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778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docx

烟叶烘烤技术指引

烟叶烘烤技术指南

烟叶烘烤调制就是要将烟草在全部农艺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优良形状充分显露发挥出来,是生产优质烟叶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也是我国目前生产水平下最薄弱的环节,甚至成了增进烟叶内在和外观品质制约因素。

科学的烘烤调制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烟叶适时成熟采收、准确落实三段式烘烤工艺和烤房标准化建设等诸多方面。

1烟叶的成熟采收技术指南

1.1对烟叶成熟度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象普通农作物和果蔬一样,成熟度是一个质量概念,或者就是质量的代意词。

但是,烟叶成熟度又有田间生长发育成熟度和烘烤成熟度(分级成熟度)两重意义。

烟叶要获得好的质量,既要在田间长熟,还要通过烘烤烤熟,二者缺一不可。

落实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确保烟叶长熟和采收成熟度一致的叶片,是烘烤成功和生产高质量烟叶的基础,长熟的标志是适时表现出特有的农艺特征;烤熟是对烟叶产品的最终质量要求,标志是不但要烤黄,而且要烤香。

成熟度是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中心。

真正实现营养平衡的烟田,烟株个体和群体生长均衡,适时表现应有的熟相特征,烟叶成熟期相对比较集中,耐成熟,每次采收叶片数量要有3~4片,一株烟很可能5次左右采烤完毕,烤后具有成熟烟叶特有的香吃味。

1.2成熟采收原则和一般标准

烟叶采收的原则是:

根据烟叶田间长势长相,下部叶适时早收,掌握成熟标准宜宽;中部叶适熟采收,掌握成熟标准宜严;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顶部4~6片叶宜待成熟后集中一次采收,严禁顶部仅留1~2片叶作最后一次采烤。

成熟的一般标准:

烟叶颜色(主体色)由绿色转为黄绿色;叶脉变白发亮;叶片下垂,自然弯曲呈弓形,叶边下卷,茎叶角度增大;叶面出现成熟斑(中上部叶),茸毛脱落。

实际生产中,判断烟叶成熟最简易和可靠的指标是,容易采摘,采摘声音清脆,断面整齐,不带茎皮。

下部叶以绿色稍有消退为度;中部叶成熟时要明显落黄,青黄各半;上部叶成熟时要以黄为主,田间表现为黄灿灿、亮堂堂。

后发晚熟或贪青晚熟的烟叶,应根据叶龄特征,适时采收。

国际型烟叶要求中部5~6片叶只有转变为柠檬黄色时才示为成熟,上部6~8片叶,以整个叶面呈现黄色只有少部分微泛青为成熟的标志。

下部叶达到成熟的叶龄一般为50~60天,中部叶60~70天,上部叶70~80天。

1.3下部叶适时早收有利于提高自身质量和上部叶的可用性

下部叶颜色淡、身份薄、香气不足,上部叶占全株比例大,而且颜色深、身份厚、杂色多、烟碱含量高、刺激性大,是诸多烟区尤其生产水平高烟田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从烟株和叶片的生理特性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转运意义上讲,下部叶采收过熟,既影响下部叶的品质,又影响到上部烟叶的整体质量和可用性。

原因很容易理解,当下部烟叶达到生理成熟之后再继续发展,一方面它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叶内已积累的干物质开始减少,同时营养物质还将向正处于生长发育活跃的上部烟叶转移运输。

相应地,作为上部烟叶,其内含物质既有自身光合作用的不断积累,也有从地下吸收的营养成分,还有从下部叶片中调运过来的物质。

因此,下部烟叶生理成熟后在烟株上存活时间越长,越趋于过熟,自身的干物质含量越少,质量就注定变得越差,而使上部烟叶干物质积累更充裕,以致于影响到它的可用性。

下部烟叶在生理成熟时进行采收,减少叶内养分向上部叶运输,自身干物质相对充实,但绿色比传统采收过熟烟较重,因此需要延长烘烤变黄时间,真正使下部烟变黄时间达到60~72小时,中部烟变黄时间48~60小时,上部烟变黄时间36~48小时。

2001年在河南许昌、云南昆明、贵州毕节的试验研究已经证明,下部烟叶在打顶后10~5开始采烤,烤后橘黄烟比例增加,单叶重和单位面积叶重增加5~15%,品质明显提高,而且上部烟叶的可用性相应得到改善。

1.4采收时间和方法

打顶前后清除底脚叶;打顶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采收,接着第二次采收;接下来停烤7~10天左右采烤中部叶;中部叶采烤结束后再停烤10~15天采烤上部叶。

按目前采收时间,下部叶提早7天左右,中部和上部叶分别推迟7~10天比较适宜。

每次每株采烤烟叶数量,传统上是2片左右。

掌握适宜的采收成熟度和采收方法,应当建立这样一个观念:

真正营养均衡发育良好的烟田,烟叶成熟比较集中,每次可采收烟叶3片或3片以上,整体上采烤次数要控制在5次左右,传统上采烤8次甚至更多事实上是烟田的营养不均衡,采收次数过多不利于烟叶的整体质量。

