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7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青岛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青岛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青岛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同时也是“十三五”期间统揽全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抢抓新机遇,继续引导建筑业从粗放的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向科学管理、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的现代化转型,提升建筑业产业素质,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做大做强建筑业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推动我市建筑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主要内容,将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针对我市建设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阐明在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实现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筑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措施。

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建筑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建筑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本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绩

(一)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提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青岛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整体规模逐年扩大。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0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4.87%,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0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059.8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9.33%,较“十一五”期间增长94.02个百分点;累计竣工面积12645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4.6%,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7个百分点。

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2648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13.4%,社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1347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69.7%。

2015年度,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86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08%;实现增加值486.83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59.97%;实缴税金79.96亿元,同“十一五”末相比增长177.7%。

(二)行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以来,我市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资质结构日趋合理。

1194家建筑企业中总承包企业329家、专业承包企业424家、劳务企业441家,分别占建筑企业总数的27.6%、35.5%、36.7%,一级资质企业由83家增加到111家,已经形成了组织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产业大军。

(三)工程监理行业更加规范。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工程监理行业也取得较快成长。

目前,我市共有工程监理企业54家,其中,综合资质5家,甲级资质28家,乙级资质16家,丙级资质5家;外地入青企业30家,均为综合资质或甲级资质;从业人员七千余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进行监理行业创新探索式发展,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监理履职能力大幅提升,行业管理日益规范,整体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出台了《青岛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导则》,进一步落实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工作职责;创新推行了监理企业对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进行管理考核的现场管理模式,有力提升了监理现场履职能力;探索实施了施工现场监理工作投诉举报制度,进一步发挥监理企业在施工现场的作用。

(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和服务机制日趋完善。

截止“十二五”末,我市共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110家,工程造价专业人员1.1万余人,预计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5.6亿元。

“十二五”期间,研究制定了《青岛市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青岛市工程造价咨询档案管理规定》等业务规范,从源头上规范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造价专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完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建设领域工程计价行为动态考核制度,引导建设领域各方主体和造价专业人员规范执业;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动态核查制度,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日常监管,约束和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信用档案,及时公开信用信息,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五)招标代理行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工程招标代理行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市共有工程招标代理企业53家,其中,甲级企业23家,乙级企业17家,暂定级企业13家,外地入青企业26家,全部为甲级企业,从业人员近四千人。

“十二五”期间,研究出台了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代理业务三级审核制度,提高了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制定了《工程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考核办法》,规范了招标代理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结合市政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职能的转移,加大了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部门的业务联动,加强了对招标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六)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注册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数量分别达到了19186、1523、1651,同十一五时期增长33.09%、16.97%、22%,建筑业人才储备得到明显提升。

建立了9家培训与鉴定基地,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依托工地夜校开展培训。

同时,倡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行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实现由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集中培训转变为企业自行培训。

“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训鉴定技术工人153901人次,同比增加42%;培训建设领域现场专业人员16730人次,同比增加18.7%.

(七)“走出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政策上积极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承包工程取得长足进步,有19家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进入境外市场,国外施工范围由原来的以非洲、东南亚为主的少数国家扩大到全球40余个国家,地域布局逐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出省及出国产值1701.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3倍。

(八)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住建部关于取消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开放全国建筑市场的要求,简化入青手续,青岛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

至“十二五”末,我市外地入青建筑业企业536家,同“十一五”末的238家增长了125%;入青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企业分别为30、26、46家,较“十一五”期间同比增长3.1%、21%、1050%。

(九)建筑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

深入贯彻实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从严执法,严格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严厉打击转包、挂靠、违法分包以及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二五”期间,共对1834起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3510.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62%、56.3%,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十)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不断完善。

工程建设领域建筑、市政、勘察设计行业主体信用考核管理的各项评价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考核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考核体系涵盖了建筑、市政、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构建起了全市工程建设行业科学、公正、高效的信用评价考核体系和数字化信用平台。

考核体系运转多年来,我市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各方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守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工程建设市场已逐步走向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十一)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取得住建部颁发的监督证书,监督人员取得住建部颁发的监督资格证书。

全市有11项工程获鲁班奖,21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87项工程获省泰山杯奖,获奖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全市有6项工程评为全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有233项工程评为山东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2013年,在住建部组织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中,我市符合率位列全国第一。

“十二五”期间,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得到全面推广,全市城区范围内基本取消了现场搅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飞速发展,检测行业年总产值从不足1.5亿元发展到近6亿元,增长300%。

(十二)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十二五”期间,通过全面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施工监管“模式化”管理,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始终保持平稳态势,杜绝了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控制了一般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力维护了建筑行业的和谐稳定。

在全市施工现场推广使用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工地现场安全生产的全时段、全方位管控,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处建筑工地使用了移动视频监控系统。

