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1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城关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近年来随着城关区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并不断向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延伸,由于不合理灌溉、任意削坡等行为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及隐患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来越大。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制定,对城关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城关区位于兰州河谷盆地东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建国以来,区内因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已造成290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亿元。

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3%,威胁财产达19.64亿元。

城关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四种类型。

在野外实际调查的1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泥石流30条,滑坡、崩塌40处,不稳定斜坡67处,地面塌陷3处。

其中滑坡和崩塌是城关区分布最广泛的地质灾害类型,密度高,活动性强,占城关区现有灾害和隐患点总数的76.5%;泥石流是城关区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涉及的区域面积大,危险性高,占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总数的21.4%;地面塌陷相对影响范围较小,只占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总数的2.1%。

(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

1.地形地貌

城关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与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区内山高坡陡,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坐落在黄河谷地,周围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多变,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

尤其在黄土梁区,滑坡比其他单位发育,规模也比较大,而黄河以北的黄土丘陵区则滑坡较少,多形成崩塌灾害。

2.岩土体特征

城关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十分发育,除变质岩分区岩石强度较大,滑坡不发育外,岩土体主要有黄土、薄层半坚硬至软弱沙砾岩夹粘土岩岩组(K+E)、层块状软弱粘土岩岩组(N),极易遭受暴雨和水流的侵蚀,形成崩塌和滑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一定数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广泛覆盖于基岩风化层和泥岩层上的黄土厚度大、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空隙大、持水性差、透水性强,地表水极易沿空隙和垂直节理下渗至基岩顶面风化层或泥岩层,使得强度大幅度降低,斜坡稳定性急剧下降,呈现出一系列崩塌、坍塌、塌滑以至滑坡,并以灾害链的形式诱发泥石流等其他地质灾害;第三系泥岩和白垩系的砂泥岩具隔水性,胶结程度低,遇水易软化,甚至泥化,导致强度降低,不仅自身易于滑动,而且其顶面常成为黄土滑坡的有利滑动面。

3.新构造运动、地震

新生代以来,城关区南部和北部上升强烈,仅中部略有下沉之势,导致区内地形陡变,向源侵蚀趋强,残破积物堆积于山坡坡脚,加之流水侵蚀作用,汇源区面状侵蚀物被流水携带至沟道,停淤下来,周而复始,造成沟道内堆积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

同时,构造运动还影响沿构造断裂带和构造破碎带滑坡发育,以及各种构造结构面,如层面、节理面、底层之间的接触面等控制着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滑动方向、滑坡范围的变化。

地震不仅是诱发滑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松动了斜坡岩土体的原始结构,为后期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软弱面。

4.气候

城关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占年降水量的61%,而且以暴雨为主,是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

雨水汇集后沿黄土斜坡上的孔隙、裂隙、落水洞下渗,形成暂时性水位时,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并增加土体重量,此时最容易破坏斜坡土体的极限平衡触发滑坡。

另外,气温变化对斜坡表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马兰黄土疏松、多孔、易于含水,在冰冻期间结晶成冰而产生的冻胀力对土体产生很大压力,使原始紧闭的结构产生破坏,强度降低,易于产生崩塌等灾害。

5.地下水活动

地下水是斜坡稳定的潜在威胁,不仅软化土体,降低抗滑能力,同时在斜坡内部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破坏斜坡的稳定状态。

如五泉山一带的滑坡就是五泉砾石层里的地下水发育,导致下部堆填土沿老滑面、堆积土与原地表面的接触面蠕动变形,造成破坏而形成的。

6.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道路修筑时,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就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引发地质灾害。

如在修建柳沟河至忠和高速公路时,在青白石一带就形成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兰山公路南侧形成多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

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在灌溉季节,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输水管破裂,漏水等现象,局部诱发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城关区大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知之甚少,加之不法开发商投机取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方面在建房、整地活动中常常开挖坡脚,造成前缘临空,斜坡失稳,易产生滑坡、崩塌;另一方面,填土或后缘加载,增加了下滑力,易诱发滑坡。

