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285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docx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

编有主体课文《捅了马蜂窝》《渡河少年》,“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做毽子》和《读不完的大书》。

通过学习这几篇富有童心童趣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重温儿时旧梦中愉快地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编一出小剧演一演”和“童年趣事”等口语交际和习作。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知识介绍和听记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坚持语文课的特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回顾成长的历程,体验一下成长的快乐。

5捅了马蜂窝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苏联作家瓦切尔内绍夫写的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清新的格调记叙了“我”在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在“我”7岁时,爷爷和爸爸带“我”去打野鸭。

“我”趁大人去找小船时,受到了村里孩子的刺激与捉弄,受虚荣心理的驱使,冒险用长竿子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得脸都变了形,闯了大祸。

文章写出了纯真的童趣和孩子好奇的心理,赞扬了儿童在做了错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做法。

  

〔结构分析〕

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与结局次序记叙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爸爸和爷爷答应带“我”去打野鸭。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发现了马蜂窝。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过程。

这部分写了村里的孩子出于对“我”这个外来人的排斥,进而采取了恶作剧的手法,步步紧逼地在“敢”字上做文章,伤害“我”的自尊心,最后迫使“我”这个不知道捅马蜂窝严重后果的外来人拿起了竿子,干了蠢事。

这时他们捉弄“我”的目的已经达到。

危险已经降临,他们又善意地提醒“我”“快逃命”,这说明村里孩子的做法虽然很过分,但他们搞的还是孩子式的恶作剧,并无恶意。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至篇末),写捅马蜂窝的结果。

“我”被马蜂蜇得很重,脸都肿变形了,同时对这次行动进行反思总结。

〔语意理解〕

“我7岁的时候,爸爸和爷爷答应带我去打野鸭,这是我恳求了很久,他们才答应的。

“野鸭”,一种鸭科动物,属鸟纲。

野鸭体形差异较大,通常较家鸭小。

趾间有蹼,善游水。

多群居在湖泊中,杂食或以植物为主食。

肉可食用,羽毛可制绒,是重要的经济水禽。

打野鸭要到有湖泊、河流的大自然中去,对儿童有巨大的吸引力。

“恳求”,诚心而殷切地请求。

打野鸭要到野外湖泊去,很艰苦,也有一定的危险,当然大人不愿带儿童去。

但这一活动的冒险性与猎奇性强烈地吸引着“我”,使“我”不断“恳求”大人。

“我”“恳求”“很久”,大人才答应带“我”去打野鸭。

这次打野鸭的机会真是来之不易。

“稻草房的屋檐下,露出一个黑糊糊的马蜂窝。

“马蜂”,是胡蜂的通称,也叫蚂蜂。

大型昆虫,体细,身体呈黄或红黑色,有黑色或褐色斑点或条带,有母蜂、雄蜂及工蜂等个体,群居。

夏季在屋檐下或树杈等处做巢。

本句中“我”所见到的马蜂是在稻草房的屋檐下做巢。

由于马蜂背部有黑色条带与斑点,且聚在一起,不断活动,加上马蜂巢是由六角房密集而成,所以,看上去是“黑糊糊”的。

“‘谁,谁?

’淡黄色头发的孩子做了个鬼脸儿,模仿我的口气说,‘你干脆就说不敢得了。

还装什么?

当然是你呀!

除了你,还有谁?

’”

“鬼脸儿”,原意是用厚纸做成的假面具,是儿童的玩具,多按戏剧中人物的脸谱制作。

后来引申为故意做出来的滑稽的面部表情。

在前文,孩子们曾嘲笑说“我”没有猎枪,提出让“我”用长竿捅马蜂窝。

在这里淡黄头发的孩子再用激将法刺激“我”去捅马蜂窝。

他先接“我”装作没听懂的话反问,肯定地指出“让捅马蜂窝的就是你”;继而做鬼脸,使“我”情绪冲动;进而指出“我”胆小,不敢,故意装听不懂;最后更激烈地、鲜明地指出捅马蜂窝的“当然是你”“还有谁”。

这个小孩对激将法的使用还真娴熟、老道。

面对这种步步紧逼的伤害与揭露,“我”的自我保护的心理防线最终被突破了,冲动战胜了理智,于是干出了蠢事。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嗡’的一声巨响,只见无数个黑黄色的马蜂向我扑来,我本能地两眼一闭,双手抱住头,只觉得有什么东西使劲刺了我脑门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马蜂窝‘爆炸’了。

这段话,细致地写出马蜂炸窝的情形。

这是捅马蜂窝的结果。

“说时迟,那时快”,是传统说书人常用来表示时间短,速度快的词语,字面意思是“现在我说的慢,其实那时候是很快的”。

“‘嗡’的一声巨响”,这是从听觉方面描绘了群蜂被激怒,瞬间骤然起飞的声音,声音本来较大,在心里胆怯的人听来声音显得格外大,所以产生“巨响”的感觉。

“本能”,本意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这里引申为机体对外界刺激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反应。

