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38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品教案

一、教材简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  

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2、收看电视四川频道,感受汶川地震满目疮痍、死伤枕籍的场面,了解大陆、台湾以及其他世界各国人民献大爱度劫难的事迹,唤醒孩子的爱心。

也为体会台湾同胞在余震的危险中捐献骨髓的无私奉献精神作情感铺垫。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其意思。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本文,应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同时,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六、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识姚明吗?

谈谈你眼中姚明。

然后师讲述:

他可是国际大球星啊,还想听听他的故事吗?

2005年9月4日下午3点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600多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

奇怪的是几乎没有观众坐在椅子上,大家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干什么?

都注视主席台上正在现场采集血样的姚明啊。

他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了。

据说抽取骨髓是比较痛苦的。

手术后一两天还有疼痛感,一两周才能恢复健康。

人们不但害怕抽取骨髓的痛苦,更担心抽取骨髓会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医学研究证明,少量抽取骨髓,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可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捐献出自己骨髓。

所以当姚明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大家都在怀疑,在担心,在翘首注视!

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问他是否真的要捐献骨髓?

姚明坚定的回答:

一旦需要,马上就捐,哪怕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也要选择捐献骨髓,拯救生命!

你看,姚明真的很让人敬佩啊!

提到捐献骨髓,你们想到了哪一种疾病?

  

你对白血病有哪些了解?

(白血病,又叫血癌,你们一听,脸上就露出异样的神情,是啊,多么可怕的一种病啊!

得了白血病,生命就有了危险,这种病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后来医学专家就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拯救白血病人的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上课!

  

【设计意图】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交流,目的是在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的同时,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捐献骨髓、白血病等医学知识,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不需再单独介绍这些知识了,为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在大部分人不愿捐献骨髓的大环境下,姚明却愿意捐献骨髓拯救生命,从而感到姚明真的很让人敬佩、感动,为文中深刻体会台湾同胞捐献骨髓而且是在余震的危险中、在不知家人是否平安的情况下捐献骨髓更让人感动、敬佩做好情感铺垫。

  

一、预习探究:

  

师:

齐读课题  

师:

什么桥?

再读课题。

是什么样的生命桥?

再读课题!

  

师:

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海峡指的是什么海峡?

台湾海峡。

看图,这就是台湾海峡,它是我国最大的海峡。

文中跨越海峡的两端指的是哪儿?

  

生:

杭州和台湾。

(板书:

杭州 台湾)  

师:

(指图)在杭州与台湾之间的的海峡上有桥沟通吗?

(没有)那么课题中的“生命桥”,指什么?

(如能说出,师就说:

这是你预习课文的收获,等我们细读课文后,你会对生命桥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如说不出来,就问:

你心中也有这个疑问,对吗?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过渡: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并且想一想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

自读课文。

(此环节,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场景,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  

二、合作交流  

(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词语:

这课的生字词语很多,先自己读读看,能读准吗?

生自读。

  

凋零  含苞 绽放  

袭击  辗转 空旷  

暂停  身躯 同胞  

间隔  沉着 骨髓  

2、指名读。

  

师:

谁读第一行?

读了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花儿的)透过这三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花儿的哪三种状态?

在文中还是指花儿吗?

先不急着回答,等细读课文时再探讨,先读好这三个词语,一起来!

)  

谁读第二行?

....逐行检查,重点指导读好“间隔”、“沉着”、“骨髓”的读音。

最后一起读一遍!

  

(二)检查课文内容感知情况  

师:

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预设学生会说的很啰嗦,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师小结:

这个同学说的非常详细,在他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还有一些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我们把这些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

一起试一遍。

(杭州的一个青年得了白血病,台湾那里的一个青年给他捐骨髓,小钱得救了)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直奔第一个场景。

  

师:

下面就让时光倒转到 1999年9月22日 的早晨,在美丽的杭州市,当人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飘香的晨风时,小钱却静静地躺在医院里。

我们一起去看望看望他吧!

哪位同学来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文中第三句“这个18岁的年轻人……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  

师:

这三个词还是指花儿吗?

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  

3.师:

你知道了什么?

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

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要结束了,只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继续活下去。

(2-3名生)  

师:

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

  

当同龄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病魔把他折磨得有气无力,这句话怎么读?

