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31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docx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项复习

湖北省仙桃中学历史组熊红荣

一、几种常见的史书体例:

记载一段历史,要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一段历史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写成不同的体裁。

按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以时间为主线的可以写成编年体;以地域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国别体或地方志;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纪传体;以事件为主要对象的可以写成纪事本末体。

当前以记事本末体最为常见,市面上当代所著史书多是此体。

1.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历时1300多年的历史。

2.纪传体:

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3000年,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较高,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

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

到南宋时开始出现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编年体和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它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它与编年体和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等八国的历史。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按国别分为12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5.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它要求叙述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都要涉及,而且在叙述中要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3000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历时1300多年的历史。

6.断代史:

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录了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时期,共2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为通史以外,其余均为断代史。

《南史》(记载南朝宋齐梁陈的历史)、《北史》(记载北朝历史)、《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7、学案体:

学案体是比较晚出的一种较完备的学术史体裁。

明清之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列学案十九目,叙述明代学者二百余人,这部书以学派为纲,论述了学者们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成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理论的学术史著作。

8、典制体: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的典章制度。

它是纪传体史书中书志的发展,从纪传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裁。

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全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综合各代,贯通古今。

以上的各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二、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庙号起源于商代,秦朝没有庙号。

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帝)称世祖,玄烨(康熙帝)称圣祖。

起初,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帝王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表扬型);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批评型);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悼等(同情型)。

3、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20余字之多。

4、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

明清时期,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改用民国纪年。

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含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高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司马迁时称其为高祖,后世便习惯上称其为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高祖、宋神宗、元世祖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明朝洪武(庙号“明太祖”)、永乐(庙号“明成祖”)、万历(庙号神宗)、清朝顺治(庙号世祖)、康熙(庙号圣祖)、雍正(庙号世宗)、乾隆(庙号高宗)、嘉庆(庙号仁宗)、道光(庙号宣宗)、咸丰(庙号文宗)、同治(庙号穆宗)、光绪(庙号德宗)、宣统(无庙号)皇帝。

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

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三、怎样分析历史原因:

(一)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因和外因:

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看,内因是历史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历史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互相结合对事物发生影响。

一般说来,分析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原因都应当首先从宏观上用内外因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

例如,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从内因上看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从外因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支持与相互配合的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更详细地分析它在内因外因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客观原因是指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原因,它是历史进程中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

历史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

二者的相互关系是:

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说来,一个主体(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多个主体的历史事件不能运用这种方法。

例如,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涉及到共产党、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主观原因,最好用内外因的观点和方法分析。

例: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A)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B、政府大力扶持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例: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原因是(C)

A、中共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B、中日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C、国民党加紧围剿苏区D、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三)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在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事物的内因等。

一般说来,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层面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对有多个主体且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多用此种方法。

例如,在“一战”爆发的原因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根本原因,欧洲列强的三对基本矛盾、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是具体原因。

其中,欧洲列强的三对基本矛盾、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重要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例:

战国七雄战争不断,而经济却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法;A)

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例: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提倡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法;C)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并维护社会安定

C、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巩固封建统治D、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国力

例: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性质分析法;C)

A、只重军事不重经济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D、没有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

例:

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

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法;A)

A、封建经济繁荣B、科举考试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

(四)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历史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中、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内因是主要原因。

但是,根本原因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是主要原因。

题干中“最主要的原因”在实践上等同于“根本原因”。

同时应注意,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是有可能变化的。

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与扩张性(属于根本原因)

B、新航路的开辟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属于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D、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问世

例: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D)

A、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直接原因)

C、光绪帝的大力支持D、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例: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B)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积累许多弊端(属于根本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属于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C、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D、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合苏联国情

(五)分析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它有三个特点:

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没有中间环节;具有表面因素。

例:

中国无产阶级早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C)

A、自然经济解体早于资本主义产生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例:

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C)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D、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当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能用上述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这里所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起个引路的作用,以达到开启思路的目的。

任何方法都只有心领神会后,做到法无定法,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自如。

四、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周易》《尚书》《礼记》《诗经》《论语》《孝经》《孟子》等。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等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等类。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集”部。

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五、干支纪年、生肖、时辰、五更、时刻: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十二生肖年: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我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

每一时辰的名称按12地支的顺序,子时是晚间23:

00至次日凌晨1:

00,丑时是凌晨1:

00至3:

00,依此类推。

古代晚间有五更计时的习惯。

“一更”称“黄昏”,相当于戌时(晚间19:

00至21:

00);“二更”称“人定”,相当于亥时(晚间21:

00至23:

00);“三更”称“半夜”,相当于子时(晚间23:

00至次日凌晨1:

00);“四更”称“鸡鸣”,相当于丑时(凌晨1:

00至3:

00);“五更”称“平旦”,相当于寅时(凌晨3:

00至5:

00)。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一刻为14分钟24秒,大约为15分钟。

)例如,古代常用来行斩刑的时间午时三刻,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是11点43分12秒,大约是11点45分。

六、我国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是我国人民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殷商时期,春节叫“元旦”,指正月初一,从每年的正月朔日子夜算起。

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则把整个春季都称为春节。

今天,我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实行的。

围绕着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习俗。

主要有:

(1)扫尘。

扫尘是春节的准备,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2)守岁。

除夕之夜,阖家围坐,通宵不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挽留,也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的期待。

