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洲三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48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洲三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十洲三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洲三岛.docx

《十洲三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洲三岛.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洲三岛.docx

十洲三岛

【十洲三島】

2009-11-0909:

24

十洲三島

  十洲三島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關的傳說約起源於戰國時代,後來這個說法為道教所沿用。

  「三島」,在較早期的文獻中稱作「三神山」,通常指傳說中蓬萊(蓬丘)、方丈和瀛洲三個位處「勃海」(約相當於今天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島嶼。

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的記載,戰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均曾「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相傳島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同書卷六〈秦始皇本紀〉亦記載方士徐福曾向秦始皇提及「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然而,不同文獻中「三島」的名稱並不一致,其他傳說中位處「勃海」的仙島亦會被合稱為「三島」。

在東漢班固在〈西都賦〉中便謂「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以瀛州、方壺、蓬萊並列;又有說法指「三島」為蓬丘、方丈和崑崙。

  

    關於「十洲」的資料絕大多數源自相傳由西漢東方朔撰寫的《十洲記》。

《十洲記》一卷,又名《海內十洲記》、《十洲三島記》,全文以東方朔的口吻,描述「八方巨海之中」的「人跡所稀絶處」,有十個神仙居住、長滿「神芝仙草」等仙藥的島嶼,是渴望成為神仙者夢寐以求的地方。

這十個仙島依次為:

∙祖洲(位於「東海」)

∙瀛洲(位於「東海」)

∙玄洲(位於「北海」)

∙炎洲(位於「南海」)

∙長洲(位於「南海」)

∙元洲(位於「北海」)

∙流洲(位於「西海」)

∙生洲(位於「東海」)

∙鳯麟洲(位於「西海」)

∙聚窟洲(位於「西海」)

《十洲記》接下來又記載了五個仙島,依次為:

∙滄海(位於「北海」)

∙方丈(位於「東海」)

∙扶桑(位於「東海」)

∙蓬丘,又稱蓬萊山(位於「東海」)

∙崑崙,又稱崑陵(位於「西海」)

不過,正如四庫館臣在《四庫全書提要》中的考證指出,西漢晚期學者劉向在著錄東方朔的著作時,並未有包括《十洲記》,它最早著錄在唐代修纂的《隋書》〈經籍志〉中,由此證明是部託名由東方朔撰寫的作品。

【泉州道教宫观楹联略观】---何乃川、陈进国

2009-10-2708:

30

泉州道教宫观楹联略观

何乃川、陈进国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美誉,又有“闽南蓬莱”之雅称。

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白云庙(后称玄妙观、元妙观,现为泉州道教协会所在地),历代兴毁的道教宫观则不尽其数。

这些宫观的文化艺术积淀甚是丰厚,楹联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多少文人墨客、修仙高道,撰联或感人间正道之沧桑,或抒闲云野鹤之情怀,或悟浩瀚寰宇之玄虚。

联之书法,真草隶篆各显其弛敛疾缓,不必赘述。

唯联意蕴酽郁,绵绵远远,读来欲薄厚古今,别是一般滋味。

刺桐道教楹联,可兴可比者众,兹择一二,与好道者共享。

其一:

以道家和道教基本义理直接入对。

此类楹联,大凡以老子《道德经》的精华词句及道家道教对宇宙人生的精辟见解为主题。

如拜读泉郡第一观元妙观楹联,再瞻仰三清殿上的各位神仙,你若是有灵根的人,便不敢故作深沉。

兹尽录其联:

“道通天地大,法贯古今长”、“元功煦化育,妙道寓衍生”,“玄之又玄众妙门,天中有天元无极”、“无为有为包万象,不二不测覆群伦”、“行道演三清妙境,谈教开百世法门”、“中极承华化宏无外,无门众妙道契上清”、“一炁化三清,玄功玄道;五行生万象,至道无为”、“无上三尊,乃乾坤之主宰;混元一炁,为造化之根源”、“三宝至尊,统御一元造化;清虚妙道,衍称万世玄宗”、“混沌未分,开明三境化世界;道生天地,增传人间救众灵”、“道教渊源,蕴五千年华夏文化;玄门奥妙,秘三洞经凤篆龙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无封,生地生天,化始三清一炁;至精有信,观窍观妙,历遍万法千门”、“混成妙觉,非有非无,太极图中藏本相;元始灵机,至虚至实,鸿蒙窍里见真空”、“炁化三清,一元三才空五行,乾坤始奠;道参太极,两仪四象分八卦,混沌初开”。

