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32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docx

海洋生态学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

1、生态系统:

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产者(自养生物):

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和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

比0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木身的生产,此外,还有包括光合细菌合化能合成细菌。

3、食物链:

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营养阶层(营养级):

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

5、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

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

6、碎屑食物链:

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开始。

7、能量不会倒转,保持正金字塔形。

8、生态效率: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9、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10、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用来实现其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的方法。

反馈:

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决定其输出。

正反馈:

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作用。

负反馈:

输出反过来起消弱合减低输入的作用。

11、生态平衡:

输入和输出在较长的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调节恢复到原处的稳定状态。

12、补加能量:

指除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外,其他能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维持消耗,从而增加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何能量。

13、按能量来源和能流特征划分为生态系统:

(1)自然无补加的太阳供能系统;

(2)自然补加的太阳供能系统;(3)人类补加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4)燃料供能的城市工业生态系统

14、Gaia假说:

是一个(在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

15、生态國限:

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做“生态阈限”

16、消费者:

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

17、分解者:

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

18、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19、林德曼效率:

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V定律。

20、周转率:

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1、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功能:

1非生物成分:

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生物生活的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2生物成分:

(1)生产者:

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2)消费者:

通过对生存者的摄食、同化、吸收过程,从而起着对初级生存者的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同时,很多消费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起着调控的作用;(3)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

过程:

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运动;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特点

(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3、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

答:

在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紧密相连的。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以保证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这种平衡状态是靠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

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

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

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普遍特性是存在着反馈现象,通过正、负反馈机制来实现自我的平衡。

4、Gaia假说的基本论点是什么?

答:

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其生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Gaia假说是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

5、按能量来源和能流特征划分的生态系统有那些?

答:

(1)自然无补加的太阳供能系统;

(2)自然补加的太阳供能系统;(3)人类补加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4)燃料供能的城市工业生态系统。

第二章

1、海水物理性质: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缓冲力。

2、水层部分:

浅海区(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洋区:

上层,中层,深海,深渊。

3、海底部分:

滨海带,浅海带,深海带。

4、浮游生物: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的生物群(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漂流)

5、漂浮生物:

特指那些生活在海水最表层中和表面膜上的一类生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

6、游泳生物(自游生物):

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7、周期性泪游:

(1)产卵洒游

(2)索饵涸游(3)越冬洒游

8、底栖生物:

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

9、污损生物:

过去也称周丛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是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0、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

(1)终生浮游生物;

(2)阶段浮游生物;(3)偶然浮游生物

1、联系海洋主要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杯境梯度特征。

答:

三大环境梯度:

(1)纬度梯度:

从赤道到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

(2)深度梯度:

从海面到深海海底,光照和温度变化;(3)水平梯度:

从沿岸到开阔大洋,深度、营养物含量、海水混合作用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

2、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

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

1)微微型浮游生物:

<2um;2)微型浮游生物:

2—20um;3)小型浮游生物:

20—200nm;4)中型

浮游生物:

200—2000Pm;5)大型浮游生物:

2000um—20mm;6)巨型浮游生物:

>20nrn

4、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它们对浮游生活有哪些适应方式?

5、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和能力的表现:

1)扩大个体表面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第三章

1、生态学上环境概念与环境科学里环境概念最大的差异在于主体不同。

2、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境:

具体的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坏境,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了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限制因子:

在所有这些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5、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

当生物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多需要的最低值时,就对其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7、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如果某一因了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称“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8、耐受限度:

生物对各种环境因了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和最大量,它们之间的幅度称“耐受限度”。

9透明度:

指用一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的放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时的深度为止,这个深度叫透明度。

10、透光层(真光层):

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11、厄尔尼诺现象:

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有时竟比常年高5—6度)的现象。

厄尔尼诺每隔2-10年发生一次,但间隔时间和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都不确定。

12、永久性温跃层在低纬度海区,季节性温跃层在中纬度海区,高纬度海区没温跃层。

13、两极同源(两级分布):

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14、热带沉降:

