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841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docx

广播电视记者资格证考试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综合知识内容包括:

一、政治理论知识: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世界的物质性:

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

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特别是工具的制造,促进了人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

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5.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a.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

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

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

例如:

生物的发育成长,离不开阳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离不开氢和氧。

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b.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复杂和多样的。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联系表现的。

例如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同样会对事物发生影响和作用。

两者都不可忽视。

d.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条件,是一个具有广泛哲学意义的范畴,指的是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复杂的,因此,事物所处的条件也是复杂的:

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

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是我们正确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前提。

e.联系的系统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但与它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处于联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我们把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并同其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系统。

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a.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b.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c.发展的过程性:

所谓过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正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因此,看问题就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事。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预见未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永恒发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6.两种根本:

7.对立的发展观:

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9.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0.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13.社会基本矛盾:

 

14.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5.社会意识:

 

1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7.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学:

1.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价值规律: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作用:

积极: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

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由资本(不变资本)+劳动力(可变资本)共同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资本家所付出的‘资本’共同创造的”。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即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6.资本的有机构成 

7.相对人口过剩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0.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1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5.人民民主专政 

6.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7.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8.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9.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0.实事求是 

11.群众路线 

1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8.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9.邓小平理论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科学发展观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4.建设创新型国家 

1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7.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8.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19.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

1.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含义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和条件

3.宪法 

4.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我国的经济制度 

9.我国的文化制度 

10.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11.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律地位 

12.广播影视法律体系构成

  

(二)相关法律法规

1.刑法 

2.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3.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4.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5.侵犯著作权罪 

6.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7.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8.侮辱罪 

9.诽谤罪 

10.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11.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12.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13.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14.传播淫秽物品罪 

15.民事法律行为 

16.代理 

17.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18.人身权 

19.名誉权 

20.荣誉权 

21.姓名权 

22.肖像权 

2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4.合同

25.知识产权法 

26.著作权 

27.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

28.著作权权利种类和保护期 

29.著作权权利限制 

30.表演者权利和义务 

31.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和义务 

32.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和义务

33.保守国家秘密法 

34.国家秘密

35.国家秘密范围 

36.法律责任

3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38.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原则 

3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

40.《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适用范围 

41.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部门 

42.《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 

43.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 

44.广播电视新闻应当遵守的原则

45.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46.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

4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48.《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49.《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

经济学: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框架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5.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6.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现代企业制度 

8.经济全球化

9.社会学:

10.社会结构 

11.社会化 

12.社会互动 

13.社会角色 

14.社会规范

15.社会控制 

16.社会群体 

17.组织 

18.社区 

19.社会分层 

20.现代化 

21.社会工作 

22.社会保障 

23.社会动机

24.人际关系 

25.从众行为 

26.大众心理

文学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2.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3.《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4.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汉书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

  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5.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

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

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

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6.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

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7.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1.8.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9.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10.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1.当代文学名家名作:

12.《荷马史诗》:

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13.古希腊悲剧:

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

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

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

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14.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另有相关图书。

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精神

文学三杰: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比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美术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15.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16.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判现实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