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研究报告062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0808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0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10研究报告062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研究报告0628.docx

《10研究报告06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研究报告0628.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研究报告0628.docx

10研究报告0628

第一部分:

研究报告

攒土·植根·开花:

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内容概述

本课题我们先研究后立项,从2006年9月我们就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讨,经过三年的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了我校的语文教学水平。

2009年6月立项后,我们对实践进行总结,对成果进行了梳理,基本完成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因此,我们申请提前结题。

本课题的提出,针对的是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作文视野狭窄,情感困乏,思想单薄的魔咒,认真反思,大胆探索,对症下药,充分激活学生沉睡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素材和情感;帮助他们多角度观察生活,积极感受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逐步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能够自由写作,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使作文如花般绽放。

一、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的基本内涵

“作文导写实验”是一种创造性、成长性的作文模式,是对学生独立人格的最大尊重。

这种导写完全改变了沿袭数十年的旧模式,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着学生强喝水,不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一味复述教师的陈旧观念,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在教师的必要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积累自己的素材与情感,不断感受生活,体悟人生,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坚强意志、升华道德、提升审美情趣和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最终完全实现自由写作,能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我。

二、课题的提出

(一)关于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2009年6月,我们在高二学生中做了“作文现状调查”,主要设置了四个问题:

1、你喜欢看书吗?

为什么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

3、你喜欢写作文吗?

4、你在作文上有什么困惑?

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填写后由课题组负责教师收集上来,进行整理统计,得到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第一项内容,喜欢看书的只有51.8%,绝大部分说没意思,还有很多说没时间;第二项内容,很多学生写的都是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或者小学学的课文,一部分则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第三项内容,答案出奇的一致,72%的学生异口同声不喜欢,一写作文就头疼;第四项内容,学生思想上最大的困惑是生活、源泉的干涸,作文题材的严重匮乏,没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写起作文来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到头来还是不知所云无病呻吟。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科地位低下,写作氛围不佳。

一直以来,重理轻文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作为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的作文教学又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沫,立竿就能见影。

它的效果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这样以来,它也就极不情愿地成了中学诸学科中的长线专业。

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不是朝夕功夫,而教师要显示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

再加上各科教师之间抢时间,争地盘,作文教学的地位,写作氛围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学生生活枯燥,缺乏人生感受。

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教师显示教学成效的迫切愿望,对中学生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他们身披分数的枷锁被捆绑在升学考试的战车上,其生活程式是吃饭——学习——睡觉;生活的范围除了家庭封闭型的鸽子笼,就是学校这块小天地;活动的路线只能是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生活的内容也不外乎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

在这样机械、被动、近乎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正值花季的萌动着青春气息的孩子们,鲜活蓬勃的思想被压抑禁锢起来了,他们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在题山文海中超负荷地运转着。

阅读课外书籍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而对中学生来说,简直是梦想,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调适、休息、启迪思想的机会,对他们都是绝缘的。

至于月光星辰、山野村庄及社会人生,对很多学生来说,更是不可问津的奢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千百年来写作上的一个常识,然而在上述情况下,我们却硬要犯这常识性的大忌,逼学生去做那“无米之炊”。

无怪乎中学生作文题材依然离不开“学雷锋”、“扫大街”、“扶老婆婆过马路”,要么是科学家的汗水,残疾人的奋起或马克思在图书馆座位下的脚印。

除此之外,只能是假话、假说,假感想或无病呻吟。

(三)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

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是上述问题的延伸和后果。

作文本身就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好的文章从字词句段到修辞逻辑,再到布局谋篇,都要显示出一定的水平和功夫。

而个人的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这些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反差,必然要形成甚至加重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厌烦心绪。

(四)教师在写作指导上的困难和失误。

指导教师在写作环节上的偏颇失误,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人为地使写作复杂化,加重了写作的难度。

有人对写作教学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又不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往往在命题作文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而缺乏计划有序性;写作安排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盘儿里喝水一漫滩,无重点,无突破,妄想通过一次作文课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