联既有对宇宙之本源本体的追究,也有对人生处境的追问,堪称是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总纲。

建于宋绍兴年间的泉州花桥慈济宫,主祀保生大帝吴本,其楹联亦是省思宇宙及生命的法则:

“妙道会心,凝神入化;保生垂泽,亘古弥光”、“妙造自然,恒久而不已者道;保艾尔信,天地之大德曰生”。

而位于南安水头镇琼山埕美村的天心洞(又称天香寺,祀八仙。

始建于隋,为南安三大古刹之一。

明道人颜子良、黄续翁等皆在此修道炼丹)之长联,系将与道教密切相关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八卦易理融为一体,令人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动静有常,奉其纯墨,四时顺宜,与气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清代曾遒书)。

上述楹联,虽直书理语、未存理趣,然以对仗工整、可吟可咏的楹联形式宣讲道家和道教的玄理玄智,足见阳春白雪,亦能为下里巴人所吟唱也!

我们是否可说,道教在乡土社会的兴盛,跟其教义的艺术化表现是分不开的。

在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历程中,道教并不必然要尚失其事关判教的基本主张。

其二:

宣扬道教尊奉的神祇的灵迹和传说。

以泉州玄天上帝(玄武、真武)庙为例。

玄天上帝被尊为北方之天的镇守神灵和南方航海守护神。

《道藏·玄天上帝启圣录》曾详载了他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纪,“阳以周武伐纣,平治社稷;阴以玄武收魔,间分人鬼”等圣迹。

泉州的玄帝庙楹联对此抒发甚多。

如泉城区最早的真武庙(址在东海镇法石乡坂头村)楹联:

“显发仗剑帝尊雄威英灵有应;驱魔除魅龟蛇法力变幻无穷”。

丰泽区北峰镇段湖村西湖宫(建于宋)楹联:

“道本玄通,总摄云源归静穆;魔凭武伏,还将生气寓威严”。

江南镇乌石村的玉皇宫(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楹联:

“于天为星辰,四海咸知拱北;在地即华岳,千秋共祝如南”、“威定虎狼都,自是君身有仙骨;会开龟蛇窟,翩然被发下大荒”。

南安诗山镇梧埔村的西碧岩(祀佛,兼祀玄天上帝,建于元)则以“西碧”为左右联首,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道藏》有关玄帝炼丹修道、功成降魔的事迹:

“西宿出虚,鼎煅紫霄调龙虎;碧空衔命,旗飞皂纛镇龟蛇”。

永春县环城路桃源殿(始建于隋唐年间,明嘉靖元年改为玄帝行宫)的楹联则以“真武”二字为左右联首,将闽南的玄武民间传说同《道藏》的玄武传奇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大觉刳胃肠,南海途中解脱;武当山倚云汉,北极金阙炼丹”。

右联所述,《闽杂录》有载:

“上帝公,五代时泉州人,姓张,杀猪为业,事母至孝……母死后一日,顿悔杀生过多,罪恶深重,乃走至洛阳桥畔,以屠刀剖腹,投肠肚于江中,遂成佛。

后其肠化为蛇,肚化为龟,每兴风作浪,竟又显灵收之。

故民间庙祀者极多,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执剑,一脚踏龟,一脚踏蛇,状其降伏二妖也。

”北宋时,为达至神化宋王朝及抵御北方辽、金等的侵扰之目的,宋朝统治者对于玄武神崇奉有加,先后加封镇天佑圣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等封号。

元代亦视真武神为蒙古王朝的守护神。

明时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三年(1370)“诏定岳镇海渎神号”。

至成祖朱棣时,为夺其侄建文帝皇位,亦神化真武,尊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建于明代的白耇庙(位于鲤城区模范巷北端)将真武神的辅政神话,直接用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