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西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赤道深层的水温相当于高纬度表层水温)

15、生物学零度:

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

16、有效积温法则(热常数):

指发育期的平均水温(有效温度)与发育所经过的天数或时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一常数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K(热常数)=N(T-C)N(天数)T(平均温度)C(起点温度)

17、盐度:

当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漠和碘以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均已完全氧化时,1kg海水中所含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质量(g)。

简单定义为:

溶解l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质量(g)。

18、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Marcet原则):

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成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

19、生态幅:

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坏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成为生态幅。

1、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答:

利比希(Liebig)研究各种坏境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现作物的产量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的限制,因为他们在自然坏境中很丰富;而却受到一些微量物质的限制,它们的需要量虽小,但在土壤中非常稀少。

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却绝育处在最小量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提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

当植物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量时,就对其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所谓耐受性法则,就是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了的耐受范围.对同一生态因了,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例如:

鮭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12°C,最适温是4°C;豹蛙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0〜30°C,最适温是22°C;南极鱈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最窄,只有-2〜2°C.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可将生物区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广湿性和狭湿性,广盐性和狭盐性,广食性和狭食性,广光性和狭光性,广栖性和狭栖性等.

2、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3、生态学上的环境概念与环境科学里的环境概念有何异同点?

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5、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6、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章

1.种群就是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这就是阿利氏规律。

3.在特定坏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4.种群在实际环境下的死亡率称为生态死亡率。

5.生命表是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

(生命表:

表征种群个年龄组存活,死亡以及种群数量变动的数据表。

6.根据生命表可作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以年龄(相对年龄,即平均寿命的百分比)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7.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一个理想种群在无限坏境下每经过一个世代(或一个单位时间)的增长倍数,称为周限增长率。

9.一个环境资源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能力(通常用K表不)。

10.逻辑斯蹄方程是用来描述“S”型增长模式的。

微分形式dN/dt=Rn((K-N)/K)。

11.r选择的这类生物课称为r对策者。

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负载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须尽可能利用资源,参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K的与之相反)。

K对策者(海洋哺乳类)把较多的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r对策者(浮游动植物,甲壳类)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

12.种群调节就是指物种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非密度制约因素跟密度')

13.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P118

14.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

生活所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该生物种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于特定坏境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的设计,生物所特有的这种生活史特征就称生态对策。

15.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亡,称为灭绝旋涡。

16.种群数量变动受哪些种群参数的影响,影响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什么?

种群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四种过程,也即生死与迁移,如果还考虑生物量的变动,则须加入生长因素。

17.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在无限的坏境下。

第五章

1种间竞争:

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等)的争夺。

2.高斯假说:

即亲缘关系越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区别。

高斯假说的两个例外:

一,由于环境因素强烈的作用,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

二,因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之前,环境已经变化了)。

3.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空间生态位:

生物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

5.营养生态位:

物种在其生活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它与食物的天敌关系。

6.超体积生态位:

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这个超体积所包含的是该生物生存和生殖所需的全部条件。

7.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即没有中间竞争的种生态位,称为基础生态位。

但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

当有竞争者时,必定使该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称为实际生态位。

&两种不同生物种之间的各种组合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

9.共栖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的一种组合关系。

10.互利是两种生物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而相互受益、相互依存的关系。

11.共生现象的类型:

共栖,互利,寄生,偏害,原始合作。

12.捕食者和被食者的辩证关系:

捕食者和被食者(包括寄生者和宿主)的相互关系是很复杂的。

捕食者不仅吞食被食者,同时对被食者的种群调节也起重要作用。

反之,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对捕食者也有影响

(即食物丰歉)。

有时两者甚至形成难以分离的相对稳定系统,或者说互为生存条件。

13.为什么说食性特化是对环境食物条件和种间竞争的一种适应方式?

