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785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九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

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要求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必考(a)、加试(a)]。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必考(b)、加试(b)]。

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加试(b)]。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必考(a)、加试(a)]。

5.神经系统的作用[必考(a)、加试(a)]。

6.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必考(a)、加试(a)]。

7.动作电位的概念[必考(a)、加试(a)]。

8.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加试(b)]。

9.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必考(b)、加试(b)]。

10.大脑皮层的功能[加试(a)]。

11.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必考(a)、加试(a)]。

12.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必考(a)、加试(a)]。

13.体液调节的含义及特点[必考(a)、加试(a)]。

14.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有关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5.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6.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7.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加试(b)]。

18.活动:

模拟尿糖的检测[加试(b)]。

考点一 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复杂得多细胞动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而是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体液与内环境

(1)组成

图中①、②、③和⑤的关系可表示为

(2)细胞外液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稳态

(1)含义: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3)内容

①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②气体平衡:

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

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4.稳态的几种失调情况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

(3)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温度失调——发热、中暑等。

[思考诊断]

1.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 )

提示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

2.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 )

提示 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需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3.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 )

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 )

提示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

5.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

提示 腹泻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为降低、乳酸、NaHCO3( √ )

1.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血浆

2.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区分方法

(1)巧用单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①分析

单向箭头:

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和淋巴流向(淋巴→血浆)。

双向箭头: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Ⅰ.判断方法

a.管状结构:

看有无盲端,有盲端的为毛细淋巴管,无盲端的为毛细血管。

b.细胞:

看所在的位置,在毛细血管内的为血细胞(一般为红细胞),在毛细血管外的为组织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内的通常为淋巴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外的为组织细胞。

c.液体:

看所在的位置,毛细血管内的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为淋巴,组织细胞间隙的为组织液,在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

Ⅱ.结论:

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3.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题型一 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B.鱼类

C.鸟类D.单细胞生物

答案 D

解析 家兔、鱼类和鸟类都是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B、C错误;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HIV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答案 D

解析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草履虫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心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处于内环境中,C正确;病毒在细胞外无生命活动,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D错误。

题型二 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

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4.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答案 C

解析 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

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将增多。

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

题后反思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五大原因归纳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考点二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点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能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为树突→胞体→轴突。

(4)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使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如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推断

①依据[g]神经节可推断e为传入神经元,则f为感受器,c为反射中枢,b为传出神经元,a为效应器。

②上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d]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③图中有3个神经元。

④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属于、不属于)反射。

⑤最简单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如膝反射)。

3.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

(1)产生

(2)传导

4.突触的信号传递

(1)辨析图示填出①~⑤名称。

(2)兴奋传递过程

(3)突触的类型:

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神经末梢和肌肉间也可构成突触。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和原因

①特点:

单向传递。

②原因: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大脑皮层的功能(加试)(连一连)

6.体温调节

(1)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

产热

散热。

(2)产热

(3)散热

[思考诊断]

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

提示 酸梅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神经中枢。

2.膝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 )

提示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 )

4.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化学递质( × )

提示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此时其不释放化学递质。

5.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 )

6.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1.确认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膜上电位变化的分析

(1)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

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c点到e点,由于在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K+运进膜内,将内流的Na+运出膜外;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分析表可知: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细胞外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反之,静息电位变大。

③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电位。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④细胞外Na+浓度上升,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增加,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

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3.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相关知识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化学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5)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递质、激素等属于信号分子。

题型一 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及特性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纤维B.反射弧

C.神经元D.大脑皮层

答案 C

解析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又称轴突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2.(2016·东阳市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B.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只涉及3个神经元

C.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树突传送出去

D.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答案 D

解析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A错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B错误;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C错误;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D正确。

题型二 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e),灰质内的为中间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3.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①是反射中枢,②是传出神经元,③是传入神经元

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

答案 C

解析 该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反射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元,③表示传出神经元,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切断③,会破坏反射弧的完整性,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不会产生效应。

4.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  )

A.动作电位B.反射

C.神经冲动D.兴奋

答案 B

解析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

题型三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5.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答案 B

解析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

6.(2016·绍兴一中统考)下图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及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兴奋可在反射弧上双向传递

B.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膜电位会发生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的变化

C.在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正处于极化过程

D.图2中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

答案 D

解析 从图示可知,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项错误;由于c连接的是屈肌肌群,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会抑制c神经元兴奋,B项错误;在图2中CD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膜处于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C项错误;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虽然增大,但仍比外侧低,D项正确。

题型四 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7.(2016·浙江10月选考)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答案 D

解析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蒸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进行;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故A、B、C错误。

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D项正确。

8.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B.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需氧呼吸完成

C.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D.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

答案 C

解析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考点三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内分泌腺:

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等腺体。

(2)分散细胞:

如胃、肠中的内分泌细胞。

(3)兼有内分泌作用的细胞:

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等。

2.功能

(1)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

(2)激素:

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在一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的特异性物质。

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特定器官,调节其活动。

3.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

靶组织

化学本质

主要作用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全部组织

蛋白质

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4.下丘脑的功能

5.甲状腺激素

(1)种类:

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

(2)作用

(3)分泌异常

6.性腺分泌性激素

(1)性腺

(2)性激素的作用

7.比较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细胞

胰岛β细胞

胰岛α细胞

本质

蛋白质

多肽

靶细胞

肝脏、肌肉等全身各种组织细胞

肝细胞

作用

(1)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2)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1)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2)促使脂肪分解

8.如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请填出如下内容

(1)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的分泌量应增加。

①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则②为胰岛素,它由胰岛β细胞分泌,饭后6h,激素②的分泌量应减少。

(2)结扎胰导管可导致腺泡组织变性,此后动物不会(会,不会)产生糖尿病症状,原因是胰导管是输送胰液(消化液)的,腺泡组织的作用是分泌消化酶,两者均与激素无关,故不引发糖尿病。

[思考诊断]

1.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这两个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

2.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 )

提示 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

3.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

1.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固醇类激素:

性激素。

进行上述激素补充时

(1)类只能注射,不可口服,

(2)、(3)类则既可注射,也可口服。

2.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3.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人体饭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①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②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3)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②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③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④危害:

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⑤治疗:

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题型一 解读激素、内分泌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1.(2016·宝鸡质检)家鸡受激素等影响偶尔会发生雌鸡雄性化的性反转现象。

雌鸡发生性反转会表现出鸡冠增大、羽毛鲜艳、好斗打鸣、追逐母鸡等雄性特征。

与此有关的激素及其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雌鸡雄性化转化

B.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C.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羽毛生长变鲜艳

D.肾上腺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鸡冠等雄性特征形成

答案 B

解析 雌鸡出现的羽毛鲜艳、好斗打鸣、追逐母鸡等雄性特征是其体内的雄激素增多导致的。

雄激素具有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的作用。

2.(2016·温州检测)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分泌物―→

A.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

B.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C.一种分泌物只能作用于一种细胞

D.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分泌细胞产生的某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细胞,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体细胞。

题后反思

酶、激素、抗体、化学递质的比较

(1)化学本质:

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化学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

(2)产生细胞:

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化学递质只能由神经细胞产生。

(3)功能及其作用部位:

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化学递质在突触间传递神经信号;抗体在内环境中与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4)作用后变化:

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化学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降解或被移走,抗体发挥作用后,随时间推移也逐渐被降解;而酶发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