“威振北阙名垂竹帛,德服戎羌誉满乾坤”、“北极温陵金枢临御,中宫上帝玉笏来朝”。

至于像信奉文昌帝君、保生大帝的庙宇,其楹联内容更是充斥着大量的神迹传闻,不一一赘述。

神灵的圣迹与传说,本是知识精英与乡民互动后的新生物。

楹联无疑又将圣迹与传说精巧化、典故化了。

刻在庙门柱上的楹联在将道教信仰凝固化的同时,也以其强有力的节奏感,在传递着一种发自人之灵魂深处的簌音,即对生命的朴素的叩问与期待。

其三:

宣扬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警醒世人。

泉州道教宫观楹联对于道教“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老子想尔注》)的宗教观念常有深刻地体现。

如泉州的东岳行宫(位于东门外凤山,宋绍兴二十二年(1607)建,俗称东岳庙)楹联: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迟报早报终须有报”、“六道轮回,今生作者来时受;两廊地狱,活时容易死时难”。

崇武东岳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楹联:

“殿拱森罗,失足便沉地狱:

庵邻恒淡,回头即是西方”。

东岳庙主祀道教尊神东岳大帝亦云:

“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之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

”为道教阴神中之至尊神。

在道教中,三官大帝亦是重要神祇,按《魏书肥屠现尽吩疲º“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所统摄。

”三官亦职司监察人间善恶生死,故泉州的三官庙楹联,亦多宣讲果报及修心等内容。

如崇武镇内的三天玄宫和三官宫(二庙皆始建成于明弘治十三年)都刻有该楹联:

“帝德唯物,一衣一食须自念;神心似镜,是正是邪有天知”。

另城隍属道教神灵体系中的地祇,为幽冥世界府、县的地方神,能剪恶除凶,护国安邦,管领生死亡魂。

故泉州众多城隍庙楹联,亦多有果报劝善内容。

如泉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宋嘉熙三年)楹联:

“冥冥晓晓天,是是非非地”,寥寥数语,道破玄机。

还有一些城隍庙楹联进一步强调了“诚意”、“正心”的理身之道。

如安溪凤城城隍庙(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楹联:

“善恶到此难瞒,不必阶前多叩首;瑕瑜从来了彻,岂容台下细摇唇”。

石狮市城隍庙(建于清末)楹联:

“阴阳非有两般理,善恶祗凭一点心”、“利己损人休来求我,所行何事先去问心”、“心不善百跪百拜何益,意已诚一炷一杯亦香”。

这类道教楹联,对于那些功利心甚重,欲通过求神问道谋取私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当头棒喝。

故与其说是在宣扬超自然的支配力量,不如说是借助神威以传播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其四:

反映儒佛道三教融合趋势。

元代释用平所撰《纯阳洞记》(纯阳洞,位于闽海蓬莱第一山--泉州清源山之中峰峰巅,主祀宋裴道人,兼祀佛,始建于宋绍兴年间。

)曰:

“天下山川岩洞之幽胜必仙佛所庐。

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乃相与成物外之风景。

”唐宋以来,儒释道特别是释道的融合趋势更为自觉。

仙佛合祀或三教同祀的格局已在泉州寺庙中蔚为奇观。

泉州的道教宫观虽主祀道教的神祇及真人,但常也兼祀佛教或儒教的神灵。

各宫观楹联自然也反映了这种融合趋势。

这类楹联,

(1)或宣扬道教神灵度人修仙的功德亦是佛教菩提心的体现,如泉州长花桥慈济宫楹联:

“医道入神,慈心即佛;庙崇遗爱,功满升仙”(古楹联)。

江南玉泉宫之清代楹联:

“凛凛乎仗剑风生,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翩翩然脱冠箕踞,其心是佛,其迹是仙。

(2)或记录寺庙由道入佛、仙佛合祀的历史事实,如南安天心洞有二楹联,一仙一佛,别是醒目:

“天然古刹云锁封,别一洞天号无双;心洗龙泉尘外游,人间蓬莱称第一”、“锁云深处,弹指清音千偈了;琼山顶上,拈花微笑一言无”。

该道观亦有沙门一音所书的“天在壶中别开异境,心冥尘外妙得静机”一联,虽是佛家人语,亦甚契虚静玄远之道机。

(3)或言三教或仙佛同源之理。

如崇武三天玄宫楹联云: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恩波浩荡;孔氏讲仁,老氏自然,释氏谈空,诸氏道德渊深”。

