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13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docx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

廊坊市地质灾灾害防治规划

目    录

   一、前言1

   二、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1

  

(一)区域自然地理1

  

(二)地质环境概况2

   三、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3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3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4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5

  (四)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6

  四、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规划目标8

  五、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9

  

(一)易发区分区原则9

  

(二)易发区分区及概述10

  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12

  

(一)规划分区划分原则12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部署13

  七、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及工程部署16

  

(一)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科研工作16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7

  (三)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8

  八、规划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18

  

(一)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行政18

  

(二)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统一管理,分工协作19

  (三)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19

  (四)建立健全防治经费投入机制19

  (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

  (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20

  附表:

 附表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览表

  附表2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一览表

   附表3 2006-2010年廊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项目一览表

   附表4 2011-2020(2006-2020)年廊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项目一览表

   附图:

附图1  廊坊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200000)

  附图2  廊坊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200000)

 

  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给予重视。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资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发展。

这一切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扰动越来越大,人为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机率日趋增大。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和安全,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廊坊市出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局部有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

我市地处环京津经济圈主轴线的中心点,区位条件、地域优势非常突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居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和《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科学、客观的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特编制《廊坊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2006-2010年为规划近期,2011-2020年为规划中远期。

规划依据资料截止到2005年底。

《规划》范围为本市所辖行政区域。

  二、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北连北京,东靠天津,西邻保定,南接沧州,地处“大北京”和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市辖二市二区六县。

北部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习称“北三县”,与南部的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被北京和天津两市隔开。

全市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约382万。

地理坐标:

东经116°06′~117°15′北纬38°28′~40°05′。

京秦、京山、大秦、京九、津霸铁路贯穿廊坊市全境,由3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7条省道为骨架组成的“八横七纵”公路网四通八达,距北京4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距北京机场和天津机场均为6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见图1。

  廊坊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1.8℃、年均降雨量554毫米,降雨分布时空不均,一般北部雨量大于南部,年内雨量80%左右集中在7-9月。

无霜期183天。

近5年平均降雨量为479毫米,降水明显减少,旱情日益加剧。

  廊坊市地处海河流域,北部有泃河,潮白河,北运河,青龙湾河;南部有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等。

除泃河常年有水外,其他均为季节性河流。

全区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5.3亿立方米,2001-2005年各河的年径流总量为3.8-7.7亿立方米,年平均5.7亿立方米,可见本区地表水资源量近年来大幅度减少。

  

(二)地质环境概况

  廊坊市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北与燕山山脉相接,除三河市东北部有78平方公里低山丘陵,海拔200~500米外,其余均为平原,平原区海拔30-2.5米,北部平均地面坡降0.61‰,南部为0.33‰,区内地势最低处为文安洼和东淀洼,最低地面高程仅2.52m。

  根据河北省地貌分区,廊坊市地跨侵蚀构造山地区和堆积平原区。

其中侵蚀构造山地区分布于本市东北角,占全市总面积的1.2%,山区地层平缓,自然山体较稳定,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质地坚硬,风化层较薄,植被不发育;平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8.8%,第四系厚度为300-500m。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构造断裂分布于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和霸州市等区域。

  北部三市县位于泃河、潮白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区,主要开采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一般开采较少。

  南部地区由北向南划分为永定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区和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冲湖积平原水文地质区。

全淡水区分布于西北部,面积1788平方公里,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有咸水分布区,分布于廊坊-永清-霸州城关一线以东地区,面积3391平方公里,该区以开采深层地下淡水为主,由于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形成廊坊市城区和大城县两个大型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区地下水位埋藏深度达70~80米,见图1。

  北部山区开发矿产资源,对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三、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市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弱。

平原区主要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东北部山区局部有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小型地质灾害及隐患。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廊坊市城区、霸州市城区及大城县等深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截止到2005年上述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300-1093mm。

地面沉降现状危害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区地面高程降低,汛期排水不畅,造成沉降中心城市街道积水,深机井损坏,以及引发地裂缝隐患等。

但目前此类灾害尚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

随着本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日趋增大,特别是在较大的城镇,地面沉降将进一步发展,危害程度将越来越明显。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市域南部,共发现62处。

其中三河市6处、固安2处、永清6处、霸州7处、文安20处、大城21处。

一般地裂缝长度20~2000米,宽度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最大深度达4米。

发生部位多在农田及沟渠中,破坏程度较小。

仅个别地裂缝发生在农村居民区,造成房屋墙体开裂,导致一所小学搬迁,未造成人员伤亡。

地裂缝主要集中在古河道带和浅部地层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浅层地下水下降强烈和地面沉降漏斗边缘地带。