自我保护是一切动物的本能。

“我”在大批马蜂扑来时,来不及思考、判断,就做出了双手抱头保护性动作,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马蜂受到惊扰,会立即群起反攻“敌人”,这称为“马蜂窝爆炸”,又叫“炸窝”。

本句中的破折号起注释说明作用。

“过了不大工夫,我的脑门上就肿起了一个大包。

我的眼睛也看不清了。

头疼得要命,还直恶心。

三句话写出被马蜂蜇后的生理反应:

一是外观上肿大;二是自我感觉视力模糊;三是体内反应为恶心、头疼。

马蜂的工蜂和雄蜂尾部都有毒刺,它们在遭到攻击时会用尾部蜇针刺入敌人的身体,释放毒液。

〔写作特点〕

1.全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

作者是站在7岁孩童的角度来写本文的。

文中写的事,是孩提时颇有趣味的事,而且是被马蜂蜇过这样终生难忘的事。

作者开篇先从打野鸭子这样的趣事开始,但至第2段后却撇开打野鸭子而专写捅马蜂窝。

写捅马蜂窝的过程写得清晰有味道。

先写因好奇去看其他小孩在马蜂窝前的怪异表现;再写其他小孩激“我”;接着写“我”在不知捅马蜂窝的厉害的情况下,冒险地捅了马蜂窝;最后写被蜇后的疼痛情形。

由于作者有切身体验,又如同小孩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使文章童心毕现,童趣顿生,童情洋溢。

 

2.善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

文章主体部分多为人物的语言与动作描写。

作者所以选择这样的描写手法,目的是通过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理。

首先,这些语言动作都符合孩童的年龄特点,有儿童的个性。

其次,不同心理与不同人物又有不同的语言、动作。

比如,“我”开始与村里孩子对话时,怀着来打猎而自诩的心情,说的话轻松自信。

后来的对话就有逃避、逞强的味道。

挎皮带小孩说话短快而直率,黄头发小孩的话则有尖刻逼人的味道。

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我”打猎途中捅了马蜂窝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所讲的道理,不要冲动,遇事要冷静,要考虑事情的危险性,不要逞强好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3.学会书写1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②教师接着板书“窝”,那“马蜂窝”又是什么意思呢?

③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样呢?

④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⑤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想法?

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①自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教师询问在朗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③读后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④分自然段读课文。

⑤研究谈论:

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⑥教师小结。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①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为什么?

②研究第二部分。

A.“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我”看到了什么情景?

读一读,这说明什么?

再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马蜂窝什么样呢?

谁来读一读?

③研究第三部分。

A.“我”和这群孩子们是怎样对话的?

B.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

从哪里看出来的?

C.“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我”被激怒之后,是怎么做的?

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我”的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请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那群孩子忙不迭地四下里奔逃,无数马蜂向“我”扑来,马蜂窝“爆炸”了,无数马蜂像枪弹一样,在“我”头上飞过。

淡黄头发的孩子告诉“我”快逃命,不然就要被蜇死。

(如学生是在城市没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如学生是在农村有此经历的孩子,可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这样的情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G.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本能地两眼一闭,双手抱住头,只觉得有什么东西使劲刺了“我”的脑门一下,痛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

“我”不顾一切地转身就逃,跌跌撞撞地跑进另一个院子里。

H.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④研究第四部分。

A.“我”被马蜂蜇得怎么样?

B.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爷爷的话含有什么样的意思?

读并体会。

D.你想对主人公说点什么呢?

⑤教师总结课文。

A.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呢?

B.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2.积累内化。

(1)演动作,说对话。

选表演好的学生分别扮演逞强好胜的“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在他们进行对话之后,评价他们的语气、动作、神态是否符合课文中所写的情境。

(2)词语填空练习。

这个孩子的话(  )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顾不得什么了,弯腰(  )起地上的长竿子,朝稻草房檐下(  )去。

无数马蜂像(  )一样,在我头上(  )。

3.识字写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5个字。

它们分别为半包围结构(屁)和左右结构(捅、棚、橙、抄)的字。

(2)识记字形,会写字。

这13个会写的字中大部分是左右结构的字(捅、棚、檐、橙、捂、猎、踢、既、抄),均是左窄右宽的;“刺”是左宽右窄。

另外“逛”这个字要注意把“狂”字包上,“竿”字中的“干”的第一笔要写在横中线往上一些,竖要落在竖中线上。

4.练习。

(1)词语替换练习。

(课后“练”的习题)