又表现出盲目急躁情绪。

而在批改、讲评中,或者笼统简单,缺乏针对性,或者对优胜者一味拔高,对失败者则作为笑柄而讽刺挖苦,其结果是胜者骄,败者馁,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要走出这一恶性循环,就要砸碎枷锁另起炉灶,走出一条全新的路来,帮助学生走进书籍,走进生活,张开自己的眼睛,培养自己的兴趣,丰富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心话。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为他们指明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竖起自己的精神坐标,扎深自己的灵魂之根,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康健,实现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2)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我们的课题就是在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只是领路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最终的路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趣味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主要采用了教育实验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等。

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并通过分析,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

四、课题的实施与研究过程

(一)实施的步骤

1、充分了解学生作文现状,对症下药,重新制定计划,分为攒土、植根、开花三个部分,即先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迅速而准确地发现、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广泛积累带有鲜明个性的写作素材和情感思想,深入了解社会、体味人生,深扎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最后融会贯通,功德圆满,能够根据作文具体要求,自由表达自己,写出完美的文章来。

2、明确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

起步阶段(2009年年6月-2009年9月)细化分工,调查现状,制定计划;升格阶段(2009年9月-2010年4月)积极培养兴趣,深入积累个性化素材,深扎精神植根、文化之根,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整理资料,汇总成果,撰写报告。

3、具体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把握时机举办研讨会。

4、每一阶段研究结束,课题组成员及时写出相关实验总结报告和经验论文。

(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1、操作原则:

本课题实验研究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材积累、文化积淀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致力于激活学生沉睡的心灵世界,引领他们自主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素材和情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生活,积极感受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逐步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最终完全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的完成作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积累培养人格健全、人性醇厚、乐观向上的自然人,最终胜利完成高中、高考语文写作任务。

对每一个阶段的研究任务我们都分以下四个步骤:

放、收、累、评。

放:

制定计划,安排时间,保证学生自主阅读,逐步开阔视野,发现自己,慢慢获得人文精神的熏染;收:

教师以引领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深入积累个性化素材为主线,以濡染精神为宗旨,有序安排各项任务,逐步实现滋养人文精神、提高表达能力的理想;累:

每一板块学习结束,教师引领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夯实基础并再次感受、领悟文本的精神内核,获得健康、向上、进步的启示。

评:

对研究效果及时进行检查、评价,每周查一次素材积累,每月安排一次作文大练笔,及时整理优秀范文,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达到心灵的净化,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自动远离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庸常,在作文中多几分坦然与宁静。

2、各阶段的具体操作过程:

(1)起步阶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对当下高中生的作文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究,就无能弄清楚问题之所在。

为此,我们反复斟酌,几易其稿,最终制定出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情。

然后结合问卷,深入分析、比对,大量翻阅相关资料,研读最新研究成果,最终找出症结——顶礼膜拜文以载道,忽视了个体差异,扼杀了个体创造性。

针对这一顽疾,我们决定革故鼎新,另起炉灶,彻底改变多年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旧模式,还学生一方自由的晴空,唤醒他们沉睡的青春世界,引导他们攒起自己的生命之土,植下自己的灵魂之根,开出自己的人生之花。

(2)升格阶段

第一步:

攒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作文写作只能是事半功倍。

我们首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意愿,开设阅读课,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让他们充分领略书籍的魅力,喜欢上读书;然后,通过人物点评课,掀起作文素材积累的高潮,先后点评余秋雨文化散文、贾平凹山水游记、李国文历史散文、《红楼梦》诗词及安意如青春版古典诗词,引导学生积累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素材;在积累的基础上,养成摘录名篇佳句,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好习惯。

从而,为下一阶段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步:

植根

一是以传统节日为突破口,继承传统文化。

要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根底,传统文化是学生健全人格、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爱过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留下好若繁星的诗词佳作。

如何走近我这些诗词,如何继承传统节日文化,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大难题。

中央电视台的推出的《中华情》栏目,正好为我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中华情》为我们送来佳节的甘醇诗意,追寻着唐诗宋词中的思古幽情,伴随着《中华情》的歌声笑语,我们走进了《诗意端午》《诗意七夕》《诗意重阳》《诗意中秋》《婉约诗情》《诗韵荷香》

“剪一纸窗花,贴出春天的颜色;燃一串爆竹,点亮新年的天空。

鹊报春来,送出温馨的祝福;梅开盛世,迎来锦绣的春光。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便是春节的浓浓诗意。