目前,地裂缝对我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尚未构成明显威胁,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河市东北部山区段蒋公路和3.5km、4.0km和5.0km处各有一滑坡隐患,威胁过往行人及车辆安全;1994年黄土庄镇大石庄村曾发生水石流,冲毁耕地11亩,未造成人员伤亡;1999年在段甲岭镇蒋福山盆地内,发生小型地面塌陷2处,毁坏果树70棵,农田、果园100亩,直接经济损失约7万多元。

近年随着山区采矿业发展迅猛,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增多。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体系取得明显进展

贯彻执行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提高了对地质灾害严重性的认识,把防灾减灾纳入了政府议程。

  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建设,实行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源头控制力度。

  2、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与评估工作成效显著

  在廊坊市国土资源局组织领导下,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和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等专业队伍为本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防灾减灾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从1981年6月~2004年6月共调查地裂缝44次、地面塌陷2次、滑坡3次、泥石流2次。

每年汛期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省环境地质勘查院廊坊勘查院协助,对重点地段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了基础依据,大大提高了本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水平。

  3、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初具规模,防灾减灾工作已见成效

  河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廊坊勘查院肩负着我市地质环境监测任务,现有地下水及各类地质环境专业监测点177个,对全市地下水动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专业监测,对新发现和发展中的重点地质灾害点则由当地政府布置专人进行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及时提供给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华北平原东部地面沉降监测网项目已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启动,廊坊市被列入重点地区。

  廊坊市国土资源局为防治地质灾害制定了全市范围的防灾预案,各乡镇、村街都组建了群测群防网络,责任到人。

汛期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系统,成立了指挥部和应急分队,24小时有人值班,各单位都配有专用电话。

为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普及提高

  一些地区的干部群众缺乏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应急避灾能力差,存在侥幸心理。

一般群众防灾意识薄弱,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大部分干部群众只了解地震灾害,而对地质灾害现象认识不清,致使有些地质灾害(如地裂缝)不能早期发现和上报。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有待普及,工作力度有待提高。

  2、防灾资金匮乏,缺少保障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属于长期性公益性工作,缺少稳定的投资渠道。

国土资源开发和工程经济建设项目中缺少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对人为不合理利用地质环境引发的地质灾害,缺少“谁引发,谁治理”的保障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是预防,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监测队伍缺少足够的投资保障,致使此项工作不能深入到位。

  3、地质灾害区域调查程度较低

  全市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尚未全面进行。

城市规划、基础建设等缺少大比例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资料或针对性强的专项调查资料,与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不相适应。

  4、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手段落后、技术力量不足

  目前我市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缺少现代化自动记录传输和专业化高科技手段,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人员不足,知识结构老化,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防治要求尚有差距,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

  (四)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廊坊市“十五”期间和今后十五年是以高科技、开放型为特征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生成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人口增长趋向高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发展。

这一切活动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地质环境的扰动越来越大,人为引发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隐患加剧,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愈来愈严重。

  我市山区面积较小,但采矿业较为发达,特别是山前地带对地貌及地质环境破坏较严重,人为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南部平原区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面沉降加剧,形成了廊坊城区、霸州城区及大城3个地面沉降漏斗;在霸州、文安、大城等地发现了较多的地裂缝,其成因目前尚未查清。

这些地质灾害及隐患虽目前尚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其危害程度尚不明显,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加大,我市的各类地质灾害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势必显现出来。

  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对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严峻挑战。

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必将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调整,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和布局同步调整,超前规划部署调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和工作布局。

  廊坊市城镇化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小城市、建制镇三级进行,全市城镇化率到2010年将达到43%。

加强城市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保障我市安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相配合,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城市建设和改造,都应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城市发展计划,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计划。

  地质灾害形势不容乐观,依法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刻不容缓。

  四、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效果,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和生态安全,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遏制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同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合理避让地质灾害多发或隐患地段,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且对人类活动构成威胁的区段应进行有效的治理,达到预防、避让与治理的协调统一。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规划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突出重点,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大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相统一。

  3、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良好的环境保障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以高效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环境的优化,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4、责任、利益与义务协调统一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地方政府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的原则。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出资治理;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完善防灾减灾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被动的、无序状况转变为主动、有组织的、有预见的局面。

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或减轻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调查和研究程度,全面掌握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充分调动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

    2、2006—2010年目标

    

(1)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市、县、乡三级行政管理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反应系统,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使整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在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重点是三河市山区地质灾害;完成平原区霸州、文安及大城等地裂缝易发区的大比例尺基础调查研究1700km2,查清廊坊南部地面沉降、地裂缝成因及发生规律。

    (3)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规划。

    (4)建立山区和平原地质灾害重点隐患点的监测网,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动态监测,提高现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达到有效减缓和控制各类地质灾害的目的。