7.其他因素影响

风化作用可降低岩石强度,使基岩山坡形成较厚的残破积物,易沿原岩顶面滑动;沟谷中流水的下切和侧向侵蚀对山坡的坡脚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其结果不仅增大了斜坡的坡度,形成凸形斜坡,降低坡脚土体的支撑,而且增大了斜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使斜坡处于失稳状态。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已发现的和潜在的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

2.南北两山近山地带,黄河高阶地前缘地带,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随时都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3.随着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越来越多。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自1990年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城关区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完成

城关区人民政府委托甘肃省地质环境检测院对辖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城关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并提交了《区划报告》等成果报告,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

2.地质灾害管理工作进展明显

成立了区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相关责任得到落实;建立了城关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防织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得到加强,地质灾害勘查治理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地质灾害宣传力度、群众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及时上报地质灾害险情,使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及时到位。

3.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初步建立

通过对城关区地质灾害点的的全面调查及较广泛地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和抗灾防灾意识明显提高;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落实到监测责任人,并向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群专结合、群防群测网络。

4.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成效

由市、区财政及受益方共同出资,初步治理了严重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部分地质灾害点,如交警支队滑坡、徐家坪47号滑坡、自强沟19号不稳定斜坡、自强沟79号崩塌、咬家沟地面塌陷;正在治理左家湾滑坡、靖远路庙巷子滑坡、红山根83号滑坡、东李家湾345号滑坡。

随着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实施,南北两山泥石流的爆发频率有所降低。

对工程建设中特别是柳忠高速公路东岗镇—大砂沟段沿线发现的地质灾害和不稳定边坡进行了工程治理。

(五)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工作较繁重

随着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的继续展开,大量暂住人口的增加,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削坡平地、违章建筑的不断增加,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2.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街道、社区(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目前,对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主要集中在区国土资源局,对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应向街道、社区(村)进行延伸。

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不完整

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仍处于待建阶段,网络覆盖面和监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预报预警系统和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尚未建立,不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简便、科学、准确的预报预警,也不能提供地质灾害系统资源的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

二、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从推动城关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城关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财产、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类活动聚集地以及重大工程作为防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兼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2.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原则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应急避险和快速救援处置能力,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一。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城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兰州市地域狭窄、土地资源少的特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要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带动和推进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坚持统一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

区政府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按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实行防治工作的分级管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及目标

(一)防治思路

城关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严重制约着城关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监测预报、应急避险、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损失,全面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坚持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利用先进GIS技术,大力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基础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性分区评价,根据分区评价结果,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内分布的灾害点以物理工程治理措施为主导,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降低其危险程度的目的;对地质灾害中危险区内分布的灾害点逐步采取必要的物理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逐步降低各灾害点的危险程度;对地质灾害小危险区内的灾害点采取以监测为主的非工程措施,同时加快生物工程措施的实施,达到全面防治的目的。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区政府应视灾情启动防灾预案,迅速上报真实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救助。

(二)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

全面掌握辖区内地质灾害情况,基本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显著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水平,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行政管理体系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进一步遏制,形成积极、主动、有预见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局面。

1.地质灾害调查

系统查明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危害程度,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初步完成全区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重点工程区、重要经济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地质灾害预防

建立覆盖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隐患点的群测群防体系,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防灾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得到完善,预报水平显著提高;易发区内工程建设及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到100%。

3.地质灾害应急

全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基本完善,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较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点能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赶赴现场指导应急救援和处置。

4.地质灾害治理

搬迁避让4个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排险、勘查、治理29个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35%。

远期目标(到2020年):

全面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监测体系,使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更趋完善,应急反应更为快速;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加大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治理力度,使全区需要冶理(避让)的地质灾害点有60%得到基本治理(避让),与“十一五”相比,因灾伤亡人数下降60%。

四、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区划分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根据城关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和特点,对城关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将城关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三个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近坡脚地带,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密集发育,总面积39.55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8%。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351.2mm,日将水量96.8mm,时最大降水量52mm,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安全。

