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986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docx

秋季沪教版五四制五年级语文上学期2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找重点语句,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

等。

2.按要求预习课文,理解:

凋零、谈何容易、幸运、几经辗转等词语。

3.查找资料,了解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等医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师:

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桥(板书:

桥),谁来说说桥的作用?

生即兴回答。

2.师:

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可今天我们见到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座生命桥,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补充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说明:

从课题入手,开门见山地让学生说说“桥”的含义,形象地告诉学生“桥”的用途,从而引出课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又第一印象地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中心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

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真实。

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3.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谈何容易、期待、突如其来、凋零、骨肉同胞、几经辗转、血肉亲情

(2)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大陆青年钱畅(),台湾同胞(),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

说明:

初读课文之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并感知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用填空的形式能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

1.师:

的确,钱畅是非常幸运的,但是这其中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和磨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一起感受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学习课文1-2小节,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现当时钱畅的情况很紧急。

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场景一:

1999年9月20日,杭州,浙一医院

1)“钱畅,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个别学生读。

◆学生谈读后体会。

◆师:

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

可钱畅却只能躺在病床上。

忍受着病痛带给他的折磨,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然而,要找到……大概才能找到一个。

◆学生体会,骨髓移植的困难,以及骨髓移植对白血病人是多么重要。

补充资料:

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3)“钱畅是幸运的,……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什么是几经辗转?

◆资料补充:

了解台湾花莲的慈济骨髓捐赠中心。

明白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行动是多么的不容易和幸运。

师小结:

钱畅是幸运的,但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让我们来看看下个场景。

4)师生配合读1-2小节。

3.学习3-6小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2)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场景二:

1999年9月21日台湾花莲慈济骨髓捐赠中心

随机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

◆“余震不断,……但是,他知道,……期待着他的骨髓。

1)让我们回忆一下,刚刚经历了5·12大地震,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2)如果你当时身处台湾花莲,经历这场地震,幸存下来,你首先想什么,做什么?

3)而这位台湾青年,首先想到什么?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

给予是快乐的!

很令人感动。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需要多大的决心。

◆“针头慢慢向皮肤刺去,……不得不停止工作。

1)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2)发生的时间很突然。

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

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这句话中运用了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同学们,你们再看看句子,有什么新的发现。

对了,句末有个省略号。

省略了什么呢?

3)合理想象,完成填空:

台湾青年(),李博士()。

4)有感情地引读第5小节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1)什么是奔波?

为何要奔波?

2)补充资料:

钱畅几经打了最后一针化疗针,体内的骨髓正慢慢死去。

如果台湾的骨

髓不能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

从台湾到浙江,要转好几次飞机。

时间非常紧迫。

说明:

这里的资料补充很重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救援行动是多么的不容易和艰难。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师小结:

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台湾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钱畅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而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位李博士,他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万份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

他超过百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

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5.感情朗读第3-6小节,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说明:

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出示及指导,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

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朗读重点句子,感悟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海峡两岸浓浓的爱。

四、总结全文,理解课题

1.师: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当时台湾和大陆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

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说明:

前后呼应。

这时,再次提到“生命桥”,和刚开始学习课文,接触课题中所提到的“生命桥”,学生的感受肯定不一样。

谈谈体会,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师:

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它还是一座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想象拓展,情感升华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如果一年以后的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

学生讨论,交流。

2.欣赏《爱的奉献》,师总结。

说明: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申课文主题,并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陆青年钱畅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钱畅,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词语的理解上,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查字典自主自学,理解词语的含义。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

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明确学习要求,重视朗读训练,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最终深刻体会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这些词语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起着关键的作用。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连接海峡两岸血缘关系的生命桥。

对课题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感悟爱的传递,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实际出发,引发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过程一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桥”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桥”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命桥”到底是座什么样的桥?

它有多重要?

让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有了铺垫。

“5·12汶川大地震”对学生来说记忆忧新。

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背景资料,了解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课外资料,旨在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学习语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伤员的体会。

又如:

结合“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一句的理解,补充李博士当天的工作时间表,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将抽象的语言化为一连串具体的数据呈现的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李博士和医护人员的不辞辛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二、注重个体,感悟爱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是一篇课内阅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应该占很大的位置。

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

同一样的文本,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感受到工作的紧张,有的同学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有的同学则油然而生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敬佩之情…;有的感动于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有的感动于李博士不计个人得失,创建了台湾花莲的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感悟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于他们的不同感悟都给以积极的肯定,并引导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内容。

教师不一刀切,不搞标准答案,不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立发挥,读出每个同学鲜明的个性,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文本,畅谈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

这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产生感情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加强语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极不平静,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又如在教学过程结尾处,请你想象一下,当1年之后,钱畅见到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他会说什么?

做什么?

通过语言实践和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

课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紧紧围绕“海峡两岸的骨肉之情”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将自己的情感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

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的朗读训练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创设情境,朗读中激发情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一种感情的意境,开辟一个朗读的氛围;或者借助课件或其他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情感的信号功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甚至触及到作者的所见所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学生读起文章来,自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如教学片头,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真实的故事情节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个个无不为之动容,为朗读课文设下情感氛围。

又如在教学“当余震来临时,台湾青年静静地躺着”时,播放5·12汶川大地震的片段,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推向高潮,学生朗读课文时对台湾青年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理解悟情,朗读中品味情感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品味课文内容。

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才会真情流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样的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如在教学本课第4小节时,我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边读一边体会当余震来时,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这时,台湾青年心里是怎么想的?

想想,想想怎么样读才能让别人更了解台湾青年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突出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钱畅捐献骨髓的高尚品质。

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自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美读细品,朗读中再现情感

叶老说: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求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创造性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而对文章进行美读细品则是再现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那些蕴涵丰富的章节、句段,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才能“品出味道来”。

学生在反复的美读中品味文章的蕴涵,体验作者的情感,“把作者的感情转达出来”。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赏读,美读,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读,想象朗读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

同时,要求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并能创造性地再现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3-6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无私奉献。

他们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余震的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钱畅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只有将情感真正地融入朗读课文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朗读品质,使朗读有质的提升,丰富朗读的内涵。

总之,在这篇课文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朗读方法来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

师:

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这就是课文的第3-6小节的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四个小节,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默读,划语句,师巡视)

师:

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

谁愿意先来交流。

先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

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

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还有谁也划了这句话?

生:

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

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

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

师:

那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找一找,读那一句?

(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

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

多么强烈!

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

“突如其来”。

师:

这个词找得准!

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师:

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

沉着地站着……

师:

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读哪一句?

(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

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

不是!

师:

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

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

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

人也在摇晃……

师:

多么危险啊!

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

沉着地!

师:

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

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

是不是这样啊?

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师:

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

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学生很难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被人物的行为感动。

针对学生理解的实际,在阅读理解这一环节中,侧重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视朗读训练,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语言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明确学习要求

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读书之前教师先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并教给学生默读思考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品质,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沉着”一词,围绕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沉着地站着”,为什么“沉着地站着”,层层深入地进行理解、体会,展开讨论。

学生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经历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熏陶。

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的。

正是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在学生理解了李博士的行为表现后并没有放手让学生用所谓的已经学到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所谓的自学,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青年捐献骨髓的句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才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

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一次比一次强烈地感受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

先读进去,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再走出来,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感受台湾青年的博大的爱心。

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明确目标,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才能培养他们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所含的意思,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一天天提高,而三维目标才会在这一次次读书、体会中落实。

探究、实践活动

1.运用书籍、网络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信息。

2.做一份“大陆、台湾心连心”的电子小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