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15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届九年级中考模拟二化学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石油

天然气

C

化学性质

可燃性

酸性

挥发性

D

有机合成材料

合金

合成塑料

合成橡胶

4.日本曾向美国借了331公斤武器级钚,至今赖着不还,钚除用于核电外,还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现在日本已是世界第六大钚贮存国。

钚元素的有关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钚原子中有94个中子B.钚原子核外有150个电子

C.钚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4gD.钚是金属元素

5.“黄山毛峰”是我省著名的茶叶品牌。

绿茶中含有的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三种元素组成

B.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46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属于化合物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7.下列用水方法中,会造成浪费的是(  )

A.用口杯接水刷牙

B.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C.为了节约时间,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

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或循环利用

8.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拍摄高分辨图像的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并揭示了单个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团簇”的空间姿态(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B.利用水分子成像技术,可解析雾霾的成因

C.利用该成果能观测到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部结构

D.该技术观测到的“四分子水团簇”并不是一种新的水分子

9.下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D.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t1℃时,取少量甲的饱和溶液,加入少量乙,不能再溶解

C.t1℃时,取少量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医院常用的药瓶和注射器,请你据图回答:

(1)含有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写一种即可,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

(2)注射器洗净后可以用于家庭小实验,可以代替______仪器使用。

(3)钢针一般用不锈钢制造,主要是由于其不容易生锈,请你写出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一条即可)______。

(4)铝的金属活性比铁强,请写出铝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三、实验题

12.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

________;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药品加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3.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分,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做出猜想)

猜想Ⅰ:

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

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

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

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木炭。

(设计实验)实验流程如图:

(问题和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________两步操作;

(2)C的化学式为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由此可以推出固体B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步骤④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

(2)的结论推断:

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证明猜想________成立。

14.老师上课时做了镁在氮气中燃烧的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吗?

”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将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底部铺有细沙、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仍燃烧,除生成白色固体(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1)将镁条打磨光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集气瓶底部铺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3)通过该实验可知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CO2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探究之后请说说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4)不能用镁条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15.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

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

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CH2O2)刺激皮肤。

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

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相同浓度不同种的酸在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越剧烈,酸性越强。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___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若向蚁酸溶液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则试管中溶液的pH值将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__元素,根据____________定律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3)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

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

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______________(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若猜想②成立,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若答对(4)(5)两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

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氨水   B.食醋   C.肥皂水   D.苏打水

(5)小华同学用pH试纸测等浓度的蚁酸和稀盐酸,发现稀盐酸的酸性比蚁酸的酸性强。

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比较二者的酸性强弱,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16.如图是古代铜质辅币——铜钱。

黄铜在明清时期就用于铸造铜钱了,小明对铜钱(主要成分为铜和锌)中铜的质量分数产生了好奇,他称取10g铜钱样品放入烧杯中,然后往烧杯中加入稀硫酸93.5g,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共103.3g。

试计算:

(1)反应产生氢气多少g;

(2)该铜钱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制作石雕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剪纸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绘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松枝灼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2.D

试题分析:

直接将废水排放会引起环境的污染,污染水质和污染土壤等,不利于“清水蓝天”工程实施。

故选D.

考点:

环境保护

3.B

A选项纯碱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属于盐类;

B选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现出来的性质;

D选项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答案选择B

碱、化石燃料、性质的分类、有机合成材料

4.D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94,表示原子序数为94;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质子数为94;

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钚的中子数=244﹣94=150,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因为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钚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4,故其核外电子数为94,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钚,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5.B

【解析】A.由单宁酸的化学式可知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

12∶46×

16,符合题意;

C、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D.单宁酸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选B

6.D

A、将胶塞与试管相连时,如果把试管放在桌面上,将塞子压进试管,易导致压坏试管,不符合题意;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

角,不符合题意;

C、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且要符号“左物右码”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D、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符合题意;

7.C

【解析】A.用口杯接水刷牙,可减少水的浪费,不符合题意;

B.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可减少水的浪费,不符合题意;

C.为了节约时间,一两件衣服就用洗衣机洗,浪费水资源,符合题意;

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或循环利用,可减少水的浪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利用水分子成像技术,可解析雾霾的成因,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中信息可知,利用该成果能观测到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不能观察到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部结构,不正确,符合题意;

D.该技术观测到的“四分子水团簇”并不是一种新的水分子,只是一定数目的水分子结合形成的集团,不符合题意;

选C

9.A

从图示看:

反应物中没有单质,所以不会是置换反应;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变为了二氧化碳,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

故选A.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0.C

A.根据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分析解答;

B.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解答;

C.根据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分析解答;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解: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故错误;

B.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t1℃时,取少量甲的饱和溶液,加入少量乙,能溶解乙,但不能溶解甲。

C.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

故t1℃时,取少量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变成不饱和溶液。

正确;

D.由于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

乙,即等质量的水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为甲>

乙,所以用等质量的甲、乙、配成t2℃时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乙>

甲。

故错误。

故本题选C。

11.

