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4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docx

发展经济学期末论文

 

江西农大南昌商学院课程论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析

 

 

姓名:

林晓聪

班级:

经济081班

学号:

08505132

时间:

2011年6月

 

目录

摘要1

1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2

2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成因探3

2.1滞后性3

2.2公平性原则的缺失4

2.3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5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5

3.1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平的义务教育5

3.2改革义务教育制度的管理方式6

3.2.1提高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重心6

3.2.2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机制6

3.3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重视6

3.3.1学校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6

3.3.2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7

3.3.3促使农民工子女“本土化”7

3.3.4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8

结论9

参考文献10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困境成因的探析,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谐社会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析

1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转变,是和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期间经历了“限制——认可——重视——明朗化——强化”的过程。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006年3月28日,在经历了一年多调研的基础上,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并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就2008年—2010年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举措。

根据文件要求,于2008年启动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规划,据统计,截止2008年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01747人,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5.91%,其中农民工同住子女为343231人,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85.43%。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具有吃苦耐劳、质朴坚毅等特点和优势,但同时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因素影响,在文明礼仪、生活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教育环境,已成为学校热切关注的新课题。

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

他们从农村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因为经济,因为地位,因为父母的艰难处境,农民工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

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他们中的普遍现象。

在我们对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情况分析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选择同学为第一倾诉对象的比例为59.18%,第二为父母,比例为37.76%,而第三则是老师,比例为3.06%。

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

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而上述问题并未引起家长重视,甚至在学校方面对这些问题也了解甚少。

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

这样,就导致了孩子由于学习遇到困难而不知向谁请教的现象。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跟孩子间沟通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成绩。

其他各个方面的沟通都相对欠缺。

这一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很忙,有的家长须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会有诸如情感、经济方面的问题。

很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未能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体现,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家庭教育较为重要,而有62.5%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更为重要,12.5%的农民工家长则认为社会教育更重要。

农民工学生已经成为城市学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已成为学校、教师、家庭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我们下面将讨论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2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成因探

2.1滞后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

在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二元社会结构趋向弱化,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慢慢松动,但尚未有根本性的变革。

义务教育还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比如在义务教育投资上,国家的教育经费严重地偏向于城市义务教育,2001年城市义务教育人均经费4015元,而农村只有900元,1999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农村为91%,城市为100%。

可见,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由于在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障碍,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出生区域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

城乡分割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上学很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工人的工作所得除了货币收入之外,还应该包含各种福利,包括对其子女的义务教育。

既然进城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从理论上讲,其子女的义务教育就应该由流入地的政府来提供。

如果仍由流出地的农村来提供,等于是落后的流出地补贴发达的流入地,这种补贴方式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由流出地的政府来负担进城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会减少当地政府从事其他建设和公益事业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不利于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2公平性原则的缺失

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平性原则体现不足。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进人们的积极合作和行动,实现有限资源的适当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解决机会不均等以及由市场体制所导致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根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也不例外。

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群体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定位,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缓和各群体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农民工子女教育新问题本也正常,但为什么这种问题的解决如此之难呢?

就是因为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坚持公平原则,没有给公民以起码的国民待遇。

目前,困扰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就是教育的均衡化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该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

针对弱势人群,国家应遵循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倾斜,这是公平观的现实表现。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点条件,是保证社会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性设置。

在调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是,政府首先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不要因为政府行为加剧结构性失衡与短缺。

2.3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有县(市)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流动儿童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

虽然部分大城市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流动儿童入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许多城市大幅度降低了流动儿童的借读费,并确定了流动儿童入学以公立学校为主渠道的思路,但由于各省市在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上,无论是学生经费的划拨,师资的配置,还是学校设置及布点等方面,仍然是以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流动儿童被排除在总体规划之外,除非农民工交一定的赞助费或者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增拨经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问题的形成,下面我们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3.1政府应高度重视公平的义务教育

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其中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政府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保障其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与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公平地奠定其终身学习的基础,减少由于义务教育不公这一因素造成的社会差异与贫富分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让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无论其将来是留在城市务工还是返回农村创业,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它不仅可以提高进城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掌握现代社会基本生存所需劳动技能,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转变其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是一种长期而又稳定的减少农业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2改革义务教育制度的管理方式

3.2.1提高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的重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放义务教育的权限,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中国过去的这种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重心明显偏低。

农民工及其子女不仅是城乡流动,而且也是全国性的流动,主要应由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政府承担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关键政策是建立新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因此,义务教育的投资和管理重心首先需上升到省一级,由省一级政府将中央补助资金、地方应承担的资金一起落实到县,在省内按照实际的在校学生数进行经费的划拨,统筹安排与规划,不再层层分解,以解决学校实际运作的经费问题,解决各县由于财政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从而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

3.2.2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机制

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

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农民工使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

3.3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重视

3.3.1学校应给与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由于农民工孩子来自农村,使他们与集体中的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交往中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

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就更加缺少和同学们认识熟悉的过程,在活动中容易受到冷落,胆小一些的学生越是受到冷落就越不愿和同学们交流,于是恶性循环形成孤僻的性格,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形成,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来自城市同学的冷漠。

共同的处境使他们同病相怜,常常在农民工孩子内部自成“一帮”,形成一些小团伙。

这些小团伙具有极强的小团体性,并和班集体存在一定的距离,成为一个游离的群体。

还有一些学生放弃学校环境到社会上寻找温暖,与社会中的无业青少年相结识,这些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从而导致相应的问题行为频频出现,也对社会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因此,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其它长处,并给予足够的表扬,帮他们提高在集体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并且要努力防止形成小团体,注意它们于社会上的交流,避免给社会和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隐患。

3.3.2学校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孩子的父母千辛万苦来到城市,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渴望的就是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能像城里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因此,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3.3.3促使农民工子女“本土化”

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与同学间的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

由于农民工学生的自卑心理,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

那么学校就应该组织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

老师还要积极地协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

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

3.3.4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如果开设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可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

这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论

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定群体。

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必将会极大地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同时,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人的现代化、全民现代化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事,学校应从全局和长远方面认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雄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12)

[2]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项中新,均等化,基础、理念和制度安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周佳,私校公助—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扶持方案[J],教育科学,2003,(6)

[5]XX网,中国期刊网

[6]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7]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8]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9]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议[J],东北师大学报,2007,(6)

[10]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12]李军等,大都市里的棚户小学[M],社会,2003,7(4)

[13]关颖,青年外来民工子女如何对下一代负责[J],青年研究2004,9(5)

[14]马良,孙宝瑞,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8

[15]宋国栋,兰州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6,2,115~117

[16]王倩,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浅析[J],南方论刊,2007,7,52~53

[17]余昌海,谢袅鹏,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93~10094

[18]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1,17~19

[19]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8,142~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