清源山龟山庙楹联:

“悟清静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元肥陀闷阶)。

三教的渊深道德,都是了为感悟宇宙和生命的本体(道),都蕴含了对人之生命的某种深度的人文关切。

其五:

描述所在宫观的地理形胜及其绮秀景色。

(1)述地理形胜者,感慨历史迁变、世道沧桑。

如石狮永宁镇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楹联:

“踞滨疆,背虎山,观落霞孤鹜;侍卫尉,蒙鳌海,喜秋水长天”。

永宁镇石湖金钗山东岳庙楹联:

“宝盖朝金钗,双峰遥峙;金波映宝塔,百舸争流”、“座卧金钗旭日辉宝塔;门含紫帽岚光映平湖”,上述二庙相邻不远,各庙联皆将所处背山朝海之势描绘得活灵活现。

这类性质楹联,在泉州各道教宫观楹联中所占比重较大,其所着重的不是宗教的宣化,而是借助传统的宗教艺术形式,来反映或审思社会的变迁。

(2)借写宫观景致,悟道参禅,寄托闲情逸致。

如清源纯阳洞有清收台将军施琅所撰的楹联:

“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清康熙南安县丞陈家英书的楹联:

“松影参差山径窈,仙源缥缈水云宽”。

南安天心洞楹联:

“天环绕地幽径曲,心怡回道白云低”、“天在壶中间岁月,心游尘外冷烟霞”。

永春留安山石玉古洞(祀奉吴真仙、孙真人、李铁拐等)楹联:

“洗这身,炼这身,归后风清石洞;破我梦,圆我梦,悟时月上文峰”。

永春东关镇内碧村碧溪宫楹联:

“碧水有缘皆活泼,溪山无处不芬芳”。

此类联写景致,常是多虚写而少实描,大多少理词而多理趣,让人感悟到道家的自然天成情趣和疏朗活泼境界。

“古事见今朝,今朝过后皆古事;虚华尽景境,实景瞬间尽虚华”(清人郑翘松所撰永春城隍庙楹联),读古今宫观楹联,了知茫茫世界,有“是是非非地”,亦有“明明白白心”(惠安县城隍庙楹联,明张襄惠撰)。

“几时坐得山钟静,白云青石自对眠”(明防钤础肚逶炊词),此千古人求,亦千古人弃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茅山道院简史》出版发行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于2001年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章21万字,图文并茂,有彩色插图8幅。

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

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发祥地。

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

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

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观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

通过道教人物、神话传说、史籍经文、教理教义及丹道养生、教化做人等内容,本书的出版对于海内外人士全面了解茅山道教的发展以及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是值得一读的著作。

(高淑芳)

【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概述】上---陈巴黎

2009-10-2707:

54

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概述

陈巴黎

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在沉寂了半个世纪后,重新开放。

这座建成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3年)的东岳行宫,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的最大庙宇。

几个世纪以来,这里都是北京人最喜爱的圣地之一,人们在"生活上无论起了何种的不安,或生了何种的要求,都可以到东岳庙里去请求解决"

(1),成为凝聚北京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庙内供奉的是以泰山神东岳大帝为首的诸神,相传最多时达三千余尊。

据统计,1936年尚有神像1316尊。

故称"神像最全,酬神最易"。

在这里,不仅有祭拜东岳大帝及后妃、朝臣们的气势宏伟的宫殿,还能够看到肃穆森严的"地狱"公堂,虔诚的香客们在那里跪拜祈祷,公堂内供奉的就是由东岳大帝管辖下的主掌人间善恶福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冥府之神-"地府判官"七十六司了(民间还有称七十二司、七十五司的,都是大致的说法)。

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供奉在岱宗宝殿及其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以及瞻岱门之间,连檐通脊的廊庑内。

殿前檐设木栅栏门,两侧悬挂白底黑字小篆体楹联,上方挂"掌某某司"匾额,惟独真官土地司没有"掌"字,相传是因为该司地位级别较高,便不再用"掌"字。

各司由北向南,按昭穆

(2)位顺序排列。

依次为:

1、掌教签押司

2、掌生死司

3、掌生死勾押推勘司

4、掌斋僧道司

5、掌修功德司

6、掌看经司

7、掌注生贵贱司

8、掌三月长斋司

9、掌勾生死司

10、掌取人司

11、掌掠剩财物司

12、掌增福延寿司

13、掌官职司

14、掌追取罪人照证司

15、掌词状司

16、掌曹吏司

17、掌行瘟疫司

18、掌飞禽司

19、掌山林鬼神司

20、掌宿业疾病司

21、掌畜生司

22、掌水府司

23、掌地狱司

24、掌十五种善生司

25、掌十五种恶死司

26、掌无主孤魂司

27、掌行雨地分司

28、掌风伯司

29、掌较量司

30、掌堕胎落子司

31、掌阴谋司

32、掌欺昧司

33、掌僧道司

34、掌城隍司

35、掌贼盗司

36、掌山神司

37、掌土地司

38、掌精怪司

39、掌魍魉司

40、掌门神司

41、掌枉死司

42、掌索命司

43、掌推勘司

44、掌行污司

45、掌放生司

46、掌杀生司

47、掌施药司

48、掌善报司

49、掌恶报司

50、掌忠孝司

51、掌忤逆司

52、掌所生贵贱司

53、掌注福司

54、掌胎生司

55、掌卵生司

56、掌湿生司

57、掌化生司

58、掌水族司

59、掌长寿司

60、掌促寿司

61、掌催行司

62、掌黄病司

63、掌毒药司

64、掌积财司

65、掌还魂司

66、掌见报司

67、掌正直司

68、掌子孙司

69、掌引路司

70、掌磨勘司

71、掌都察司

72、掌苦楚司

73、掌举意司

74、掌悯众司

75、掌速报司

76、真官土地司

各司神像都如真人大小,多的有十二三尊,少的也有七八尊,共716尊(3)。

主神端坐在神台上,除行雨地分司主神形象为龙王外,其余各神皆身着代表官阶高低的各色官袍,足登朝靴,有黑脸、白脸、红脸;有年长的,有年轻的;或手持圭板;或怒斥罪人;或侧首沉思;或双手合十。

侍童或手捧官印,或手持书卷分立左右。

台下两排站像,有人,有动物,还有鬼魂。

公堂皂吏或拿笔簿记录世人善行恶举,或拄杖棍,举堂牌、绳索听候发落。

世人无论男女老幼,贵贱贫富,士农工商,有行善得福的,有作恶受罪的,有哭诉冤情的,有怒斥仇人的。

有为人役使的动物,令人可怖的地狱鬼卒,奇形异状的妖魔鬼怪。

造型生动、夸张,感染力极强。

不由的使人联想起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Dante,A.在《神曲》LaDivinaCommedia中所描绘的地狱景象,"我将引导你经历永劫之邦,那里你可以听到绝望的呼声,看到受苦的幽灵"(4)。

难怪参观的人"无不悚然剔然,省心怍颜赧,汗流浃背者哉。

"(5)有《都门赘语─东岳庙诗》云:

"七十五司信有无,朝阳门外万人趋。

也知善恶终须报,不怕官刑怕鬼诛。

"

神像塑制年代,从元人虞集《东岳仁圣宫碑》载"列庑如官舍,各有职掌,皆肖人而位之",以及吴澄《大都东岳仁圣宫碑》"于癸亥(至治二年,1323年)春,成四子殿,成东西庑,神像各如其序"可以看出,元代神像已塑就。

但有多少司,各碑均无记载。

东西廊庑共七十二间,如果按"列庑如官舍","神像各如其序"推算,当时应只有七十二司。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朱祁镇在《御制东岳庙碑》上说"廊庑分置如官司者八十有一,各有职掌",此时,神像显然是增多了,而且经过改塑,衣冠服饰已易为明制。

以后七十二间又腾出北边四间,设张留孙、吴全节、蒿里丈人、泰山府君祠堂。

由于官员多房舍不足,只好让两个司合署办公,后来又增加四司(6),所以六十八间殿内,有八间殿设两个司,共七十六司,主神七十七位(真官土地司神设两位(7))。

相传各司神皆有姓名,最有名的是速报司神岳飞,《京师竹枝词》云:

"掸尘会起值三春,七十二司庙内陈。

凡有负屈含冤客,岳武穆神报最真。

"