)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欢呼雀跃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当同龄人牵父母的手漫步林荫道上,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配乐读第二自然段。

)师:

是啊,18岁啊,还没来的及为社会做点什么事情,还没有好好享受幸福的人生,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要凋零了,怎么不让人痛惜伤心呢?

我们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通过说、思、读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体会下文台湾同胞的无私奉献埋下伏笔。

  

(二)品读3、4、5自然段,  

1、师: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

(学生自然会齐声回答:

不容易)得白血病的小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小钱静静地躺在医院里等待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的时候,海峡的另一端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台湾的那一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把你的体会在空白处写一写。

  

师巡视参与活动。

提示完成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画出的句子和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

  

2、师:

刚才你们读读、画画、写写、说说,很让我感动,那么文中是谁最让你感动?

生:

台湾青年  

师:

是哪些句子感动了你?

谁来读。

预设学生说地很零散,老师注意梳理语言,然后课件呈现重点句段。

  

3、课件第一次呈现: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

这些让人感动的句子,我们就要用心的品读,这样,我们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看看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

生自读。

  

师:

说说吧,青年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答,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青年等着抽取骨髓的环境。

  

师:

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同学们一定印象很深,那满目疮痍、死伤枕籍(凄惨的)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

发生在1999年的台湾大地震,同样留给人们痛苦的回忆。

  

播放台湾正在地震时的视频,解说:

这场地震造成台湾罕见的重大损失,有2400多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近40万栋房屋倒塌,几十万人无家可归。

大震过后,余震时有发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孩子们,有什么感受?

(生:

害怕、紧张、恐惧……)  

【设计意图】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虽然有汶川地震的经历,但他们只是了解震后的场面,并没有震中具体直观的感受,而台湾青年真切的体验了。

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让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对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大陆同胞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如果没有这段影像资料,可能就要让学生联系四川大震的情况去体会此时的危险了,但学生不像我们成人,学生对震后场面的感受没有我们成人那么深刻,总不如直观的影响资料,所以,我还是努力找到了这段资料。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就在昨天,……摇晃),师范读,读出地震的恐惧、危险,生再读,深刻体会台湾青年所处环境的危险。

  

师: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干什么?

(生……)  

师:

可是,(引读)“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点红“他知道”)他不知道的呢?

(点红”还不清楚”)他不清楚什么?

(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师:

昨天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生:

可能平安,也可能伤亡、埋在废墟下呼救、在医院抢救……  

师:

在这时候他的家人最需要青年干什么?

(生答)  

师:

可是,他还是躺在床上等候着抽取骨髓,因为他知道……(再引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

一个知道,一个不清楚,反映出青年人多么高尚的灵魂啊。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4、师:

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课件第二次呈现: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

说说怎么感动你的?

  

师:

突如其来让你感到了什么?

(来得突然)针头都脱落了,说明余震还很-----强烈!

在突然而强烈的余震来临时,会有什么危险发生?

你想象的到吗?

  

师:

在这种危险情况下,只有怎样才安全啊?

(跑到空旷的地方才安全)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点红“静静地“)  

师:

大地在颤抖,房屋摇晃,玻璃啪啦啦的掉下来,身体底下的床也吱吱作响,危险随时都会降临,可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为什么会这样镇静呢?

请大家再读读这段文字,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把自己当作这位青年,此时,你就躺在余震不断的台湾,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请大家静静地读吧。

  

交流:

采访形式  

师:

你来读——青年,此时余震不断,大地颤抖,房屋摇晃,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你为什么还能静静地躺在这里?

你能捐献骨髓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不延缓捐献的日期儿在余震的危险中捐献呢?

你心里只想到大陆同胞,难道你就一点儿都不害怕吗?

你的勇气来自--------(师:

你很勇敢,为了挽救大陆同胞的生命,你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我敬佩、感动。

)  

你来读——读得真好,可是,青年人,你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还不清楚啊,你怎么能这么静静地躺在这儿呢?

(生)可是,你知道吗?

此时此刻,你的家人是多么需要你啊,他们一直在呼喊着你的名字,他们是多么盼望你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啊,难道你就不牵挂他们吗?

你怎么向他们解释啊?

(生答)  

师:

一头是满怀希望期待你的骨髓的大陆同胞,一头是自己的亲人,在这关键时刻,你心灵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你强忍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选择了挽救小钱。

(面向全体同学)问:

孩子们,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啊?