(1)钢针;

塑料;

(2)量筒或滴管;

(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4)2Al+3FeSO4═Al2(SO4)3+3Fe.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所以使用的金属材料是铝箔、钢针;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使用的有机合成材料是塑料、橡胶;

(2)生活中用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并且注射器上有刻度,所以注射器可以代替胶头滴管、分液漏斗、量筒等;

(3)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和氧气、水同时接触,所以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4)铝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FeSO4═Al2(SO4)3+3Fe.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金属材料、合成材料、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烧杯BGEC(或DEC)先加大理石,后加稀盐酸试管口没有放棉花2H2O2

2H2O+O2↑

(1)图中A仪器的名称:

烧杯。

(2)制取二氧化碳应该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用试管与单孔塞和铁架台组装发生装置,然后用集气瓶收集,也可以用锥形瓶和单孔塞组装发生装置,所以选择仪器为:

BGEC(或DEC)。

(3)制取二氧化碳加入药品时应先向锥形瓶内加大理石,后加稀盐酸。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可能原因是试管口没有放棉花,高锰酸钾颗粒进入水槽,溶于水形成溶液。

(5)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13.过滤CO2 CuO Cu、CCO2+Ca(OH)2===CaCO3↓+H2OⅣ

(1).从实验流程图可知,操作②的目的是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所涉及步骤是溶解,过滤;

(2).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和水,由题中信息可知操作②所得固体成分铜或铜与木炭的混合物,灼烧时碳和氧气反应生成CO2 ;

(3).灼烧时,铜与氧气反应生成CuO,(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固体中有碳,加硫酸后得蓝色溶液,说明D中有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证明B中有铜;

即B是Cu、C混合物;

(5).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6).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证明粉末中有氧化铜,猜想Ⅳ成立。

点睛:

熟练掌握碳和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等的反应,及二氧化碳的验证,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14.除去镁表面的杂质防止集气瓶瓶底炸裂2Mg+CO2

2MgO+C置换不能物质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镁条在空气中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均能反应,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放置时易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反应,将镁条打磨光亮的目的是除去镁表面因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而产生的杂质;

(2).镁与氧气反应会放出大量热,在集气瓶底部铺层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4).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5).通过该实验可知不能用CO2扑灭活泼金属的火灾;

(6).由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可知,物质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镁条在空气中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均能反应,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5.红变大氢、氧质量守恒CO不成立黑色粉末变成红色B将等量、等浓度的蚁酸和稀盐酸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等量的相同颗粒大小的锌粒,观察气泡冒出的速率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若向蚁酸溶液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蚁酸发生中和反应,则试管中溶液的pH值因酸的减少而变大。

(2)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根据蚁酸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该气体是CO2或一氧化碳;

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可知气体不是二氧化碳,猜想①不成立;

Ⅱ.若猜想②成立,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4)由于蚁酸呈酸性,当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稀的氨水或肥皂水,与蚁酸中和,可减轻痛痒。

(5)酸的溶液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且酸性越强反应越快,将等量、等浓度的蚁酸和稀盐酸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等量的相同颗粒大小的锌粒,观察稀盐酸中气泡冒出的速率比蚁酸中快,证明稀盐酸的酸性比蚁酸的酸性强。

16.

(1)0.2

(2)解:

设该铜钱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2

x0.2g

 x=6.5g

铜的质量分数:

×

100%=35%

答:

该铜钱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35%。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10g+93.5g=103.3g+氢气的质量,所以氢气的质量为0.2g;

(2)由化学方程式中锌和氢气的质量比不变,可计算锌的质量,由固体混合物的质量减掉锌的质量即为铜的质量。

该铜钱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35%

点睛:

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计算,易错点是,由方程式求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