不可替换。

“凑了凑”是动了一小点儿,表现了“试探”“小心”的心理。

“抄”是拿起东西来要行动。

“拾”“捡”均无此意。

(2)查找资料,如果被马蜂蜇了,我们该怎么办。

  

资料

〔马蜂〕属于螫刺昆虫中的黄蜂科,马蜂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称为抗原5的蛋白,可导致被蜇部位红肿或发炎。

如马蜂来袭,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

千万别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如不幸被马蜂蜇,应尽快就医。

如距医院较远,可采取急救措施,用针或镊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伤口,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

然后用氨水、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蜇伤处,中和毒性。

疼痛厉害者可服用百服宁等镇痛药,并用冷水浸透毛巾或者用毛巾包冰块敷在伤处以减轻肿痛。

6 渡河少年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题目是一个偏正词组,直接点出了课文的主人公是“少年”,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

是个渡河的少年。

“渡”就是“过”的意思,“渡河”这里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利用交通工具过河,一种是靠自己来过河。

课文用作者的眼睛看主人公是怎样凭借自己的毅力来渡河的。

〔结构分析〕

这篇记叙文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倔强、勇敢、自信的少年形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渡河少年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执著向上的生活态度。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归纳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一个少年没钱却要渡河,摆渡老人不允许。

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描述这个少年跳入河中,毅然自己游过河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作者后来知道少年考入对面中学,以后始终如一地这样渡河上学放学,居然成了名游泳健将,并写信感谢这个已经去世的摆渡老人。

如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我”看到渡河少年游泳过河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我”后来知道的一些有关渡河少年的事情。

〔语意理解〕

第三自然段(见原文)。

这段话写老人不允许没带钱的少年上船。

但从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可以看出老人并没看到是怎样一个要求渡河的人;从“没钱坐什么船,笑话”可以看出老人把这个要求渡河的人当成是一个故意捣乱,带钱却不愿意付的人来看待的。

“少年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这句写出了少年没想到老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故意捣乱的人,老人的话如同棒子一样打在头顶,少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头漫过,想喊,没喊出声。

这句写出了作者看到少年的样子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使得平静的心变得波浪汹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孩子,上船,快上船!

”“上船吧———别冻坏了。

”“钱一分也不要!

这几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人的心声,老人同情这个倔强的少年,同时也后悔自己的言行,在为自己的行为做补救,可见这是一个好心的老人。

第11自然段(见原文)。

这段赞美了少年的行为,把这个渡河的少年比喻成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

“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

他给撑船的老人来过一封信,称老人是他的启蒙教练,要感谢老人。

这两句话写出了少年凭借他的毅力,执著的性格成了游泳健将,但他没有忘记小时候的事情,没有忘记那次渡河,他感谢这个撑船的老人给他创造了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优美。

1.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示故事。

课文通过作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初没钱渡河而自己游过河的少年,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游泳渡河,以至成为游泳健将的经历。

故事充满了可读性。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作者写“少年”的意图是赞颂他的品格。

作者不用抽象的鉴定式的概念或条文去直白地赞颂,而是艺术地用具体的事去塑造一个可爱的有美感的少年。

作者抓住发生在少年身上的一个典型事件———不上船,偏要自己游过河,去诠释少年的美德。

为塑造好这位少年,作者让他处在特定的环境中:

要上学,必过河;要过河,必乘船;要乘船,必付钱。

作者集中写了少年与老船工的矛盾:

由过河而引起,由无钱而拒载,由同情而相邀,由倔强而拒乘,由此天天不乘船。

少年就是在矛盾冲突中才尽显美的品格。

3.行文流畅,语言优美,修辞手法锦上添花。

这篇故事语言生动流畅,描写少年的形象、渡河的样子,老人焦急的神态语言,旁观者“我”的同情等,都刻画得生动具体,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故事锦上添花,更令人回味。

如“少年像当头挨了 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

”“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少年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少年泥鳅一般蹿上了河堤。

”“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

”“河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行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可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会写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看课文。

(2)自主读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①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③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

④读后讨论:

那么课文分几段呢?

⑤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3)精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内涵。

①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从少年的表现来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并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②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

倔强的少年、自信的少年、勇敢的少年、诚实的少年、不怕困难的少年、执著的少年、勇于向上的少年、爱学习的少年、不忘记过去的少年……

③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

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④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⑤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游过河呢?

⑥剖析重点词句并朗读。

⑦“我”在后来都了解了哪些有关这个孩子的情况?

⑧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⑨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呢?

⑩假如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收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他怎样写回信呢?

(4)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教师总结。

2.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这项不做统一要求,充分给学生选择空间。

(2)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可给学生部分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3.识字写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8个生字,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生字。

这些字中,左右结构的字除了“割”字是左宽右窄的,其余的(渡、堤、绳、溜、愣、锦、滩、撑、眠)都是左窄右宽的;“哀”字的书写要注意第一个撇,要从中心处起笔;“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小横。

4.练习。

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信中会写些什么?

