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16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docx

精选3份合集山西省临汾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B.我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被震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

C.看着身边熟悉的风景,我仿佛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D.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颗颗珍珠。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云宵  感慨  人声鼎沸  花团锦簇

B.严厉  驾驶  截然不同  全神贯注

C.脊梁  跨进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至

D.缠络  暮名  不求甚解  废寝忘食

3.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B.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姓丁的答道:

“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C.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

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D.其人曰:

“奈地坏何?

译文:

那个人说:

“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把“关于”去掉)

B.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把“否”字去掉)

C.秋天的深圳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把“秋天的深圳”改为“深圳的秋天”)

D.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在句末加“的需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奇山胜景,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游客去观赏。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前线,武警消防官兵首当其冲,克服困难,开展救援工作。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填空

(1),君子好逑。

(《关雎》)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

(3),一览众山小。

(《望岳》)

(4)浊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

(5),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6)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生动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8)《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相反的句子:

,。

(9)“无私奉献”是时代的主旋律,请你写出连续两句与“奉献”有关的古诗句:

,。

三、诗歌鉴赏

7.诗词理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寄北”是因为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B.“涨”字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之绵绵。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是虚写,它所创设的是一个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情景。

D.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归期的问与答,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时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请作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8.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参与我们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让我们看风景去!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

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

__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

唱四季歌。

第四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代文人墨客向来毫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有苏东坡、杜甫、李白等著名文人的诗词为证。

请打开你的知识库,挑几句诗词与大家共享。

春:

_____(作者:

)夏:

______(作者:

秋:

_____(作者:

)冬:

______(作者:

(4)我想,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每个人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

下面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俄而(__________)

雪骤(__________)公欣然(__________)曰

撒盐空中差(__________)可拟(__________)

未若(__________)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__)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②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④。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⑤,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①陈仲举:

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②豫章:

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

③徐孺子,名稺(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有“南州高士”之称。

④府君:

对太守的敬称。

廨:

官署;衙门。

⑤式商容之闾:

登门拜访商容。

1)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仲举/言为士则B.陈仲举言/为士则

C.陈仲举言为/士则D.陈仲/举言为士则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为豫章太守(________)

(2)主薄白(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2)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4)从本文可以看出陈仲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现代文阅读

11.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

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1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文化“积微”方能“积胜”

导演李安曾这样诠释电影的真谛:

电影两个小时,观众就是在看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只要讲到人心坎里,就会得到回应。

他还有这样一句“名言”:

“我笨,笨让我慢下来,而电影需要慢心态”“不怕没庙,就怕没道”。

这番话启人思考:

凡事应追求内在,“从心而为”才能水到渠成。

古人以煮药譬喻读书,先用猛火煮开、再“以慢火养之”,味道就会慢慢出来。

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如此。

《荀子·劝学》中有句名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将其精神浓缩为两个字“积微”。

“尽小者大,积微成著”。

他在《强国》篇中明确提出“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强调政事教化需要积累微小的成果。

这恰恰体现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最笨的方法往往也是最快的。

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这样一道数学题:

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而0.99的365次方只约等于0.0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点滴努力的慢工,足能累积惊人的成绩。

近代学人杨树达就曾将其书斋定名为“积微居”,在那里,一张张学术资料卡片如百川汇海,最终融汇成为一部部传世佳作。

静心做人、沉潜做事、久久为功,可说是最朴素的方法论。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文化建设尤须注重滋养,警惕“揠苗助长”。

如果不能避免急功近利,往往容易滋生“文化泡沫”。

一些地方和部门喜欢“大手笔”,热衷于搞“大动作”。

种种“大思路”“大规划”“大活动”,往往带来的却是“大圈地”“大翻版”“大折腾”。

不少项目徒有文化之名,既浪费了资源,也伤害了文化。

市场上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不少含金量不高、掺水不少,以致纷繁如过眼云烟,能经受时间检验留存下来的佳作不多。

回望历史星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靠的是虚怀若谷、积淀深厚,背后更有一代代中华儿女积善累德、默默耕耘。

文化宛如阳光雨露,能滋养心田,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反过来讲,文化建设也须眼中有人,诚心经营。

每个参与者都“走心”,才能让文化发展与“以文化人”相互激荡,使文化充满灵韵。

“吉人为善,唯日不足”“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厚者流泽广”……先贤留下的格言警句,催人奋发。

从我做起,以“积微”的精神勉力向善,涓涓细流必将汇入文化的江海,积聚起磅礴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中说:

“以‘积微’的精神勉励向善,涓涓细流必将汇入文化的江海,积聚起磅礴的力量。

”结合文本分析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积微”精神的理解。

不少于100字。

2)第五自然段说“回望历史星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博大精深,靠的是虚怀若谷、积淀深厚,背后更有一代代中华儿女积善累德、默默耕耘”,请你写一段话赞美一位古代先贤。

不少于100字。

七、作文

13.漂亮的小鸟,可爱的小猫,善解人意的小狗……人世间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你肯定也有过与它们交往的经历,与它们肯定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请选择自己以往经历中不凡的一段,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A

5.B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1)窈窕淑女

(2)隔江犹唱后庭花

(3)会当凌绝顶

(4)燕然未勒归无计

(5)学而不思则罔

(6)参差披拂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8)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9)示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符合题意即可)

三、诗歌鉴赏

7.1)D

2)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

四、综合性学习

8.1)示例:

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示例:

第二环节诵四季诗文;第四环节四季诗文及常识竞赛。

(3)示例:

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春望》)夏: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

《观刈麦》)秋: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

《观沧海》)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示例:

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尝尝那久违的山泉;体验大自然,看看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大自然,建设那美丽的家园!

