有()句话,第一句话写(),第二句话写(),三、四、五、六句分别写了()、()、()、和(),还有()这些动物的活动方法。

这一自

然段主要写了两层意思:

一是动物的()多;二是动物的()多。

拓展训练

大海的呼吸

大海会呼吸吗?

是的,它呼吸时威风凛凛,令人生畏。

你到海边去看看,你海浪一起一伏地涌向岸边,飞溅起朵朵浪花,要不了多少时间,原先你站在的那片沙滩就被海水浸湿了,沙滩和岩石都不见了;几小时以后,海水悄悄地退了回去,你曾留下脚印的地方又显露出来。

海水这种按时涨落的现象,就像是大海在有节奏地呼吸,而且天天如此,年年不变。

他的名称叫潮汐。

海水永不停息地一涨一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在钱塘江入海口附近,曾放置过装有12吨重石块的铁笼子,可是在一次海潮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能不能利用海潮这匹烈马呢?

人们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肯定回答。

早在1921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地球上的潮汐都利用起来,每年可发电112400亿度,相当于88座葛洲坝水电站的发电站量。

1、填空

无()无()无()无()无()无()

一()一()一()一()一()一()

2、造句

巨大——

悄悄——

3、什么是大海的呼吸?

用“——”在文中画出来。

自我评价:

______学科长评价:

_______组长评价:

______教师评价:

_______

校长寄语:

让每个孩子抬头走路让每颗心灵感受成功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

站在海边,极目远望,大海是蓝色的。

然而,当你舀起一盆海水观察,你会发现海水是无色透明的。

大海的蓝色是从何而来的呢?

选择吸收是物体呈现颜色的主要原因。

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若物质对通过它的各种波长的光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则称这种物质为一般吸收;若物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能比较显著,则称这种物质具有选择吸收性。

太阳光照射到海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另一部分光折射进入水中。

进入水中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被水吸收。

水对光的吸收与光的波长有关,即水具有选择吸收性。

水对波长较长的光吸收显著,对波长较短的吸收不明显。

红光、橙光和黄光在不同的深度时均被吸收了,并使海水的温度升高。

到一定的深度绿光也被吸收了。

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水分子或其他微粒会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

所以当海水明净清澈时,目光中被海水吸收最少的蓝光和紫光就反射和散射到我们眼里,我们看见的大海就呈现出蓝色。

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紫光波长最短,散射和反射应当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带紫色呢?

实验表明,人眼对紫光很不敏感,因此对海水反射的紫光视而不见。

所以海水不呈现紫色,完全是因为人眼没有如实反映情况的缘故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会越来越咸吗?

来源:

北京科普之窗网友评论6条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它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咸?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最终一致的答案。

海水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

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

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

那么这些盐类究竟来自何方?

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

后来由于水流冲刷侵蚀了地表岩石,岩石中的盐分不断地溶于水中。

这些水流又不断地汇成大河奔腾入海,使大海成了盐类的最后归宿。

随着水分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天长日久,盐类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

这是一种“后天说”。

按此说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不同意上述看法。

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

是先天就形成的。

根据他们的观测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成,海水中的盐分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只是在地球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加入到海洋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不断地给海洋增加盐类。

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也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物极必反”,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变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则可能保持平衡。

看来,这个谜还必须进一步探索。

海洋里有多少种生物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空前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

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

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

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

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个计划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至少需要花10亿美元的经费,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

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

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这个普查计划希望能够评估各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数量,并且解释上述情况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个计划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经濒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区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机构发展出有效的连续经营策略。

而随着成千上万的新种海洋生物被发现,科学家将开发出新的海洋药物和工业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路特葛斯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尔说:

“这是21世纪第一场伟大的发现之旅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努力,去测量海洋的各种生物,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防止海洋生物继续消失。

”海洋至今依旧是未被探勘的领域,我们对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极为有限。

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学家罗纳尔德多尔说: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不只是海洋状况的重要指针,同时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煤和石油是怎么形成

2011-7-1219:

22

提问者:

1287743213|悬赏分:

5|浏览次数:

1165次

最佳答案

1、煤的形成

在各大陆、大洋岛屿都有煤分布,但煤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各个国家煤的储量也很不相同。

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是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煤产量最高的国家。

中国的煤炭资源在世界居于前列,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

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

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

【煤的形成年代】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地质勘查阶段划分又称勘探程序,是根据地质工作探索性的特点,以及煤田地质勘探与煤炭工业建设程序相适应的原则而划分的。

通常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找煤是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并对工作地区有无进一步工作价值作出评价。

普查是在找煤的基础上或在已知有勘探价值的地区进行,主要任务是对工作地区有无开发建设的价值作出评价,为煤炭工业的远景规划和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资料。

详查是在普查基础上,根据煤炭工业规划的需要,选择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进行,主要任务是为矿区总体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成果要保证矿区规模、井田划分不致因地质情况不准而发生重大变化,并要对影响矿区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

精查一般在矿区开发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主要任务是为矿山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成果要满足选择井筒、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的位置和划分首采区的需要,保证井田境界和矿井设计能力不致因地质情况不准而发生重大变化,保证不致因煤质资料不准而影响煤的既定工业用途。

煤田地质勘探一般按以上四阶段循序进行,同时提交各阶段报告。

但在下述条件下程序可以简化:

①预查区和普查区工作范围没有大的变动,并且接续施工时,可以不提交找煤报告,直接进入普查阶段;②普查区和详查区工作范围无大变动且接续施工时,可以不提交普查报告,直接进入详查阶段;③在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煤层比较稳定,构造不太复杂的暴露煤田,可以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普查甚至详查阶段;④不需要作矿区总体设计的矿区,及面积不大的孤立井田,可以由普查直接进入勘探。

若地质条件复杂,虽进行较详细的地质工作也不能达到勘探程度时,则提交详查最终(详终)或普查最终(普终)地质报告;⑤老矿井深部、生产矿井之间,以及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地区,可一次勘探完毕。

[

2、石油的形成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

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石油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

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

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

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

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吴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