正是在一次次拍案叫绝中,我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深刻文化内涵,感受了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之韵,奠起了爱国爱人、重利轻义、洁身自好的精神底子,健全了人格。

赢得了尊严。

二是就地取材,点铁成金,对课本素材进行分类梳理,科学提炼,巧妙化用。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讲,素材就如同米,缺少了米,再高明的写作者也会一筹莫展。

高中生目前写作最缺乏的是素材。

原因有:

广大中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考试,对生活观察不够,体会不深;是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阔,思维放不开;没有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面对作文题目,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作文的要求不必过高,作文素材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比较快捷和有效。

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高中生来说,靠课外阅读或是背诵大量现成的作文素材来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

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作文素材,其实就在我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甚至在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其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大,难道还不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寥寥800字的作文素材吗?

前两年高考作文中有学生首创“实验报告”的形式,所利用的不就是理科的知识吗?

即使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十二年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所提供的经典美文、诗、词、曲、赋,所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等,也足以支撑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了。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都体现出视野开放和人文关怀的特点,考生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

所以我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特别是文科类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

高考作文60分,任何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不敢掉以轻心。

很多高中生苦于作文,作文常写却常苦,总是原地踏步,“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也许当我们把目光从波澜不惊的人生和浩瀚无涯的书海中收回,而致力于从我们的“近水楼台”——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时,反而会“先得月”,“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或许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解决素材储备不足的问题,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素材大餐,其目的就是让高中同学,尤其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迅速掌握大量的作文素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说”,学会“思”,学会”变”,学会“写”。

“素材”在手,考试作文可以无忧。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学会梳理素材。

研读高中课本六册书一百多篇课文,我们选择其中一大部分,按照内涵梳理为“理想志向”“恒心毅力”“爱我中华”“崇高母爱”“以民为本”“学习问题”“胸怀豁达”“博爱情怀”“仁义英勇”“追求真爱”“人格独立”“勇于承担责任”

“说话的艺术”等十三类,有效实现了活学活用,化繁为简。

另一方面学会提炼素材。

素材是死的,而我们的眼光是活的,重要的不是记住素材,而是充分发掘素材的内涵。

例如:

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出生不久就失明,后来在老师莎莉文的帮助下学习用盲文写作,终于成为一名知名作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运用角度可以是:

希望是一盏不灭的明灯;精神不死,希望仍在;挫折磨难是一笔财富;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灵魂;是金子总会发光。

越王勾践失败之后亲自给夫差充当马前卒,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年后终灭吴国。

(《国语•勾践灭吴》)主要运用角度: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愤发图强终能成大事。

另一方面是掌握巧用课文素材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则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二则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结构;三则可以巧用课文事例;四则可以填补课文情节的空白;五则可以合理化用课文故事,改编文本,探究文本;六则可以深入挖掘,实现课文素材一例多用,

如:

《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用于:

(1)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2)妒忌是杀人的刀。

(要善于包容)

(3)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4)感情影响了理性认识。

(5)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鸿门宴》可用于:

(1)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2)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

(3)要善于应变、应对。

(4)做事要果断。

(5)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6)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

再一方面,仔细揣摩高中语文抒情课文素材成功利用的精美范文,分析其方法,品味其妙处。

例如《借得清秋一缕魂》一文充分感受了郁达夫寄托在《故都的秋》之中的眷恋与悲凉之感,一吐胸中块垒,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浓浓秋意;《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坚守了屈原《离骚》之魂,坚守自我,呼唤自由、民主的新时代;《走,女性独立宣言》一文深味易卜生《玩偶之家》所传达的思想,热烈赞颂了娜拉放弃安逸,追求人格尊严的悲壮与伟大;《让心归来》一文反复赞颂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所传达的坚守本性、安贫乐道的情怀,充分表现了当代高中生高尚的人生观。

第三步:

开花

个性化阅读和素材积累,深入化文化积淀,科学化提炼化用素材,都只为了最终的个性化表达,完美化自由化表达,为了这一目标,必要的练笔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方面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每周集中讨论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先讨论,各抒己见,让观点激烈碰撞,力争亮出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心声,然后形成文字。