继续强化塔机防倾翻装置安装使用管理力度,切实发挥塔机防倾翻装置安装使用安全保护作用。

目前,全市共计安装使用塔机防倾翻装置约8500台,已覆盖全市各个建筑工地。

“十二五”期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安全文明示范工地342个,1083家企业办理了安全生产许可证,较“十一五”期间增长28.5%,极大的提高了我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

(十三)建筑行业解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推行“双卡”管理,有效规范建筑业行业用工秩序;建立完善“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支付网上月报管理系统”,实现解欠工作重心由解决拖欠转变为预防拖欠;实施建筑劳务分包资质管理和建筑劳动用工合同“两个规范”管理,建立防欠长效机制;实施施工合同“标识限线”制度,有效解决合同纠纷“解决难”、工程款拖欠“治理难”、阴阳合同“遏制难”等现象;实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建立工资发放保障制度;建立清欠处理网络,健全投诉接访制度。

多项创新举措的实施,使建筑行业解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时期,共解决拖欠工人工资事件1666起,涉及金额2.5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期间的2.22倍和6.92倍,有力维护了建筑市场稳定。

二、当前建筑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建筑业虽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对照“全国建筑强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不足,与江浙沪等全国建筑强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建筑业产业结构单一。

施工总承包企业大而不强,建筑业企业资质序列不尽合理,我市目前仅有3家特级总承包企业,与宁波、苏州等建筑业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施工总承包企业在资金实力、融资能力上偏弱,整体实力与中字号等大型企业差距较大,在承揽机场、地铁、地标性建筑等大项目上竞争力不够强。

一级总承包企业中,除一家为公路资质外,其他均为房屋建筑类企业。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国家在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中的投资战略,导致青岛市建筑业企业在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地位。

(二)外埠市场占有率较低。

我市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意识总体上不够强烈,虽然在政策扶持下开拓外埠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主要依托本市市场,埠外、境外市场所占比重较低,尚未完全形成本市、埠外、境外“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三)行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目前我市建筑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考虑,满足于现有发展状况,科技贡献率远低于其他行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削弱,严重影响我市建筑业企业在“高、大、难、新、尖”等高端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占有率。

(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劳务层整体素质不高,仍处于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地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导致质量、安全隐患时有出现。

三、制约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建筑业企业总体规模大而不强。

与国内大型建筑业企业相比,我市建筑业龙头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明显不足,在融资能力、管理水平、人才队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不强,使企业无法承揽更多的大型工程,在世博园、地铁、机场、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很难见到我市企业。

(二)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矛盾突出。

目前建筑队伍总量仍然过剩,建筑市场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由此造成“压级压价、垫资施工”等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不仅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将导致企业利润急剧降低,从而缺少科技、设施方面的投入,造成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难以留住,严重影响建筑业的发展。

(三)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我市建筑企业在管理上仍属粗放型,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规模现象,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裹足不前,在施工中累积起的新工法、QC成果、专利等,往往束之高阁,难以推广使用。

在管理技术方面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参与BOT、BT、PPP模式较少,网络化管理意识薄弱,致使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部分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为我们描绘了“十三五”的宏伟蓝图。

青岛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贸易开放城市,位处海、陆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正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

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百年目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形势下,青岛市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为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我市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技术、队伍、资金、经验方面累积了一定的优势,并且青建集团、中启胶建集团、市政集团等企业已在海外耕耘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降低了开拓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海外市场能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可进一步锻炼队伍,进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开拓。

我市建筑业企业应当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借鉴龙头企业丰富经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谋求新的发展。

(二)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扩大为建设市场带来巨大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城市居住环境和医疗、教育、精神生活等需求日益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着重强化海绵城市、综合管沟建设,医院、学校、剧场、体育场馆等公共项目和地体、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PPP、BOT等模式的推行,社会投资将呈现多元化状态,进一步拉动社会投资涌入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断提升建设市场需求。

当前,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60%多,正处于城市化发展“S”线的加速上升区间,比照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城乡居民住宅规模将不断扩大,我市建筑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社会投资逐步减少。

同时,人民群众对建筑质量、人居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建筑业发展应更注重发展的质量而非数量。

(二)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虽然建筑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市场透明度越来越高,但供需失衡的建筑市场,仍然存在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现象。

目前企业用工荒严重,融资困难,随着建筑市场的完全开放,外地企业大量涌入,竞争势必更为激烈。

第三部分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统领,以转变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围绕“质安提升、诚信兴业、外向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和长效服务机制,努力实现青岛市建筑业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促进青岛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部分发展目标

至十三五末,我市建筑业发展形成行业结构完善、市场布局合理、产业体系良好、企业“高、精、专”结合、人才储备充足的发展格局,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步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主要经济指标:

2020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4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实现增加值735.3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8%;实缴税金14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1%。

——市场布局:

基本形成本市市场和市外市场并重的市场布局,全市建筑业企业在埠外和境外完成的施工产值占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的30%左右。

——企业发展:

争取5家企业上市,扶持2家企业晋升特级资质、25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

将取得对外承包经营权的企业规模发展为30家。

——人才素质:

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

注册建造师、监理师、造价师分别达到21000、1650、1800人,技师数量达到3000人,一线操作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质量安全:

每年争创6个以上国家级质量技术奖项,22个以上省级质量技术奖项,进一步降低影响使用功能的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发生率。

安全生产达标率和文明施工达标率均达到100%;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的发生。

第五部分发展战略

1.实施质安提升战略。

抓好“质量、安全两大关键”,固本强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

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切实提升住宅工程总体质量水平;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动态考核系统,完善绿、黄、红三色动态监管,从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体系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培训,指导企业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提高企业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责任能力打好基础;强化标准的宣贯培训,提升监督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动态监管,强化资质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职能部门密切联动;充分发挥新工艺、新技术促进质量、安全的作用,切实提升工程质量、安全。

2.实施诚信兴业战略。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青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为载体,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监管为核心,建成“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市场全覆盖、监管全流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全面推进工程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将评价结果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全行业和工程监管全过程,并与全市、全省、全国信用平台对接,实现与金融、司法等其它行业平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对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通过信用评价约束引导,不断提升企业诚信意识,强化内部管控,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诚信发展。

3.实施外向发展战略。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中西部等国内市场,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在继续发挥传统对外承包工程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通过“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引导经营范围互补的建筑企业组成企业联盟,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非“三网一化”等重大战略,引导企业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开拓国际市场。

第六部分主要措施

一、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实现行业发展转型升级

1.大力推行科技创新。

全面推行“互联网+”战略,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加快BIM技术在我市建筑工程领域应用推进步伐,发挥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网络化管理、采用工程质量动漫交底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探索“网上劳务市场”新模式,破解“用工荒”、“打工难”问题。

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和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应用以“十项新技术”和国家级工法创新成果为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

2.提升建筑业企业的融资能力。

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上市、银企联合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积极参与BOT、PPP等新型项目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推广“青建+”经验模式,引导建筑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抱团发展,向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新兴产业、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

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和完善配套措施,鼓励企业提升建筑工业化生产和施工能力。

加快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现场施工装配化水平,强化专业装备队伍建设,推广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形成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体系。

4.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

创新项目发包模式,积极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实现设计施工相融合,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模式。

鼓励政府投资项目推行工程总承包。

二、布局全国、抢滩海外,加大外埠市场开拓力度

1.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鼓励建筑业企业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环渤海发展战略、民生工程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对在市外承包工程业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在评选先进时予以优先考虑,在资质升级增项、信用主体考核、业绩申报认定、评奖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建立工程项目技术服务机制,对市外工程遇到的难度较大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会商,帮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做好企业外出承揽业务服务工作,对开具外出施工介绍信、无拖欠证明实行即收即办,鼓励我市建筑业企业开拓外埠市场。

2.扶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企业探索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国际承包工程。

鼓励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与国内外知名承包商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承包境外工程项目。

鼓励通过新设、收购、控股等方式,在境外投资设立工程承包企业,获取当地各类投标承包资质,为在更多国家和地区争取更多的总承包项目取得“通行证”。

三、拓延并举、多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进一步提高总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实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联合、兼并,通过合资、参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实现集团化经营。

鼓励大型企业坚持主业,力求多元发展,横向交通、水利、铁路、城市轨道等领域延伸,同时,上伸勘察、设计,下延安装、装饰,形成建筑业整体产业链,向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等高盈利行业延伸,增强建筑业综合竞争力。

引导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向专业承包企业发展。

2.鼓励专业承包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引导专业承包企业以技术、专利、差异化管理为特色,加强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引进,向专、精、特、新发展,逐步打造自身特色及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专业优势。

3.逐步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序列。

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总承包企业直接管理建筑工人队伍,大力压缩“包工头”生存空间。

加强建筑业农民工班组长队伍建设,实现农民工科学、有序管理。

四、科学管理、完善队伍,打造从业人员人才高地

1.加强工地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党建工作,在符合特定条件的工程项目建立工地党支部,加大建筑工地项目部党员特别是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力度。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党组织建设和工程建设、行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积极落实“厚道鲁商、诚筑广厦”倡树行动各项要求,着力推进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力与文化软实力,实现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改进管理、树立形象、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的作用。

2.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企业引进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市场敏锐性的建设市场营销人才,强化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引进培养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重视技术、管理创新的管理型人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进培养具备执业资格同时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的现场管理人员,提升施工现场管控能力。

3.推进劳动用工方式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