  

师:

读着读着,我们逐渐走进了青年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为青年人的勇敢、善良、无私所感动。

谁能用你的读,表达你的感动、敬佩?

(读三段,课件呈现,配轻音乐,三个同学接读)  

(评课回应,我的话:

在课后互动评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建议此环节让学生代替老师采访。

我认为不妥。

因为,在此环节,老师已布置让学生都把自己当作台湾青年了,目的是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逐步走进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让台湾青年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清晰、鲜活、丰满起来,这时如果再让一个学生代替老师采访,试想,作为采访者的这位学生,角色能转换过来吗?

况且,学生的语言储备是没有老师丰富的,此时某个学生是不能代替老师引导、启发全班学生的,找一个学生代替老师采访的结果定会影响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这样,岂不前功尽弃?

虽说让学生代替老师采访,会给这个孩子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但综合考虑,得不偿失啊!

所以,该舍则舍,该留则留,据情而定,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孩子的所有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那只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大家认为呢?

)  

过渡:

同学们,在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和这位台湾青年一样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这个人就是——李博士。

余震不断,李博士抽出骨髓极为艰难,但他没有放弃,没有因为不能继续工作而逃到安全的地方。

课件出示: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台湾同胞的爱心、小钱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的希望……)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心情怎样?

带着你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一起来读。

  

师: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出发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就这样,台湾青年的骨髓注入了小钱的身体,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了!

(重音突出“十几个小时”、“奔波”、“连夜”,老师的语气还要深情,以突出李博士的不顾疲劳、一心为人的高尚医德。

)此时此刻,小钱的心中充满了感激,纵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想一想,他最想说什么?

请你把小钱的心声涓涓流淌于笔尖吧!

(播放:

轻音乐)  

谁写好了谁就站起来读吧。

(老师随机评价:

可以站在青年人角度,可以听众角度,比如:

谢谢你,我想,假如那位青年听到你的话,他会为你的康复而高兴,更会为你回报社会的爱心而欣慰……)————所有同学一吐为快,把心声自己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此刻,学生情感涌动,表达欲强,抓住时机,安排练笔,让学生的真情肆意流淌,实现了读写结合,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齐读最后一段,和作者一同表达我们的心声。

  

茫茫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啊!

下面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带着美好的祝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巩固延伸  

师:

读到这儿,我想你们已经对生命桥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填一填:

  

两岸同胞用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血脉亲情、生命…)让学生一起连读自己填好的句子,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说说你对生命桥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这个问题,预设学生心里能懂,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直接换为这种方式让学生填,在填的过程中,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心里明白但说不出的话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啊,这样,孩子的语言、思维都能得到了训练,对生命桥含义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回归了课题,从而顺利、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师总结:

课就要结束了,但这情、这爱将世世代代铭刻在我们的心中,铭刻在两岸同胞人的心中。

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别人带来鼓励,带来帮助,也给自己带来快乐,请记住: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作业  

1.同学们,课下搜集让你感动的爱心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推荐阅读:

《生命20小时》。

  

【设计意图】爱心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了或听到的,如:

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故事等,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再次唤醒自己的爱心,同时让更多的人们感悟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启发人们不断创造爱、享受爱。

《生命20小时》是一部由台湾名播吴小莉等编著的纪实性的集体创作。

全书全景式地再现了祖国内地、台湾、香港的骨肉同胞为拯救一位普通女青年陈霞的生命,在20小时内悉心关注和促成一起跨海骨髓捐赠、移植配对事件的动态历程。

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李政道博士亲赴内地看望病者、亲自落实骨髓配型方案的慈爱之心,台湾花莲一郑姓青年志愿捐赠骨髓的仁爱之举,苏州大学附属医院为抢救患者精心治疗护理的挚爱之情,社会各界因挽救陈霞生命而涌动的骨髓捐赠的博爱之潮,在书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布置阅读,是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深化延伸,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第一课时,我们先让台外青年的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清晰、鲜活、丰满起来,因时间关系,李政道博士只能略讲,加上学生预习时对台湾与内陆的关系了解得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学生似乎不能把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看成是台湾同胞的代表,不能真切地、充分地把这份情上升为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那份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以,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还欠火候,成为本课教学的遗憾!

让学生读这本书,心灵将会又一次的到爱的洗礼,将会更深刻的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