另一方面,每月一个话题,师生同台竞技。

写作的好方法就是不把写作当成任务,而是将它日常化、生活化,让写作变成一种本能。

每一个月,我们都拿出两节课,就一些好题材、好话题限时独立作文,然后选出美文,共同欣赏,发现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装订成册。

再一方面,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络博客、QQ空间,多与别人交流,分享思想,交流情感,开阔视野,丰富人生。

第四方面,集体组织,定期向杂志社投稿,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作文大赛,激励学生锻炼提高,快速成长。

(3)总结阶段

一方面认真反思以往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客观分析,努力发现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做好参照。

一方面整理相关资料、文字,科学分类,汇总成册。

三是深入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五、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结出果实,取得实效。

通过一年多的“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我们拨开了笼罩许久的迷雾,理清了思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作文导写”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实战经验和成绩的教研、教改队伍。

在这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提升了对教材的利用效度,增强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语文课的功能,培养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现代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

1、彰显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善于从指挥者变成引领着、指路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

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引领学生一路摸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总体关照,指引方向,授之以渔,始终是学习的主导者。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终于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获得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2、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

“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是个新生事物,对教师来说也是边摸索边前进。

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艰辛而新鲜的研究摸索,课题组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主持人彭丹俊撰写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表在2008年《教学交流》第一期,并获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论文《错在何处如此美丽》发表在《学苑新报》第52期,并荣获三河市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泪珠与珍珠》获得“第四届河北省基础教育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在退隐中坚守在坚守中凝望》获得全国一等奖;指导学生李梓萌的习作《寻梦归来忆江南》获得第七届“春蕾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论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浅谈》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新时期中学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征选二等奖。

崔宏艳老师的论文《功夫在文外》《阅读是生命之水》先后发表。

李宝娜老师的论文《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个性》2009年发表在《学苑新报》第51期,论文《诗歌鉴赏三部曲》“21世纪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征文全国一等奖,指导学生刘忠奇的习作《眼神》获得第七届春蕾杯作文征文大赛一等奖;张明星老师的《将进酒》获得三河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朗诵比赛二等奖。

我们在“高中作文导写实验研究”实践中,不断反思体悟,写作随笔数十篇,与学生的习作呼应,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步。

3、学生的作文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我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接受能力低,写作教学难度很大,实践证明,“高中作文导写实验”模式是我们引领学生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大幅度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努力,本届700多名同学明显养成了读书和写作的兴趣,把读书和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很多学生都能坚持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先后出现了“红楼梦迷”、“易中天迷”、“李国文迷”、“三毛迷”、“唐诗宋词迷”等。

由于大量占有相关人物素材主题素材,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很多同学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素材得心应手的应对常见话题,写出满意的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既得鱼又得渔的教育理想。

六、今后工作计划与设想

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在新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与反思,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作文素养、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提升和我校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的实施让我们既看到了工作的实效,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我们今后努力的大方向。

1、教师虽然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了研究水平,但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还只是处于实际操作中,对作文导写模式的理性深度、现实意义的认知还须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走向书籍,与时俱进,深入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寻求教育教改的新路子,从教书匠逐步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2、作文导写实验研究中,如何进一步将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相统一,如何开发每个学生现有审美能力,充分实现素材积累个性化、作文表达个性化,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3、将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炼、完善,稳妥地推广,在更大范围内提升语文课的功能,以转变更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个性获得更大发展,人格得以健康。

第二部分科研论文

采撷•化用•飞升

——如何巧妙积累作文素材

三河市第三中学彭丹俊

【内容提要】当下,很大一部分学生作文空话连篇,“薄情寡义”,千人一面,众口一辞,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是不能入乎其内,故无法出乎其外。

我们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用,但我们忽略了和我们最亲近的材料,那就是我们课堂上反复研读过的课本里的材料,只要我们学生学活、用活课本材料,作文时完全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

【关键词】发散思维灵活化用契合点

综观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大都是活用课本素材的典范。

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出现。

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比如爱国诗人屈原近几年就屡屡出现在优秀作文之中,2005年高考浙江考生以《滴水藏海看屈原》为题,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

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

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贵州考生以《忘记与铭记》为题,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