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4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

2014-18201445

()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

四地六校联考

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闻道有先后,                    。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4)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此情可待成追忆,                。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

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

“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

”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

“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评等曰:

“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

”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

“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

“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

“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

“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

”遂装还乡里。

畴曰:

“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

“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范曰:

“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黩近      黩近:

亲近

B.柔举家适河北       适:

C.子盍去乎           盍:

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       寡要:

少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3分)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邢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

(3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

(3分)

                                                                                 

 

二、文学文化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关羽被杀后,刘备不听谋臣劝阻,一心伐吴。

张飞在阆中,旦暮号泣,以酒解恨,常打部下。

在下令“限三日内制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后,张飞不听帐下部将张达、范疆宽限请求,并毒打张达和范疆。

张达、范疆心怀怨恨,借张飞酒醉,杀了张飞,带着张飞的头顺流而下,投奔孙权。

(《三国演义》)

B.曹操的头疼病复发.华佗提出了要想根治就要打开头颅的治病方案。

曹操担心他是要谋害自己而不同意.华佗以关羽刮骨疗毒为例劝说曹操,曹操觉得华佗讥笑他胆小,就将他下大枷关进牢狱,长期监禁折磨他。

(《三国演义》)   

C.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

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

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红楼梦》)

D.宝玉生日,妙玉送来贺帖,帖上署有别号“槛外人”,宝玉不知该如何回帖,便去问黛玉。

路遇岫烟,得知她与妙玉有交情,便询问回帖之事。

岫烟说妙玉认为汉以来只有“纵是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两句是好诗,所以只要自称“槛内人”便可称了妙玉的心,宝玉听后如醍醐灌顶。

(《红楼梦》)

E.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哭得哽咽难言。

宝玉心里记挂,就叫晴雯拿了两条旧帕去探望黛玉。

黛玉见了旧帕,体察出手帕的深意,神魂驰荡,也不顾嫌疑避讳等事,便研墨蘸笔,在帕上题写了三首诗。

(《红楼梦》)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归晋的故事。

(2)请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情节。

选(   )

 

 

 

 

 

 

 

 

 

 

 

 

 

 

 

 

 

 

 

 

 

 

 

 

 

 

 

 

 

 

 

 

 

 

 

 

 

 

 

 

 

 

 

 

 

 

 

 

 

 

 

 

 

 

 

 

 

 

 

 

 

 

 

 

 

 

 

 

 

 

 

 

 

 

 

 

 

 

 

 

 

 

 

 

 

 

 

 

 

 

 

 

 

 

 

 

 

 

 

 

 

 

 

 

 

 

 

(二)文化经典阅读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①。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

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

“仲尼曰:

‘古也有志:

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

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14-12题。

(9分)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

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

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

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危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

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

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并评价他: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

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

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

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

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2014.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楞,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中,“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李零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    )(3分)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12.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

(3分)

                                                                               

(二).

本题为选考题,这次只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15分)

 

周杰伦和感伤时代

林如玉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创造了许多机遇和光华,也诞生了几多无奈和感伤。

                     在别人面前强作欢颜和练达,回头独处一隅,欲泣却无人顾怜。

打开电视,尽是些你痴我狂的情感纠缠,似乎在情字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狡黠的,而现实中,又有谁的胸膛可以终生依托?

推开窗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似乎人世间从来都可用繁华来形容,只是自己一直置身其外,更无一双慧眼识得自己的孤独和失落。

于是,日复一日,晚霞续写着朝霞的辉丽,自己心房的那个角落依旧钝暗。

灿亮的露珠揣着绿叶的温情,吧的一声,醉倒在大地;待到秋尽,那片泛黄了的绿叶禁不起思念的重量,伴着和风,悠然舞下,陶醉地吻了露珠栖身的大地……那一刻,自己恨不是露珠或落叶。

多少年来,独自行走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从两旁店铺里飘出流行歌曲,若是巧与当时心境相契,那种年轻的忧伤就会沉渣泛起,足足够我体味些日子了。

几年前的夏天,朋友帮我下载了一批歌曲,其中有周杰伦的《七里香》。

方文山写的词,“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几句是非,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极尽诗的温婉与绮丽,从周杰伦口中唱出,含糊不清,也无阳刚之气,倒有几分感伤的情调。

