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800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docx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

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

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

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

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

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

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

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

竹林七贤

2、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3、南朝文学

宋初: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

“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

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西州曲》

4、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诗》

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

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1、曹操

(一)生平、思想

1、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悯时伤乱、述志抒怀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曹丕

1、曹丕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

2、曹丕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

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三是他的文学创作

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

3、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

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代言体:

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2)、曹植的诗歌创作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

如《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

《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

《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如:

《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如: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

C.游仙诗

如: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3)、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钟嵘《诗品》评价为: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诗歌赏析: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评析:

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正史文学

1、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名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

3、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二、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

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

“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2、阮籍的《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绝与之合作。

司马氏及其党羽罗织罪名,将其杀害。

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岁。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诗现存53首,而以四言成就最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十四章),情调洒脱,语言自然天成。

两晋文学

两晋文学总体特征

一、趋向雅化

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晋世文人博闻多识,为文炫博学识,务求典雅。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人之生也,奚为哉?

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列子·杨朱》)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三、更尚真情

1、西晋士族崇信玄释,礼教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陈祚名《采菽堂古诗选》:

“(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

其中,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

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2、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

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

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

年仅四十三。

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

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2)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少以才颖知名,举秀才,十年不得官。

后出任河阳、怀令,郁郁不得志。

又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

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元康中,与石崇等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

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

“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

《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绝少生韵”(《古诗源》)

但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

《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

如其一(略):

亡妻逝世周年,潘岳万感交集,乃有此作。

感情真挚,明净疏畅,深婉动人。

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

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3、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

)字太冲,齐国临淄人。

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

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

尝追随贾谧,“二十四友”之列。

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

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后居冀州,病卒。

(2)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

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代表诗作《咏史》八首,主要内容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

风格豪放、浑成,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其五)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陶渊明(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1、思想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

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2、个性特征

由于陶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

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一、陶的田园诗

1、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

2、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

如《归园田居》之三

3、描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归园田居》(其四)等

二、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

《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2、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

如《咏荆轲》、《拟古》等。

3、生命意识,人生体验。

3、陶诗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的混融。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萧统是发现他的第一人,酒是其媒介,田园,咏古、咏怀,行役、赠答诗

谢灵运、庾信、鲍照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自然的反映到了诗歌中。

三、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一定的联系。

四、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上准备。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刘裕以宋代晋,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

元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2、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三、从陶到谢,山水诗转变:

1.从写意到临摹

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颜: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元嘉三大家)。

南朝山水诗成功的谢眺最突出。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

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北周。

后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

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2、文学创作

1、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2、成就与贡献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鲍照

1、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备受压抑。

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

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

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元年,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

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2、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抒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

3、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诗俊逸豪迈,齐矫凌厉。

杜甫《春日怀李白》: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他的山水诗以五言为主,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

一、南朝乐府民歌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

吴声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

2、题材内容

1、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

情歌盛行原因:

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现江南女子复杂的爱情心理,以吴声歌中《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代表,主要士女间爱情,很少是夫妻之情,多为礼教所不容的艳情,真挚缠绵、热烈放纵

三、风格特点

(1)南朝民歌的风格:

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2)形式特点:

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3)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如丝、梧子、藕、芙蓉、篱、(药名)散、匹、莲子等等。

代表作品:

《西洲曲》:

四季相思体,通篇不言一个情字,但处处皆情,时空上首尾圆合,南朝乐府歌辞中“言情之绝唱”

北朝乐府

一、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

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汉等各族人民。

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

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北朝民歌内容

1、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辞》

2、反映战争

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多。

如《企喻歌辞》、《陇上歌》等

3、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4、爱情与婚姻题材:

这类歌曲写得坦率直截,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

如: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代表作品:

1、《木兰辞》2、《敕勒歌》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1、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等。

2、“永明体”的产生原因:

“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周颙《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

二、谢眺

1、生平

谢眺(464—499),字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

眺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文章八友”之一。

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

2、谢眺的诗歌创作

(1)对山水诗的发展: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

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谢眺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对新体诗(“永明体”)的实践探索

谢眺尝云: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

谢眺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3)对后世的影响

谢眺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

其清新流丽的诗风也为后世诗人所称赞和学习,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魏晋辞赋、骈文、散文?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文学及唐五代文学绪论

南北诗风的继续融合:

从六朝到唐的桥梁醉心南音、吴歌未完全丧失刚健之气

代表人物:

杨素、卢思道、薛道衡、隋炀帝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关于唐诗的繁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显现:

一、作家、作品的数量

据《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等,共收录诗作近五万二千首,远远超过了自《诗经》至唐以前诗歌数量的总和;有姓名的作家达二千三百多人,数量之大,作者面之广,堪称空前,并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一批众星拱月的名家。

二、题材内容上

从诗歌题材看,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