(3)放鞭炮。

放鞭炮原是为了惊惮驱逐鬼魅,今天成了除旧迎新、吉祥喜庆的象征。

(4)贴春联。

春联由最早的桃符演变而来,原是为了驱灾压邪,保佑平安。

(5)拜年。

这是春节期间极富人情味的一种礼仪习俗。

除以上五种风俗习惯外,古代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喜庆活动。

2、元宵节:

又叫上元节、灯节,最早来源于道教的陈规。

道教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但在古代民间,元宵节实际上是春节喜庆活动的又一个高潮。

在这一天里,人们要张灯结彩,进行猜谜活动,还要吃元宵、包饺子。

元宵节张灯为戏之俗始于汉朝。

3、清明节: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被民间演变为传统节日,时间在今公历4月4日或5日或6日。

一方面,“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左右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另一方面,清明的前两日为寒食,寒食原本为祭祀之节,由于古人往往把寒食节延续到清明,这样一来,两者就很难分辨了。

古人在清明这天要禁火寒食,上坟扫墓。

4、端午节:

也叫端阳,在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在端午节里,民间要举行龙舟竞赛活动,还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悬艾驱邪。

唐以后,端午被正式规定为大节日。

5、七夕节:

又称为少女节或乞巧节,今天被认为是中国式情人节。

到了农历七月初七,古代人民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硢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所以,这种乞巧活动既是一种游戏,也寓含着古代妇女对爱情、智慧和幸运的期望,有着迷人的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6、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

人们觉得这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因此,赏月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

中秋的另一项活动是吃月饼,以月饼之圆象征着合家欢庆之意。

7、重阳节:

在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节日里,古代人民“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重阳节里放风筝,也是一项喜庆活动。

今天,重阳节也是中国敬老节。

8、腊八节:

这个节日最早与佛教有关。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佛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这一天就叫做腊八。

后来民间争相效仿,腊八粥成为一种传统的节令小吃。

9、小年:

在农历12月23日或24日(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日期),民间有祭灶的风俗。

七、美国总统的届、任、位:

美国总统的届、任、位各自含义不同。

据美国宪法,总统选举四年一次。

四年为一届,如果总统任内死亡或因故去职,未能满任,另由他人接任,则继任总统和前总统属同一届总统。

一个人如连续担任几届总统,仍被认为是一任。

但一个人如先后担任几届总统,而不属于连选连任,那么当选几次就算几任。

“位”是指担任过总统的人数。

开国元勋华盛顿两届总统任期结束时,主动不再谋求连任,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背景下,罗斯福总共连任四届总统,在第四届任上病逝,他是美国历史上连任时间最长的总统。

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22条修正案正式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即一届任期满后最多可再连任一届。

八、五行:

1、五行之间的关系:

口诀:

木火土金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1)五行相生:

即五行相互滋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①木生火:

木干暖生火;②火生土:

火焚木生土;③土生金:

土矿藏生金;④金生水:

金销熔生水;⑤水生木:

水润泽生木。

(2)五行相克:

即五行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①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木桩可插进土里。

②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③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④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⑤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2、五行与天干地支及方位的关系:

(1)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①甲乙:

木,东方②丙丁:

火,南方③戊己:

土,中方④庚辛:

金,西方⑤壬癸:

水,北方

(2)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①寅卯:

木,东方②巳午:

火,南方③丑辰未戌:

土,中方④申酉:

金,西方⑤子亥:

水,北方

 

 

九、几组中国地名:

1、中原:

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狭义上指今河南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2、江东、江左、江右、江南、江表:

江东、江左、江右、江南、江表都是历史上中原本位主义(即以中原为正宗)的遗留物。

(1)江东:

因长江在九江至南京一段呈西南---东北走向,以此段长江江面为标准确定东西,江东就是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

魏晋以后,江东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至唐以后,逐渐被江南的概念取代。

(2)江左:

古人以面向南方为标准确定左右,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东位于自己的左手边,故称江左。

(这与现代地理学是不一致的。

再如,山东在太行山以东,称山左,山西在太行山以西,称山右。

)此外,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因其统治中心在今南京(属江左),故有时也把这五朝统治下的地区称江左。

(3)江右:

江西省一带位于江左以西,故江右成为江西的别称。

随着历史上江西向外移民的加速,江右有时不局限于指代江西,又指赣语分布的地区。

(4)江南:

本意指长江以南地区的总称,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是一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

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广义的江南包括今湘赣浙沪全境以及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

注意:

明清时期曾经存在的行政区划江南省在清代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

(5)江表:

从中原看,长江以南地区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要注意的是,东汉末年时期的江表特指刘表控制下的荆襄地区,以区别于孙坚、孙策、孙权控制下的江东地区。

3、江淮、江浙:

(1)江淮:

狭义的江淮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特指今江苏和安徽的中部地区。

广义的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

(2)江浙:

指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与长三角、江浙沪基本同义。

4、关东、关西、关中、关外、关内:

(1)关东:

古代多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近代以来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2)关西:

古代多指函谷关、潼关以西地区。

(3)关中:

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渭河流域)。

(4)关外: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多称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后又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即长城以外。

明清以后多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为关外。

(5)关内:

与关外相对。

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多称函谷关、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为关内。

后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地区。

明清以后多称山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