珍惜大自然,就是爱惜我们的生命线。

让我们一起努力!

五、文言文阅读

9.家庭聚会不久、一会儿快速、急速高兴地、愉快地大致、差不多相比比不上、不如凭借不再等候就走了回头看

10.1)B

2)

(1)担任

(2)报告,禀报

3)

(1)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2)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4)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

且有独特的施政方针,就是敬贤礼士。

5)要心里装得下贤士,积极投身于民间底层去礼贤,不以自己当官而高傲,虚心学习为人处世道理。

六、现代文阅读

11.1)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

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2)

(1)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

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4)(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

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

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2.1)示例:

积累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就像细密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地慢慢缝好。

有些同学可能会厌恶考试,在考前只能拼命复习,但你们要知道,考试就是对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的测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光是“临时抱佛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便成功,那也是暂时的幸运。

这就足以证明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可以将生活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从而帮助我们更顺利地学习、生活。

2)示例: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他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七、作文

13.黄鹂鸟

动物世界多姿多彩。

每一只小动物都灵巧、可爱。

童真童趣的孩子们都有自己及其喜欢的小动物,喜欢它们的眼神,喜欢他们俏皮可爱的滑稽表演。

我,当然也不例外啦!

我喜欢的小动物它姓“黄”,哦,不要误会,不是“黄飞鸿”,而是小鸟“黄鹂”。

它从头到脚一身黄,从远处看特显眼!

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的东望西望,好像在说:

我还要熟悉熟悉环境呢!

毛绒绒的羽毛下面,缩着两个小红爪子。

它呀,连睡觉都跟别的鸟两样儿。

嘿!

真可爱!

黄色的羽毛最令人惊奇。

一般的鸟羽毛的颜色都是咖啡色的,显的很普通。

可黄鹂的羽毛的颜色却是金黄色的,真奇怪!

我想,它可能是去染过毛赶流行吧!

一双黑色的小眼睛嵌在那小小的头里,一眨一眨的。

好像在说:

“你们不要再伤害鸟类了!

”说的那么凄惨与肯定!

小红爪子从那黄色的羽毛里伸了出来,一伸一曲,好像在领着大家做体操呢!

“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红色的爪子在黄色羽毛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了黄鹂的美丽。

怪不得说“红配黄,亮堂堂”呢!

啊,太可爱了!

黄鹂鸟儿连睡觉都不跟别的鸟儿一样。

每当夜幕到来时,黄鹂就飞到杆子上,把它那金黄色的毛绒绒的身子卷成一个大圆球。

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小毛球”立在杆子上,我不说,你还真不知道那是小鸟黄鹂在睡觉呢!

啊,贼可爱了!

黄鹂鸟的歌声也是远近驰名的。

每天早晨,人家从不睡懒觉,早早的起床,还“叽叽喳喳”的把我也叫了起来。

“叽叽喳喳”好像是在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呢!

每当我放广播的时候,小鸟也争着说、唱,把整个家都搞得鸡飞狗跳的。

我喜欢的小动物——黄鹂鸟儿有特点吧!

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动物都有它的特点和可爱之处。

要保护动物呀!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他说:

“电影都快开映了,你是去呢?

还是不去?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B.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C.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派遣(qiǎn)热忱(chén)漠不关心(mò)

B.狭隘(yì)殉职(xùn)晋察冀(Jì)

C.纯粹(cùi)鄙薄(bó)麻木不仁(rén)

D.佩服(pèi)拥护(yōng)拈轻怕重(zhān)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D.那种冷清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5.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A.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名句默写。

(1),冷露无声湿桂花。

(2)但愿人长久,。

(3)念天地之悠悠,。

(4),今夕是何年。

(5)今夜月明人尽望,?

(6),何似在人间。

(7)青山有幸埋忠骨,。

(8),万家忧乐到心头。

(9)心中的风雨来了,。

(10)人曰:

“?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三、诗歌鉴赏

7.诗词理解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呈现出一片苍凉萧瑟的景象,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和温馨,给作者带来些许安慰与温暖。

B.“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力地歌颂了秋天比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C.“晴空一鹤排云上”意为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排云而上,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D.“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白鹤激起诗人的诗情,与白鹤一起飞到蔚蓝的天空中,表现出一种高扬的气概。

2)下列各项中对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以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漂泊者的凄楚愁苦之情。

B.《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情,在前面“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C.这两首诗歌都是写秋,不同之处在于《秋词)赞美了秋天的美好,表现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胸襟,也表现了诗人虽遭受打击而毫不气馁,仍昂扬进取的精神。

D.《天净沙·秋思》和《秋词》情感不同主要是因为一首写于常年漂泊之时,一首写于志得意满之时。

四、综合性学习

8.欣赏下面的这幅名为“天马行空”的绘画作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其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上文选自《》,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分)

2)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2分)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

人不知而不愠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而枕之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

10.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

(2)顾野有麦场(_____)

(3)少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