想起我烂漫的情感,和情感外水泥块般冷硬的现实,歌曲散发的异香,无意中抚慰了我几年的心怀。

后来,又听了《东风破》、《菊花台》和《青花瓷》,虽不能与《七里香》比肩,却也别有韵致。

这个时代,没有普遍性的大悲,却有不同的浅愁,方文山用他很古典很雅致的美笔,点染中国文化元素,说出了人们心中那些莫名的浅愁,让它们通过周杰伦的曲调和吟唱自由传染,在不同年龄的人心中产生共振。

一群高中女生课下小声谈论周杰伦,一个女生辩到激动处,跳起来大叫:

“谁要说周杰伦不好,我就跟她急!

”在歌厅里,一帮四十多岁的哥们竟也争着点唱周杰伦的歌曲。

平心而论,周杰伦小眯眼,瘦瘪的脸,按照东方人的审美标准,算不上帅气,却迷倒了包括少女在内的几个年龄层的无数Fans,这不能简单地用“盲目崇拜”来概括,而应该说,周杰伦用他的歌曲,简练、直白地抒写了这个时代众多人内心埋藏的情感,最具有象征性地传达了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

近几年,台湾“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褪色,民众彷徨;大陆的城市出现了年轻的失业人群,许多昔日的“天之骄子”寒窗之哭尚未饮尽,象牙塔、玫瑰园里的憧憬未及回味,就迷失在求职的茫茫人潮中;投来的都是柔情蜜意,却感到其背后波诡云谲,于是绕树三匝,仍无枝可栖……这个充满幻象的时代,并不是精英的人们,有许多情感要倾诉,歌曲可以打破性别、地域、职业、文化层次等藩篱,成了不二选择;帅哥靓女似乎都轻薄,而相貌平平的周杰伦,恰是这类情感的代言人,他真的以略带感伤的曲调,完美地演绎了无数带伤族的心路历程。

实际上,港台周杰伦式的艺人还有李宗盛、罗大佑、赵传、刘若英等,他们各领风骚,风靡大陆,那种深情和细腻,打翻了大陆那些大腕们粗俗、干瘪、毫无根由的歌词,炫耀般无病呻吟的演唱,以及无所适从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装饰。

大陆有许多方文山、周杰伦,他们的才情被一道道门槛挡在了深闺,只惜至今人未识。

浮华不可能绵亘一生,露珠与绿叶的平淡,却诠释了心灵相识的渴望。

也许,我的日子就像脚下的一条条石板,没有人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只有自己谛听的时候,才觉得每天有着不同的声响。

而记刻在年轮上的歌曲响起时,就如同路旁多了赏心悦目的花与树,或幻想的知音,陪伴自己走过这个时代,让我不感寂寞。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现实世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认为人世间似乎一直都可以用繁华来形容,但是这一切的繁华却似乎与自己无关,自己依然感到孤独与寂寞。

B.不管有些人对周杰伦有什么样的不好的评价,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周杰伦以及他的歌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少男少女们对他的追崇已经不能简单地形容为“盲目崇拜”了。

C.“灿亮的露珠揣着绿叶的温情,吧的一声,醉倒在大地”;这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露珠从叶面落到地上的美丽瞬间。

D.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充满幻象的时代,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太多的感情需要倾诉,而周杰伦的歌曲却能冲破性别、民族、阶级等方面的限制,与人们内心的所有情感要求契合。

E.本文中,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道出了当今社会许许多多少男少女的心声。

1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露珠”和“绿叶”,有什么作用?

(4分)

                                                                             

                                                                                

15.请结合社会实际,探究周杰伦和感伤时代有什么样的联系。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

(6分)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7分)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

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

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

(3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4分)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下列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

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

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四地六校联考

201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术业有专攻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卷起千堆雪

2.(3分)D 寡要:

不得要领。

3.(3分)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上所说的“汉士择所从”,有两层意思:

其一,陈述对象应为要依附他人的“汉士”;其二,这些“汉士”是主动选择跟随的主子。

据此不难分析出:

句①的陈述对象是“袁绍”,他不是“汉士”;句②中陈留太守张邈本来就跟曹操亲近友好,也不属于“择所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