P130

14.基础生态位跟实际生态位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a生态位完全重叠,结果可能是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若的种类排除。

b两个种的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各自还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在这种状况下两个种可能共存,但竞争优势种终将占有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空间。

c两个种的生态位基本不重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15.生态位分化有哪些主要类型?

a栖息地的分化,b领域的分化,c食性的分化,d生理的分化,5体型的分化。

第六章

1、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得外貌(尤其陆生群落)

(2)具有一定得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3)具有一定得群落结构(4)形成群落坏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具有一定得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和演化)(7)具有一定得分布范围(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

2、样地(样方):

是能代表所研究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或一定空间。

(样地调查以不小于群落的最小表现面积为宜(单位面积内物种种类数量差异不大))

3、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是研究群落组成基本方法

4、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坏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得外貌及其结构,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5、建群种:

对群落的构建与稳定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的种。

与优势种的关系:

建群种也是优势种,优势种不一定是建群种

优势种:

只有少数种或种的集群,由于它们的数目、大小、或活动性起着控制群落特征的作用。

6、生态等值: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的生物,通称为生态等值

7、海洋生物群落有哪两种划分方式:

(1)根据群落的生境类型划分

(2)根据群落的优势种划分

8、弹性(恢复力):

指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好恢复原来的能力

9、抗性(抵抗力):

指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

10、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关系:

一个群落的种类越多,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复杂,群落就越稳定。

11、边缘效应:

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这种情况在发育良好的交错区较为明显

12、捕食作用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捕食者属广食性种类或狭食性种类。

13、关键种:

群落中有的种类对决定其他大多数种类在群里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称为关键种。

14、干扰:

平静的中断或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它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

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才能维持高多样性,如果间隔期太长,竞争作用达到排斥别种的程度,多样性也不会提高。

15、岛屿效应认为:

岛屿离大陆越远,其物种丰富度降低的效应越明显。

16、顶级群落:

在演替过程中,到达最后稳定系统则称顶级群落

17、群落交错区(群落边缘带,生态过渡带):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

18、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1)演替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次序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波动时短期的可逆变化,起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2)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人为活动的影响(3)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波动会影响演替变化,它可促进(波动与演替方向一致)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19、生活史对策的变化:

有r选择到k选择

20、P/R比率:

是表示群落相对成熟的最好功能指标

21,演替过程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10点)P183

2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越来越丰富。

23、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演替观的区别。

1、什么叫生物群落?

群落组织层次有哪些属性?

答: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得外貌及其结构,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得外貌(尤其陆生群落)

(2)具有一定得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3)具有一定得群落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6)具有一定得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和演化)(7)具有一定得分布范围(8)群落具有边界特征

2、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何地理分布上的规律?

答:

物种多样性有明显的地理差异,热带生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程度高,北方还去群落的物种组成较简单,深海多样性水平也很高。

多样性指数可用来描述群落的物种丰度以及各种类数量比例(均匀度)。

3、如何理解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答:

(1)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或复杂性与群落的稳定性有关。

一个群落的种类越多,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越错综复杂,群落就越稳定;

(2)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没有这么简单的关系;(3)—个物种多样性水平高的群落,其系统的结构可能较为完善,但是不能因此而推论,认为这个系统必然比多样性底的系统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4)物种多样性高的群落弹性不一定大,抗性不一定强,稳定性也就不一定髙。

4、试分析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答:

很多因素对形成群落结构有影响:

广食性捕食者和狭食性捕食者作用的结果都可能影响群落的种类组成,而关键种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种间竞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使更多的物种共存;空间异质性程度高的生境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各种不同的干扰以及干扰的程度和频率都会影响群落的结构,中等程度的干扰时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此外,岛屿的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与岛屿的面积大小、距离大陆的远近有直接关系。

5、何谓群落的生态演替?

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

答:

(1)是一定地域的,一个群落次序(顺序)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分: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

自源演替和异源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分:

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6、什么是演替顶级?

你对演替顶级理论有何认识?

答: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1)、单元顶极论一elementsF.E.为代表

(1)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在某一地段上从先锋群落到顶极群落按顺序发育着的那些群落;都可以称作演替系列群落。

(2)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

无论水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