七十六司皆有神主之,每到各司神诞辰之日,庆司老会便前来恭贺,敬香祷祝,或将神像、堂殿粉饰一新。

计算下来,一年平均五天就要来一次。

献给各司的物单中有云马、炷香、茶叶、判笔、黑墨、砚台、白纸簿籍、笔袋、烛、金银元宝,近三十种。

还列有都疏和疏文,祭祀时由道士念诵。

这说明,尊神敬祀时,同时举办超度亡魂的道场(8)。

各司殿堂前均供一铁香炉。

大部分香炉上面刻着"大明圣母慈圣皇太后李圣诚造万历岁次己酉孟夏吉日慈宁宫管事提督太监王臣呈奏"(慈圣皇太后,就是神宗皇帝的母亲)。

有的上刻"万历甲寅信女成国夫人朱明常氏喜"(9)。

净炉会的职责就是看守香炉,清理香灰。

该会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聚会。

聚众前都要沐浴,食素,忌口。

然后担着挂满铃铛和插着小旗的会笼,组成一支华丽的游行队伍,行至大殿前,叩拜,烧表。

"表"上写着会众的名字,表明净炉的本意,以通神明。

烧的好,表明大吉;如果点不着火,或烧得太快,来年的运气就不会太好。

据传香灰能治病,还能除去头上的虱子。

会众们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小瓷瓶,里面装满香灰,回家供在神龛上。

剩下的香灰卖给香客们。

后来遭到警察局禁止。

到东岳庙进香的香客们,都要到七十六司求灵签,请求神明的帮助。

求签时,要先进香祈愿,晃动签筒,掉出一支,上面写着号码,然后拿着签请庙里的道士解释。

求的内容不外乎财利、官禄、婚姻、子息、疾病、行业、是非、离散。

求到好签的,满心欢喜,酬神保佑;求到坏签的,便乱了心神,却愈发虔诚。

每到夜幕降临时,庙里的庙役就摇着铜铎(10),绕着七十六司廊庑走一圈,传说七十六司各司神听到铎响,就升堂判案了。

不仅各司神审案,香客们还举行仪式,帮助审案。

据载,七月杭州东岳庙"夜审"极其隆重。

夜里十时许,装扮成的满清吏役,分站大殿左右,三声喊堂后,一扮书吏者,高持册簿,上前行跪叩首。

礼毕,至东岳大帝侧肃立,按册上所列姓名,一一点唱,下立者循声答应。

鸣金擂鼓三次,将堆积冥镪焚化,刹时火光烛天,烟雾迷漫。

之后,扮书吏者,提鬼听审,下立者上前接提牌,拥往地狱。

已装扮好的鬼,铁链锁颈,狂奔至大殿附跪,由旁立者一一审问。

审毕,鸣金擂鼓退堂。

在这里,"有集团的合作行为,有清洁的布置,有热烈的情感,有严正的秩序",人人平等,人人铁面无私,表现出追求政治公平,赏罚分明,秉公执法的极大愿望。

(11)

【祖天师立教要义述略】---张继禹

2009-10-2707:

49

祖天师立教要义述略

张继禹

——读《老子想尔注》随笔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张继禹

太上老子,历世化生,宣说道要,教化万方。

迨及汉代,祖天师得太上亲授正一之道,立教度人,佐时理化,修行正身,禁罢巫觋淫祀,传扬真道,教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民人内修慈孝、外行敬让。

祖天师及嗣师、系师,宗承太上道德之旨,以《老子五千文》为道民奉习的要典,著作《老子想尔注》阐明立教要义,阐扬信道、敬道、行道、守道、法道、志道、宣道的教化宗旨,实已成为道门诸派设教之玄纲。

《老子想尔注》自清末从敦煌莫高窟再现于世,虽然只有道经34章半的写本残卷,但却弥足珍贵。

该书对《老子五千文》自成体系的诠释和阐述,是今天我们研究早期道教教义思想的可靠依据,从中可以窥见祖天师立教的要义。

该书既阐释了“道”为万有之根、神真之本的神圣性,又指出了如何去做才合乎“道”的义旨;既确立了以道为至尊的最高信仰,又经典地宣说了如何珍爱生命、如何正身处世的教义,从而教化人们树立起有益于佐时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