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213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4部分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浸润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考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作者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事物形象。

作者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3.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作者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歌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知识链接]

1.意象:

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2.意境:

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静谧、婉转等。

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3.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

考向一 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类人物形象

类 型

举 例

傲视权贵的形象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钟情田园的形象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爱贤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朋友离别的形象

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送别朋友时,劝朋友再喝一杯酒,走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的情怀

报效国家的形象

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打败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

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整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

策略

 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

如: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所用的物象、典故有: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及典故“老马识途”。

分析: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人物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

 要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抓住注解,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 沧洲:

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此词写作的背景:

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词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分析:

此时的词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

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唏嘘长叹?

领会了注释的提示作用,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

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

外貌、神态同样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赏析人物,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

鉴赏人物也不可放过分析心理描写,因为心理描写最直接地表现了人物个性。

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有关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词语有:

“蓬头”“侧坐”“遥招手”“怕得鱼惊”。

分析:

“蓬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遥招手”“怕得鱼惊”的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

人物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如: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人形象:

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人形象:

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

(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表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上。

如崔颢《长干曲(其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得活灵活现。

如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对比衬托。

如李商隐《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败;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

下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

作者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

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

诗句用了××手法写出了××(或翻译重点诗句)。

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特别提醒:

“步骤一”就是先“盖帽”,即说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

“步骤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为“中心论点”,运用上面所讲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诗歌的具体词语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步骤二”和“步骤三”可能会重复出现。

[即时小练]

1.(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

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是直接描写陈居士:

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

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

开头两句通过对“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幽雅,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颔联写诗人观赏“梢影”细落院中,“叶声”轻轻飘来,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通过颈联,诗人告诉人们: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冬天,可以坐在这里吟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考向二 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3.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种意象

类 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二)事物形象鉴赏

方法

1.读诗歌,确定意象

每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多个意象,高考题题目的意象都是确切的,做题时,要吃透题目要求,通读诗歌,确定意象。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3.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

审清题意——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具体物象)的××特征(物象的特征);

(2)××(具体物象)的特征体现在××(具体分析相关诗句);(3)诗人借此抒发了××的感情。

[即时小练]

1.结合古代诗歌中常见事物形象类型,联系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方法,试概括下面诗歌中所塑造的事物形象。

(1)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刘孝绰《咏素蝶诗》)

答:

                                    

                                      

[答案]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着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和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答:

                                    

                                      

[答案]蝉自持高洁、处境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答:

                                    

                                      

[答案]柳树风姿美好,春风力量神奇,透露出诗人对春的热爱之情。

(4)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郭震《莲花》)

答:

                                    

                                      

[答案]莲花含情脉脉、姿态轻盈,令人怜爱。

(5)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韩愈《芍药》)

答:

                                    

                                      

[答案]芍药外形雍容、气味狂香、色彩鲜艳,让人惊疑是否身处仙宫,表达了对芍药的赞叹。

(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答:

                                    

                                      

[答案]辛夷虽然平凡却美丽,不为外人欣赏,却生命力顽强。

2.(2013·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

“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

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也可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由此确定它们的共同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

汀②。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

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西湖:

指颍州西湖。

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坞:

湖岸凹入处。

汀:

水中沙洲。

③轩槛:

长廊的栏杆。

④芰:

指菱。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答案]“月”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词人对景色的陶醉。

考向三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即“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

即便涉及,多简单考之,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常见意境特点

类 型

术 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另附四字术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两方法

 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