同时,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加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增加趋势。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主要分布于城关区南部、中部地带,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质灾害较发育,面积78.76km2,占总面积的35.8%。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351.2mm,日降水量96.8mm,时最大降水量52mm。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主要是黄河河谷地带黄土梁峁地带,人口稠密,属于兰州市重点开发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较好,面积为101.6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6.2%。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351.2mm,日降水量96.8mm,时最大降水量52mm。

(二)地质灾害分区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按照“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以城关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等重要因素,将城关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和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再依据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和小流域特征划分出地质灾害防治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规划措施。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ZF)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和阶地台塬边坡地带,主要涉及到东岗镇街道、拱星墩街道、火车站街道、白银路街道、五泉街道、伏龙坪街道、临夏路街道、靖远路街道、草场街街道、盐场路街道和青白石街道等街道,面积51.1km2。

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0处,其中泥石流沟27条,以中、小型泥石流为主,多为中易发,危害程度严重;崩塌、滑坡及不稳定斜坡90处,地面塌陷3处,规模多为大、中型黄土、堆积层滑坡。

根据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小容易治理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工程治理措施、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对规模较大,治理费用昂贵的滑坡体,则以搬迁或应急躲避为主。

I桃树坪至伏龙坪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段(ZF1)

主要分布于桃树坪至伏龙坪段南部山区、河谷谷地,涉及到东岗镇街道、拱星墩街道、火车站街道、白银路街道、五泉街道、伏龙坪街道、临夏路街道,面积22.5km2。

主要防治任务:

对烂泥沟等7处泥石流沟进行监测,并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重点对伏龙坪、桃树坪、皋兰山山脚一带的小型滑坡、危险性边坡进行预防和治理。

伏龙坪79号滑坡、自强沟43号滑坡、红山根83号滑坡、兰铁看守所滑坡、东岗镇小街住宅区地面塌陷等灾害点是治理的重点,规划在近期治理完毕。

对其它灾害点进行监测预警,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和气象预报工作,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II上徐家湾至青白石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段(ZF2)

主要分布于上徐家湾至青白石的杨家沟一带,主要包括靖远路街道、草场街街道、盐场路街道和青白石街道,面积28.6km2。

主要防治任务:

对碱水沟、大砂沟、拱北沟等20处泥石流沟在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财政情况进行综合治理。

重点对王堡堡城周围的滑坡、崩塌隐患点进行监测预警,将危害、威胁严重的靖远路20号滑坡(庙巷子滑坡)、徐家坪滑坡、圈沟崖滑坡、东李家湾345号滑坡、五一山滑坡、咬家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治理。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CF)

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南部皋兰山及靠近山坡地带易受泥石流、滑坡威胁的的河谷区,北部则主要分布于九洲开发区、大砂沟沟道、石沟沟道和大浪沟沟道,面积63.39km2。

区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处,其中滑坡及滑坡、崩塌隐患点17处,为小型黄土和基岩滑坡和滑坡、崩塌隐患点;泥石流沟2条,均为小型。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对居住较分散的居民采取整体搬迁安置,居住较集中的居民首先采取应急躲避,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和治理工作。

治理措施按小流域特征,分地段分期采取生物措施进行全面治理,并辅以少量的工程措施。

I皋兰山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段(CF1)

主要分布于三营村至皋兰山一带,面积22.3km2。

主要防治任务:

对主要4处滑坡、崩塌隐患点在加强监测的同时,积极争取扶贫救灾资金,尽快地将危险区居民进行整体搬迁,维修上水管线,预防上水渗漏,造成滑坡、崩塌灾害。

II拱星墩至两关什字地质灾害次重点坊治段(CF2)

主要分布于拱星墩至西关什字一带,面积8.81km2。

主要防治任务:

该段要加强对泥石流排导渠的规划设计与修建,并定期进行清理和检查。

同时,该段地下布设了较多的人防工程,部分地段人防工程年久失修,濒临崩塌的边缘,应加强管理和维修,预防造成地面塌陷灾害。

III白塔山、大砂沟、小砂沟、石沟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段(CF3)

主要分布于九洲开发区内,面积29.6km2。

主要防治任务:

对4处滑坡在加强监测的同时,积极争取治理资金进行全面治理,加强对大砂沟沟道的综合治理工作。

IV大浪沟沟道及近沟道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段(CF4)

主要分布于大浪沟沟道及近沟道地带,面积2.68km2。

主要防治任务:

对马家沟2号斜坡、盐什公路大浪沟段1号斜坡采取监测、避让措施,对盐什公路大浪沟段2号斜、杨家湾斜坡采取监测工程治理措施。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YF)

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分布于区内北部和南部的中高山区,面积

105.51km2。

区内共存在地质灾害点3处,其中滑坡1处,为中型黄土滑坡,稳定性较差;泥石流沟2条,均为中易发,危害程度属于轻度至重度。

主要防治任务:

以监测预防为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意建筑边坡的防护。

五、主要工作与任务

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资金,申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重大项目,将南北两山、九州开发区等重点隐患区域地质灾害治理纳入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治理规划。

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安居工程,大力实施南北两山地质灾害避让和综合治理,加快整体搬迁步伐。

(一)基础调查与专题研究

1.地质灾害跟踪调查评价

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跟踪性调查评估,适时了解、掌握城乡建设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跟踪评价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预防效果,对已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质量及有效性检查,及时总结经验。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以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已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城关区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各地区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治理前期的监测预报主要是群防群测,坚持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技术与行政并重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针对城关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先在重点防治区域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各灾害点监测人,按要求进行日常监测和雨季重点监测,然后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群防群测网络。

2.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015年底前,建成比较完善的城关区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实现城关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

将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和判别结果,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结果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

3.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

充分与市、区气象局技术中心联合,开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在对降水量预报的同时,对由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易发等级作出科学的预报。

政府部门每年在汛期前,对生命财产有威胁的灾害体进行现场勘查,并根据勘察结果,编制城关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应适时对其规模大小、影响范围、生命财产损失等作出估价,提出防灾减灾等措施及善后工作建议等。

(三)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

在稳定性差、危害性较大需要在近期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的勘查与设计,提交治理方案,凡治理费用远大于搬迁费用或不适宜工程治理的,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对规模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点,针对诱发因素,采取诸如地表排水、削坡减载、支挡等一般工程治理措施或监测预报、生物治理措施;凡治理费用远大于搬迁费用或不适宜工程治理的,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通过筛选,对城关区29处地质灾害点进行工程治理,对城关区伏龙坪43号滑坡隐患点危险区的3户居民、省水运管理局1户居民、白塔山3、6号2户居民、自强沟71号1户居民等7户居民进行搬迁避让。

具体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措施见表5-1。

表5-1城关区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措施

序号

地质灾害点名称

灾害点所处位置

稳定性

危害

分级

防治措施意见

1

左家湾1号滑坡

盐场堡街道上川社区

修建排水系统、护坡

2

左家湾2号滑坡

盐场堡街道上川社区

削坡、护坡

3

西李家湾沙梁子滑坡

靖远路街道西李家湾社区

削坡、护坡

4

朝阳村沙梁子滑坡

靖远路街道朝阳村社区

削坡、护坡

5

西李家湾防空洞洞口滑坡

靖远路街道西李家湾社区

削坡、护坡

6

无一山滑坡

草场街街道五一山社区

填埋裂缝、削坡、护坡

7

兰铁看守所滑坡

东港街道新兴社区

排水、护坡

8

西北民族大学西南侧滑坡

白银路街道西北新村社区

拆除房屋、修建护坡

9

自强沟71号滑坡

伏龙坪街道前街社区

拆除房屋、修建护坡

10

大砂沟泥石流

盐场路、盐场堡街道

低易发

特重

扩建、疏通排导渠

11

罗锅沟泥石流

靖远路街道

低易发

特重

扩建、疏通排导渠

12

烧盐沟泥石流

靖远路街道

高易发

治理沟道两侧坡体

13

拱北沟泥石流

靖远路街道

高易发

扩建、疏通排导渠

14

鱼儿沟泥石流

东岗镇街道

中易发

特重

扩建、疏通排导渠

15

小洪沟泥石流

拱星墩街道

中易发

特重

扩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