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720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归来诗

它主要是指5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一批作家,一般出生在30年代,少年时代起就受到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革命资历”,但在50年代历次政治运动中逐渐失去了写作权利、受到冲击的诗人。

他们在新时期复出诗坛,成为新时期初期诗歌的主要力量。

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归来诗歌的意义

1、控诉和反思历史。

“归来者”作家是以50年代背景下的革命激情与”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相结合,构成自身的特定的现实关怀。

”归来的歌”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一样,是噩梦醒来、苦难结束之后对伤痛的抚摸,对历史变乱的控诉和反思。

2、恢复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这些诗作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沉思感慨,无论是表达个人遭遇还是揭示时代悲剧,都表现了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张扬真、善、美,排斥假、大、空,对新诗艺术的重建做出了贡献

3局限。

在冲破艺术禁锢,挣脱教条束缚方面,特别是与世界现代

艺术特征:

A、特有的温柔细腻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B、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揭露黑暗的社会批判批判和理性精神。

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艺术上: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

2、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通感手法和变形手法,使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表达复杂感情、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第三代诗歌”

指继朦胧诗群体之后走上诗坛的持有更新的诗歌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新一代诗人群体。

这个群体的发育大约从1984年前后开始,其出现以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为标志。

并立即形成漫山遍野之势。

1980年代的小说总体特征

1、“一体化”文学时代的终结。

新时期小说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风格系统。

文学形态出现了许多创作现象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由单纯教育型向多样审美型转变,由艺术方法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2、文体意识的觉醒。

新时期小说的走向,表现出从”思想解放”到”题材解放”再到”文体解放”的内在发展线索。

3、创作潮流的不断更迭与演进。

小说跟随着社会思潮的激荡,不断掀起一个有一个创作高潮,创作的集体化倾向明显。

伤痕小说

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通过对文革时期社会状况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

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

代表作品:

刘心武的《班主任》

卢新华的《伤痕》

宗璞的《我是谁?

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冯骥才的《啊!

》、

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郑义的《枫》,

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古华的《芙蓉镇》

莫应丰的《将军吟》

王蒙的《最宝贵的》

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肖平的《墓场与鲜花》

韩少功的《月兰》

刘心武和《班主任》

《班主任》解读

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

宋宝琦的流氓恶习使人可憎,头脑愚钝得令人可怜;谢惠敏的言行”左”得令人震惊,思想僵化得令人痛心。

尽管两人的个性品行截然不同,心灵畸变的表现形式有异,但在愚昧无知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畸形儿和受害者,显示出了”四人帮”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其”内伤”令人触目惊心。

作者因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反思小说

略晚于”伤痕小说”,在历史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它把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由”文革”向前推进到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作家的目光更为深邃,作品的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代表作品: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王蒙的《布礼》、《蝴蝶》、《相见时难》

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古华的《芙蓉镇》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记忆》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谌容的《人到中年》

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

刘真的《黑旗》

叶文玲的《心香》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月食》

方之的《内奸》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将笔触转而伸向农民灵魂的深处,探索新时期农民阶级的精神状态,寻绎其悲剧命运的内部原因。

小说通过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等小事,生动地刻画出处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新时期的农民在精神、观念和心理上发生的戏剧性变化。

以惊人的深刻性,又悲又喜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精神贫困。

王蒙的《蝴蝶》

小说的主人公张思远,是一个带着自审自责意识反思灵魂异化的独特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真诚的少见的反思主体。

张思远原是八路军的指导员,进城以后,由军管会副主任一直到市委书记,运动中,他变成老张头。

恢复工作以后,重进市委大院,不断升迁,变成张部长,在主人公不断变化的身份的困惑中。

揭示出这样一个主题,就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共产党的干部最宝贵的品质。

这正是小说所要启发人们思考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

反思小说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

小说融入了理性批判精神,不再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表现题材上也比伤痕文学大大地丰富了。

(2)在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多视角的手法。

(3)两种叙事立场。

A:

知识分子立场,较为普遍的是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

如王蒙、张贤亮、鲁彦周等。

B:

民间的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

如茹志鹃、高晓声、方之、古华等。

寻根小说

1985年,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冲动,文化反思热潮兴起,寻根文学的创作热潮与”现代派”文学思潮构成两种不同的创作流向,创作的多元端倪出现。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小说的表现形态

1、寻找民族整体生存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形态。

郑义《老井》、王安忆《小鲍庄》突出封闭状态中民族古朴的文化性格,表达生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依托。

2、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探求民族文化的精萃,以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对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3、呼唤民族的生命伟力,感叹现代人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莫言《红高梁》系列唤起从传统文化血脉中找回民族伟力的向往。

4、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以文化批判的目光揭示民族文化形态中的理性迷失,表现了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笔触指向生命的存在状态。

代表作品: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葛川江系列”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等

郑义《远村》、《老井》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万隆《异乡异闻》

王安忆《小鲍庄》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邓友梅《烟壶》、《那五》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

寻根小说的特征

1、民间文化与地域色彩。

韩少功与湘楚文化;李杭育与吴越文化;郑义与三晋文化;贾平凹与秦汉文化;郑万隆与东北黑土地文化等等。

2、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认同。

批判:

韩少功的《爸爸爸》,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郑义的《远村》等;

认同:

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

困惑:

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老井》等。

3、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崇尚直觉情感体验和表现的艺术观念,对老庄美学情致的倾慕。

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

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

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放弃了对生活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

2.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

4.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追求”语言狂欢”,存在”文本自恋”倾向,具有反主流反启蒙思想。

元小说

是有关小说的小说:

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

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

当一部小说中充斥着大量这样的关于小说本身的叙述的时候,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

余华主要的作品: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鲜血梅花》,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女性小说

广义的”女性文学”指的是女作家创作的女性题材的文学,狭义的”女性文学”则指的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的探索,以及语言和叙述风格上,表现了某种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

女性意识

是女性在人的自主意识前提下,以女性感受、女性视野为基础,打破男性在这方面的垄断局面,以超出男性理解惯性和期待视野的女性经验,通过对男权文化的审视和审判,构造出具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并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