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0093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食物链:

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食物链本质上是能量流动途径。

物质循环:

物质元素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

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物流具有量不变性和循环性特点。

库(pool):

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存的数量。

 

 

流通率表示生态系统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量表示。

4.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和生态平衡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的各个参数趋向于在一个恒定水平附近波动。

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5.生物圈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同进化(coevolution)的历史。

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l.陆地生态系统

1.1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1.2草原生态系统1.3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2.1湖泊生态系统2.2河流生态系统

2.3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潮上带、潮间带、河口)岛屿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外海和大洋生态系统}

3.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服务:

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1.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

纬度梯度深度梯度延伸梯度

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水层部分和海底部分

水层部分:

浅海区(大陆架水体,深200m,宽80km),大洋区

海底部分:

海岸带:

潮间带(过渡带),潮下带(低潮线-20m海底)

大陆架和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大洋底:

深海平原,洋中脊,深海沟

3.海洋沉积物

(一)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

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邻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二)远洋沉积(深海沉积)

⑴红黏土软泥(红色粘土矿物)

⑵钙质软泥(抱球虫、翼足类、异族类介壳)

⑶硅质软泥(细胞壁和骨针)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1.环境:

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大环境、小环境

2.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广适性生物与狭适性生物

5.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6.光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海水中光的衰减

⑴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zone或photiczone):

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⑵弱光层(disphoticzone):

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光线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⑶无光层(aphoticzone)

7.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是生物对光适应的机制

8.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⑴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

⑵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

⑶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许多种类(如某些细菌、原生动物等)的发光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9.两极同源和热带沉降:

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

10.有效积温法则:

K=N(T-C)

K=热常数(thermalconstant):

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

C=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

发育起点温度

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天数

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

应用:

在适温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促进性腺发育、繁殖、生长。

11.海流的类型

表层环流(风生环流)、深层环流

寒流(coldcurrent)、暖流(warmcurrent)

潮流、潮汐

上升流(upwelling)、下降流(downwelling)

12.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13.①大洋次表层(高盐)水:

从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盐表层水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

②大洋中层(低盐)水:

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表层水下沉并向低纬方向扩展。

③大洋深层水和底层水:

它们分别是从高纬度和极地海区的低盐低温上层水下沉后向大洋底扩散。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1.种群(居群、繁群、Population):

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2.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空间个体数量,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因此这里所指的数量通常为即时数量。

3.阿利氏规律:

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这就是阿利氏规律

4.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有利:

繁殖、防卫、索饵、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

不利:

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

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

5.生命表是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或称股群生命表:

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

准确,但获取数据非常困难。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数据容易获得;假定种群年龄组成不变。

6.存活曲线:

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的相对数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A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很低

●B各时期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

●C幼体死亡率较高

7.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盐度、气候等等。

如灾变总是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

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8.生态灭绝:

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

最小生存种群:

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灭绝旋涡:

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1.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的特征: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状态下生存。

⑶形成群落环境:

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

⑷具有一定的结构:

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

⑸一定的动态特征:

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⑹一定的分布范围

⑺群落的边界特征(明显边界与非明显边界)

⑻群落中各物种具不等同的群落学重要性。

3.群落交错区(ecotone):

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如城乡交接带、水陆交接带、农牧交接带、沙漠边缘带等。

边缘效应(edgeeffect):

群落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交错区的另一特点是环境改变速率、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资源竞争等方面都具有脆弱性。

4.优势种(dominantspecies)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

关键种(keystonespecies)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捕食作用来实现的,关键种消失或衰退将导致整个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冗余种:

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影响。

不是真正“多余的种”(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环境恶化时,可能转化为优势种或关键种)

5.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

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6.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食物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共生关系。

7.捕食者和被食者的辩证关系:

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剧烈波动;捕食者可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被食者的数量反作用于捕食者的数量。

8.生态位:

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

基础生态位:

在没有竞争种的条件下,某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

当竞争存在时,必定使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小部分。

9.“梁概念”:

一般认为,一个群落物种越多,各种生物的关系越复杂,群落越稳定。

10.干扰(disturbance或译为扰动)意为平静的中断或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它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包括自然界的干扰、群落成员的干扰或人类的干扰。

1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种间竞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降低竞争紧张度而使更多的物种共存。

种间竞争可通过对自然群落进行引种或去除实验来证实。

12.岛屿物种种数与岛屿面积大小及海岛与大陆距离有关。

岛屿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及灭亡物种的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得到替代和补偿。

13.生态演替(succession):

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或者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4.演替的基本过程:

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竞争,波动状稳态

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

1.总初级生产力:

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

净初级生产力:

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

群落净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扣除群落中异养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量

2.米氏方程:

Pg=Pmax[I]/(Ik+[I])

Pmax:

最大生产速率IK:

光合作用半饱和常数,即P=Pmax/2时的光强

3.补偿深度:

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的深度层。

4.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光;营养盐;物理海洋学过程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牧食作用。

5.铁限制假说:

C:

Fe=100000:

1Fe在海水中的分布很不均匀,不同海区补充特点不同,从整体上看,南大洋部分海区和赤道的广阔海区中Fe含量最低。

6.HNLC海区:

营养盐不限制,生产力低的海区(铁限制)

7.沿岸区高生产力区,其主要机制是有各种海洋锋面存在。

8.锋面的类型:

上升流锋面陆架坡折锋面带低盐锋面和潮汐混合锋面

9.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区分界限—真光层)。

新生产力(newproduction):

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第七章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1.海洋经典食物链:

牧食食物链(大洋食物链,沿岸、大陆架食物链,上升流区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2.微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与经典食物链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

微食物网能流量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量基础环节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异养微生物和超微型自养生物的生产力总和构成大部分海域能流的主要基础环节

大部分海区的中型浮游动物仅直接消耗浮游植物总生产量的较少部分(不超过1/3)。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营养物质在微食物网中的更新很快

微食物网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微细有机碎屑可长时间的滞留在真光层水体中,对维持真光层的营养物质供应和稳定初级生产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贫营养的大洋区)。

微食物网产生的小颗粒在细菌作用下形成的微小有机凝聚体中有丰富的溶解有机物、细菌和微型异养生物,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

3.简化食物网:

将复杂的食物网通过营养层次和功能群进行简化。

4.上行控制(bottom-upcontrol)是指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食植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控制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下行控制(top-downcontrol)是指较高营养层次(捕食者)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低营养层次(被捕食者)的控制作用,即所谓捕食者控制。

5.海洋浮游动物同时具有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重要作用

对初级生产力的控制(牧食)

对营养级间生态转换效率的调控:

功能响应与数量响应(粒径增加与数量增加)

对高层捕食者的控制作用(食物、竞争)

对水层―底栖耦合(pelagicbenthiccoupling)关系的控制作用(碎屑)

6.粒径谱、生物量谱概念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

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动态;(粒径铺的高峰,低估,高低浪)

可以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比较;(粒径谱的截距反应海域的营养丰富程度)

从某一粒度级的生物量去推算其他粒度级的生物量或产量。

可以作为确定最大持续捕捞量的依据,也可以应用粒径谱方法计算初级生产力。

应用的主要特点:

简便、实用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

1.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沥滤阶段(leachingphase):

可溶性有机物释放

分解阶段(decompositionphase):

易分解有机物分解

耐蚀阶段(refractoryphase):

难分解有机物分解

2.海雪(有机聚集体):

黏性微细有机颗粒以及微细的粪团通过随机碰撞相互吸引在一起,形成外形如同雪花的絮状物。

包括浮游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性组分以及非生命有机碎屑、可溶性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海洋中漂浮的“沙漠绿洲”。

4.海洋生物泵:

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向深层的转移。

5.氮在海洋中的存在形态:

DIN:

NH4+、NO3-、NO2-和N2DON:

氨基酸、尿素和肽类

6.

7.海水中磷的形态

颗粒性磷(POP):

活有机体、有机碎屑,含量最高

溶解有机磷(DOP):

磷酸酯类物质,如ATP,易水解

溶解无机磷(DIP):

HPO42-(87%)、PO43-(12%)、H2PO4-(极少)

8.海洋二甲基硫(DMS)

第九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

(一)

1.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三部分。

2.河口区:

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河口区环境特征:

1.盐度:

变化剧烈,有梯度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2.温度:

水体体积小而表面积大,受陆地气候影响,变化较开阔海区和相邻的近岸区大。

3.底质:

基本上是柔软的泥质底。

富含有机质,这些物质可作为河口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河口底质常有厚厚的一层还原带,常呈缺氧状态。

4.波浪和流:

水浅,由风产生的波浪较小,是个相对较平静的区域。

水流受潮汐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

在河道中央流速最大。

暴风雨与洪水可大量冲刷底质,对生物有极大破坏。

5.混浊度:

阻碍光线,影响光合作用。

6.营养物质的富集:

河口区除了有来自陆地的营养盐补充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滞留营养物的水文和生物机制。

“自我富营养化”的系统——河口区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很高的区域。

3.红树泛指一群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潮间带泥质湿地的乔木或灌木。

红树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根系:

环境是细泥、缺氧,根分布广而浅,生有表面根、支柱根或板状根、气生根等,有助于呼吸和抵抗风浪冲击的固着作用。

胎生:

种子在母树上即发芽,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

热带海岸云量大、气温高、海水盐度也高,生理干旱环境。

叶片的旱生结构(表皮组织有厚膜且角质化、厚革质);叶片具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宁(抗腐蚀性),幼苗表面的单宁可防止动物摄食

拒盐或泌盐适应:

通过非代谢超滤作用从盐水中分离出淡水;通过盐腺系统将盐分分泌出叶片表面之外。

第十章及第十一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

(二)及深海区、热液口区和极地海区

1.珊瑚礁:

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区,由珊瑚虫分泌碳酸钙构成珊瑚礁骨架,通过堆积、填充、胶结各种生物碎屑,经过逐渐积累形成。

2.造礁珊瑚生长环境:

温度:

要求温度在20℃以上,年平均水温25℃左右,比红树林要求更高。

光照:

只有充足的光线才能使共生藻类顺利进行光合作用以及促使碳酸钙沉淀。

盐度:

真正海洋种类,狭盐,32~35,低于20超过1天即死亡。

水质:

要求水质清洁、水流畅通、沉积物少,浑浊会影响光合作用和窒息。

河口区一般不出现。

靠海一侧有波浪冲刷,生长较好。

基底:

要求附着在岩石的基底上

3.珊瑚礁生物群落多样性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

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

印度―太平洋区系共有造礁珊瑚500种以上(其中大堡礁就有350种左右)。

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成为无数海洋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其中已经记录世界海洋生物种类高达近十万种,占已记录的世界海洋生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在一个珊瑚礁区共同生活的鱼类种数可高达3000种。

珊瑚礁区鱼类的密度大于大洋平均数的100倍。

4.上升流及上升流区生态特征概述:

两高两低(低温低溶氧高盐高密度)

5.深海底的物种多样性

深海底的物种多样性高,大量新种被发现。

土著种的比例很高。

超过6,000m的超深渊也有很多种类,即使在10,000m的深处,也发现有海葵、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底栖动物。

6.热液口区是海洋中的独特生态系统

7.热液口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细菌与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大量化能自养细菌栖息于动物的体内鳃上及体表,利用宿主携带的H2S和O2制造有机物;管栖蠕虫没有口和消化系统,其身体内部有一特殊器官,称为营养体(trophosome),其中含有大量共生细菌,这些细菌的重量可占蠕虫个体干重的60%

生长快、个体大、生物量高:

管虫的长度可达1.5m,直径37mm,栖管长达3m,栖息密度可高达176个/m2,生长率为85cm/a;蛤类的体长可达30~40cm,生长率约为10~60mm/a。

物种多样性低:

明显低于其他深海底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8.冰山(iceberg)是从冰川和冰盖分离出的庞大飘浮冰体。

浮冰(packice)则是海水冻成的海冰。

9.北极和南极的浮冰

南大洋:

总面积约3600万km2,在冬季海冰覆盖面积达2000万km2,夏季海冰融化,覆盖面积缩小至400万km2。

北冰洋:

面积约1500万km2,冬季几乎全部被海冰覆盖,面积达1400万km2,夏季覆盖面积则为700万km2,其冬季和夏季的海冰覆盖率明显高于南大洋。

第十二章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1.持续产量:

就是在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每年从该种群资源中捕捞一定的数量而不影响资源量继续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种渔获量可以年复一年的获得就称为持续产量或平衡渔获量也称剩余产量。

最大持续产量(MSY):

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捕捞力量或称捕捞努力量(fishingeffect)通常是指特定时间内投入渔业的捕捞生产工具设备的数量和强度,网目大小则与种群中被捕捞的年龄有关。

必须通过研究,了解某一资源对象的最适的捕捞力量和捕捞年龄(网目大小),并采取一些适当的保护资源的措施(如规定禁渔期、禁渔区),避免产生捕捞过度现象,使渔业资源能被人类持续不断的利用。

3.过度捕捞:

指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生长率,从而降低种群产生最大持续产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

分为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生态系统过度捕捞。

4.兼捕(bycatch):

是渔业捕捞的伴生物,系指在对渔业对象的捕捞过程中捕获、抛弃或伤害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的行为或现象。

兼捕的危害:

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

–对濒危物种的生存产生重大威胁。

–对小种群的兼捕,会对该种群的稳定性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

–废弃网具造成的连带性死亡也是兼捕的一种类型,常常也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

–对幼鱼的兼捕往往严重影响资源种群的补充量。

改变海洋生物行为和生境:

–兼捕丢弃物常常引起取食者的摄食行为改变,甚至造成局部海域海底缺氧而影响底栖生物定居。

5.养殖水域的有机污染的来源以及成因:

污染来源:

Ø养殖动物排泄:

如NH4+-N

Ø残饵、粪团沉降过程释放:

大量溶解有机物

Ø海底沉积物释放:

大量营养盐类

形成的原因:

Ø养殖技术水平低:

单一化养殖、养殖密度高、饵料质量差、投饵方式不科学、……

Ø养殖场所规划差:

多处封闭、半封闭海湾,物理自净能力较弱,需要合理的布局和规划

第十三章海洋污染、生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变化

1.海洋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称为海洋污染(marinepollution)

海洋污染的特点:

污染源广,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防治困难

2.海洋自净能力:

海洋通过它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自然地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自净能力。

当进入海洋环境的污染物负荷高于海洋自净能力时,便发生海洋污染现象。

自净方式: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降、吸附、气化)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

生物净化(降解、吸收、转移、储存、代谢)

3.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4.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赤潮:

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