    (5)为有效措施控制本市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编制防灾减灾及治理规划,实现对现有灾害及预防灾害的目的。

    (6)完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人为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避让地质灾害。

开展新建矿山、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含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7)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警预报准确率,发生灾情及时救援,把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至最低点。

    3、2011—2020年目标

    

(1)进一步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

实现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2)完成全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现状、发展变化规律及危害程度,掌握区域和重点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保护和利用地质环境,为本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的有力保障。

    (3)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点建设及监测能力,提高科技水平,为全面防治和研究掌握地质灾害提供基础数据。

    (4)对三河市山区闭坑矿区进行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使矿山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状态,使矿山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基本得到恢复和治理。

    (5)规范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高评估技术和精度,优化评估队伍,为重大工程项目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严格新建矿山、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含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提高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6)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向全社会及时提供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五、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

    

(一)易发区分区原则

    1、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将地质环境条件相似的区域划归为一个区。

    2、区域完整性原则。

主要考虑自然区的完整性。

    3、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致灾因素、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4、特殊因子原则。

综合分析考虑各种成灾因素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抓住主要矛盾,选定主要因子。

    5、超前预测原则。

以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为基础,以趋势预测为指导。

    6、定性分析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定性定量相结合。

    7、易发程度分区与省规划协调,根据本区特点突出重点。

    

(二)易发区分区及概述

    按地形地貌划分,易发区可划分为山区和平原两个环境地质分区。

进一步按上述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本区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类区,细分为8个亚区,概述如下(见附表1、附图1):

    1、地质灾害高易发分区(Ⅰ)

    根据易发区划分原则,将三河市东北角蒋福山区边部划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即蒋福山区山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三河市东北部蒋福山山区是廊坊市唯一的低山丘陵区,属三河市黄土庄镇和段甲岭镇管辖。

该区包括山麓和山前地带,地质构造较发育,露天采矿业发达,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曾发生水石流2处、地裂缝2处、岩溶地面塌陷群2处、存在滑坡或崩塌隐患3处。

山前黄土庄乡大石庄一带第四系内曾多次出现地裂缝灾害,虽未造成人员伤害,但迫使大石庄小学搬迁校址。

由于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降水强度高,存在发生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地质条件,因此,将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面积约9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6%。

    2、地质灾害中易发分区(Ⅱ)

    全市划分出4个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

    

(1)三河市齐心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Ⅱ1)

    位于三河市齐心庄煤矿及三河电厂水源地一带,面积约16km2。

该区基底构造复杂,煤矿开采形成地下深部采空区,采煤坑道疏干排水,电厂水源地大量开采深层基岩地下水,使第四纪地层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具备形成地裂缝、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条件,因此,将该区划分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面塌陷隐患中易发亚区。

    

(2)广阳区、安次区北部中易发亚区(Ⅱ2)

    分布于白家务-万庄-廊坊-落垡一线以北地区,包括廊坊市城区、城市规划区及城市周边区,面积约512km2。

现状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

    该区是本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程度较大。

由于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形成大型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2005年漏斗综合面积已达301km2,中心水位埋深74m。

此外,该区近年地热开发及油田建设速度加快,进一步增加了对地质环境的扰动,使原有的地质应力平衡遭到破坏。

上述现象均构成了发生地质灾害的基本条件。

该区存在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及由地面沉降引发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故将本区划分为地面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

    (3)固安牛驼~霸州新镇地面沉降中易发亚区(Ⅱ3)

分布于固安县的牛驼镇、永清龙虎庄和霸州市的临津、南孟、新镇一带,面积约892km2。

    该区地质构造处于牛驼凸起东端及霸州凹陷区。

其基底埋深变化较大,断裂发育,地热异常明显,是本市乃至全省最好的地热田,地热异常面积达317.25km2。

该区地下热水、矿泉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农业超采使浅层地下水形成面积约80km2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同时,该区南部的霸州市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沉降量较大,已形成以霸州市为中心的地面沉降中心。

据有关资料,该区已发生多条地裂缝。

因此,根据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及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发展趋势,将此区确定为地裂缝、地面沉降中易发亚区。

    (4)文安-大城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Ⅱ4)

    位于文安—霸州胜芳一线以南广大地区,面积1613km2,地质构造背景较为复杂,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

现状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且在大城地下水漏斗范围内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据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达890mm;地裂缝发生较为普遍,已发现小型地裂缝近50条。

综合上述因素,将该区划分为地面沉降、地裂缝中易发亚区。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

    全市划分出3个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

    

(1)蒋福山北部低易发亚区(Ⅲ1)

    分布于三河市东北部山区蒋福山北部低山区,分布面积约12km2。

该区自然地质地貌环境保存较好,交通闭塞,无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发育弱,故将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