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59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docx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

中考必考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文学常识】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五经”则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知识积累】

1. 字词

论(lún)语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zēng)子

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

不亦(yì)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wú)身

传(chuán)不习乎 为(wèi)人谋 一箪(dān)食

曲肱(gōng)笃(dǔ)志 好(hào)之者

如斯夫(fú)四十而不惑(huò)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次。

 今义:

数词,三。

(2)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能够。

3.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活用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

 

4. 重点实词

(1)有朋自远方来:

从。

(2)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生气,恼怒。

(3)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4)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6)三十而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7)四十而不惑:

迷惑,疑惑。

(8)不逾矩:

越过。

法度。

(9)温故而知新:

得到。

(10)可以为师矣:

做,成为。

(11)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13)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15)饭疏食,饮水:

吃。

冷水。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泛指多个,几个。

走路。

(17)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跟从学习。

(18)子在川上曰:

河边。

(19)逝者如斯夫: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20)三军可夺帅也:

指军队。

改变。

(21)博学而笃志:

坚定志向。

(22)切问而近思:

恳切。

(23)仁在其中矣:

仁德。

5. 重点虚词

(1)学而时习之:

表示顺承,然后。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2)不亦乐乎: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

(3)人不知而不愠:

表示转折,却。

(4)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顺承,就。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的人。

(6)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对于。

(7)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8)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代指“他的,他们的”。

6. 重点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省略动词“知”后的宾语“我”)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可以”后的宾语“之”)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7. 文章探究

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

围绕“读书学习,学与思缺一不可。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即可。

 

七年级下册

 

(一)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刘禹锡__,字__梦得__,__唐__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本文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____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____的文字。

最早刻在器物上,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文辞精练,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与格言相似。

【知识积累】

1.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有龙则灵:

神异。

(3)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2. 重点实词

(1)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这。

(2)惟吾德馨:

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鸿儒:

博学的人。

(4)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5)素琴:

不加装饰的。

(6)乱耳:

扰乱。

3. 重点虚词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4. 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判断句,判断动词“是”)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句)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5. 文章探究

(1)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__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2)文章结尾列举三个古代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揭示陋室不陋的原因,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__周敦颐__,字__茂叔__,世称“__濂溪先生__”,__北宋__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2.“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__说明、记述__事物,又可以__发表议论__的文体。

【知识积累】

1. 古今异义

宜乎众矣 古义:

应当。

 今义:

合适。

2.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生枝蔓。

长枝节。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

远播。

3. 重点实词

(1)可爱者甚蕃:

值得。

怜爱。

很,非常。

多。

(2)自李唐来:

自从。

(3)予独爱:

只。

(4)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5)濯清涟而不妖:

洗。

艳丽。

(6)香远益清:

更加。

(7)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立。

(8)予谓菊:

认为。

(9)陶后鲜有闻:

少。

听说。

4. 重点虚词

(1)者

(2)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却。

(4)不可亵玩焉:

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5)同予者何人:

什么。

5.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6. 文章探究

(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

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2)文章都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①衬托。

作者用菊花进行正衬,用牡丹进行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现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②托物言志。

菊花象征隐居避世的人,莲花象征品德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人。

 

(三)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阅微草堂笔记__》,作者是___纪昀___,字晓岚,__清__代学者、文学家。

【知识积累】

1. 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

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一门学科。

(3)渐沉渐深耳 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4)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2. 重点实词

(1)一寺临河干:

靠近。

(2)山门圮于河:

倒塌。

(3)阅十余岁:

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

划(船)。

(5)曳铁钯:

拖。

(6)是非木杮:

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

埋没。

(8)不亦颠乎:

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

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逆流。

(12)如其言:

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

主观地判断。

3. 重点虚词

(1)之

(2)为

4. 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 文章探究

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者想要引起人们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八年级上册

(一)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____水经注校证____》,作者__郦道元__,北魏__地理__学家。

他撰写的《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2. 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到了。

 今义:

表示另提一事。

(2)良多趣味 古义:

甚,很。

 今义:

好。

3. 一词多义

(1)自

(2)绝

4.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回清倒影:

清波。

5. 重点实词

(1)略无阙处:

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

正午。

半夜。

(3)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5)或王命急宣:

有时候。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驾驭。

快。

(7)素湍绿潭:

白色的。

急流。

(8)绝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

(9)清荣峻茂:

茂盛。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早晨。

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

连接。

延长。

(12)故渔者歌曰:

因此,所以。

6. 重点虚词

(1)其间千二百里: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2)虽乘奔御风:

连词,表假设,即使。

(3)春冬之时:

结构助词,的。

(4)则素湍绿潭:

连词,表顺承,就有。

(5)故渔者歌曰:

代词,相当于“……的人”。

7. 重点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这时(坐上船),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夜晚就到了江陵。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天、冬天的时候,就会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边各种景物的)影子。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杀。

8. 文章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山的?

作者运用正面描写突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特点,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突出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陶弘景__,字通明,自号__华阳隐居__。

南朝__齐梁__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知识积累】

1. 一词多义

2. 重点实词

(1)四时俱备:

四季。

都。

(2)晓雾将歇:

消散。

(3)夕日欲颓:

将要。

坠落。

(4)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 重点虚词

(1)实是欲界之仙都:

结构助词,的。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词,指美丽的山水。

4. 重点句子翻译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 文章探究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和“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都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乱”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热烈欢跃的气氛;“竞”写出了“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了热闹的气氛。

 

(三)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

苏轼,字__子瞻__,号__东坡居士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__宋代__著名文学家,___豪放___派词人代表。

与父亲__苏洵__、弟弟__苏辙__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知识积累】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考虑,想到。

 今义:

思念,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门。

(2)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走。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

到。

(4)怀民亦未寝:

躺着休息,睡觉。

(5)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慢走,散步。

(6)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

(7)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8)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 重点虚词

(1)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同。

……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在。

(3)何夜无月:

疑问代词,哪,哪个。

4. 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省略句,“欣然”前省略主语“我”)

月光照进门,我高兴地起身走出去。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省略句,“庭下”后省略“月光”)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疑问句)

哪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 文章探究

谈谈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

 

(四) 与朱元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吴均__,字__叔庠__,__南朝梁__文学家。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2. 古今异义

(1)鸢飞戾天者 古义:

至、到达。

 今义:

罪过,乖张。

(2)经纶世务者 古义:

筹划、治理。

 今义:

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3. 一词多义

(1)绝

(2)上

4.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负势竞上:

向上。

(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风烟俱净:

消净,散净。

②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3)名词用作动词

任意东西:

向东或向西。

(4)动词用作名词

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5)使动用法

望峰息心:

使……平息。

(6)名词作状语

横柯上蔽:

在上面。

5. 重点实词

(1)风烟俱净:

都。

(2)从流飘荡:

跟、随。

(3)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

(4)水皆缥碧:

都。

(5)直视无碍:

障碍。

(6)急湍甚箭:

超过。

(7)负势竞上:

凭借。

(8)互相轩邈:

高;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9)横柯上蔽:

树木的枝干。

(10)在昼犹昏:

好像。

(11)疏条交映:

掩映。

6. 重点虚词

鸢飞戾天者:

……的人。

7. 重点句子翻译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省略句,“甚”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 文章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和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的感情。

 

(五)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2. 一词多义

3.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2)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惑乱,迷惑。

改变,动摇。

屈服。

4. 重点实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2)丈夫之冠也:

行冠礼。

(3)父命之:

教导、训诲。

(4)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5)与民由之:

遵从。

5. 重点虚词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6. 重点句子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学常识】

孟子,名__轲__,字__子舆__,__战国__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___儒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__孔子__合称“孔孟”,有“__亚圣__”之称。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2)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3)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2. 一词多义

(1)市

(2)发

3.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犯错误。

(2)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痛苦。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做事不顺。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起来。

4. 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责任,使命。

代词,“这,这个”。

(4)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思虑。

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了解、明白。

(7)入则无法家拂士:

指在国内。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9)国恒亡:

灭亡。

5. 重点虚词

(1)于

(2)而

(3)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们的。

(4)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5)曾益其所不能:

接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