把自己当做这个渡河的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资料

〔戎林〕安徽阜阳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安徽马鞍山市文艺创作室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任安徽马鞍山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主编过科普读物《未知世界中的科学》等许多少儿读物。

  

快乐读书屋 三

做 毽 子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汪曾祺写的回忆自己小时候动手做毽子的文章。

文中写了做毽子的一般程序及做毽子使用的材料,尤其细致地写了做毽子使用的鸡毛如何选用,什么时间选拔鸡毛,怎样拔鸡毛。

文章把做毽子写得饶有兴趣,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童心童趣与童情,表达了对这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自己制作玩具的活动的欣赏和赞美。

〔结构分析〕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做毽子使用的材料及过程。

使用的材料是:

两个小铜钱、鹅毛管、鸡毛。

制作过程是:

①把两个小铜钱叠在一起,用布缝实成为毽托。

②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

③鹅毛管中插鸡毛,使之向上直挺。

第二部分,重点写鸡毛的选用。

做毽子选用鸡毛是关键一环,选活的公鸡的鸡毛做成的毽子不仅美观,而且毛茎柔软、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

文章提出选鸡毛的几个标准与办法:

①要选用公鸡毛。

②要选用活公鸡的毛。

③要选五彩的大活公鸡的毛。

④要在入冬时拔鸡毛。

⑤或明着向人家要,有时偷着拔。

第三部分,写自己动手做毽子是一件乐事。

〔语意理解〕

“鹅毛管如果不易得,就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这和插在鹅毛管中相比踢起来尤为得劲。

前两句写了做毽子的选料及过程,提到毽托上要插鹅毛管,鹅毛管中插鸡毛。

但是,不是谁家都养鹅,因此不能轻易找到鹅毛管。

做毽子的欲望促使儿童另辟新路,于是创造出将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的办法。

本句写出这种办法的具体操作。

第3、4两个分句交代了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要缠缚结实,二要向上直挺。

缠缚结实,踢起来才不会因受力而使毽体散开,毽子用得才长久。

鸡毛向上直挺毽子才美观、稳定而有弹性,踢起来才稳定、洒脱。

什么是“鹅毛管”?

鹅的翅膀或尾巴上长而硬的羽毛叫翎毛。

将翎毛拦腰剪断,取下部长而硬的无绒毛部分,就成了鹅毛管。

没有鹅毛管的毽子实际上不如有鹅毛管的毽子美观、好用,但在无奈情况下将鸡毛直接缝缠在毽托上也是可以的。

这是在困境中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孩子们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终于能制成毽子,心情格外好,所以说“踢起来尤为得劲”。

“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被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

这里强调做毽子的鸡毛应选公鸡毛,否则,如选母鸡毛就被人笑话。

为什么?

最后一个分句做了回答:

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

“活鸡毛做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

这个句子讲用活鸡毛的好处。

“飘逸”,自然洒脱,与众不同。

“潇洒”,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两个词连在一起,描写踢毽子动作形态上与众不同,神情风貌上很有韵味。

这都是由于使用活鸡毛做毽子的缘故。

“入了冬,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瞄’上谁家的鸡好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公鸡。

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

鸡与其他禽类一样,都有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功能。

鸡在入冬前长得肥壮,羽毛更丰满,以抵御严寒,所以,这时的鸡毛质量更高。

“瞄”,把视力集中在一点。

“瞄上”,就是盯住自己要找的好公鸡这个目标。

农家孩子可爱而顽皮。

做个毽子,用不了多少鸡毛,明着向人家要,大都会给的。

即或偷着摁住公鸡拔两把毛,也不为过。

这一句写出选公鸡毛的时间与办法,勾画出农家孩子的调皮、活泼与纯朴。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全文只有3个自然段,与前面几篇文章相比,结构更整齐清晰。

先写做毽子的过程,再抓住鸡毛的选取详写,最后写做毽子的好处。

全文线索清晰、段与段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次序上不能变换。

比如第2段,第1句写做毽子要用公鸡毛,第2句写要用活公鸡毛,第3~7句对比写活公鸡毛与死公鸡毛的不同特点,承上句点出选用活公鸡毛的理由。

8~11句,按由优至劣的次序写不同公鸡毛的质量,第12句写入冬拔鸡毛最好。

一句比一句具体,在逻辑上采取了由大到小的叙述顺序。

    

2.轻松活泼的风格。

文章本来写如何做毽子,一般地说,要写如何选材,如何制作,很容易写成枯燥的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经作者巧妙构思,使文章格调清新、活泼而欢快。

作者让自己再回到孩提时代,以一个幼童的心去观察、记述,文章如同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