增加一次采收烟叶数量,减少采收次数,势必带来新的问题,就是烤房容量不够,因此需要增大烤房容量,满足烤烟要求。

烟叶采收宜在早上和上午进行,有利于识别和把握成熟度。

旱天采露水烟,以利烘烤中保湿变黄。

烟叶成熟后,若遇短时间降雨,可在雨后立即采收,以防返青;若降雨时间较长烟叶出现了返青,应等其重新落黄后再采收。

1.5合理编竿装烟

1.5.1绑竿

编竿之前要按照烟叶的实际成熟度表现、叶片大小等进行鲜烟叶分类,然后分类编竿,确保同竿同质。

按1.5m长标准竿计,每竿编烟50~60撮,即100片左右,每撮烟叶背对背。

大叶片、含水量大的叶片和中下部片,编烟数量要减少;小叶片,含水量小的叶片和上部叶,编烟的密度适当增加。

1.5.2配炕与装炕

为确保同一炕烟叶变黄和干燥一致,同一座烟炕内要装同一品种、同样栽培管理和营养发育水平的烟叶。

装烟密度要上下棚一致,同棚均匀,严禁拥挤,以利于通风。

竿距20~25m为宜,底棚挂置成熟度稍低一点的烟叶。

自然环境湿度较大、水分较高的烟叶以及下部烟叶,装烟密度适当减稀;天气比较干旱,烟叶水分含量较低、或者是上部烟叶,装烟密度可适当加密。

2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的技术关键及操作要点

2.1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的基本要求

2.1.1变黄阶段

变黄阶段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使烟叶实现变黄,二是要使烟叶适量脱水实现变软,这是变黄阶段操作技术的核心。

烟叶变黄阶段通常分两步:

第一步,烟叶装满炕后,要封严天窗地洞,点火后,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将烤房温度升到34~38℃(西南和南方烟区34~35℃,东北烟区35~36℃,黄淮烟区36~38℃),保持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低1~2.5℃,直到底棚烟叶80%以上变到八成黄左右,即除叶基部、烟筋和烟筋两边为青色外,叶片呈黄色,且叶片开始发软。

第二步,将烤房温度升高到40~42℃,保持湿球温度36~37℃。

通常要适量打开天窗地洞进行排湿,使烟叶达到既变黄又变软,即黄片青筋微带青主脉发软。

此阶段要特别重视使烟叶主脉变软,防止出现烟叶只边黄不变软的硬变黄现象发生。

整个变黄阶段要稳烧小火,对于水分大的烟叶要敢于大胆排湿,保持干湿球温度差可以比正常烟叶扩大1~2℃;对于水分小的烟叶,除了严密保湿外,必要时还可以向烤房内加水补湿,并大胆提高烟叶的变黄程度。

湿球温度过低,不利于淀粉、色素、蛋白质的转化,甚至会出现烤青烟。

2.1.2定色阶段

定色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叶片干燥,从而将黄色固定下来,同时要防止出现褐色。

因此要逐渐加大烧火,逐步开大天窗、地洞,不断加大排湿量。

房内温度在以平均2~3小时升温1℃的速度提高54~55℃,湿球温度缓慢升高并保持在37~40℃。

烘烤烟叶水分大时,湿球温度应控制在37~38℃。

在46~48℃左右,烟叶要达到黄片黄筋且勾尖卷边至小卷筒。

在此温度之前,升温速度宜慢(平均3小时左右升温1℃),湿球温度应控制在37~39℃,使烟筋充分变黄;此后升温速度可加快到1~2小时升温1℃,湿球温度保持在37~40℃。

在54~55℃要延长足够的时间,一方面要使烟叶达到大卷筒,也要特别注意使叶背面灰白色变为黄色(主要是较厚的烟叶)。

此阶段湿球温度过高将导致烟叶烤坏,过低既不利于烟叶质量,也会造成燃料浪费。

定色阶段要大排湿时,必须开大天窗、地洞,烧大火;小排湿时,要关小天窗、地洞烧小火;气温高的白天,开大天窗、地洞,火力减小;气温低的晚间(尤其凌晨)进行大排湿时,尽可能加大烧火,维持需要的温度和温度指标;但在火力已加足,仍然不足以使温度上升,且湿球温度也降低时,可以关小地洞,减少通风量。

整个定色过程升温速度快慢,要根据烟叶在变黄阶段的变黄快慢掌握,凡是变黄快的烟叶要快升温,快排湿,快定色;对于变黄慢的烟叶则必须慢升温,慢排湿,慢定色。

烟叶定色过程要避免干球温度猛升猛降。

2.1.3干筋阶段

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使烤房温提高到67~69℃,其间要逐渐关小天窗、地洞(先关小地洞,减小通风量,以利于提高温度和节能),以保持湿球温度41~42℃为准。

湿球温度过低将不利于增进烟叶颜色和色度,也造成燃料浪费;过高又会形成烤红烟。

干筋阶段一定要防止烤房温度降低,以免出现阴筋阴片。

2.2三段式烘烤的几个关键点

实施三段式烘烤技术要把握几个重要温度段烟叶变黄与干燥的协调。

(1)35~38℃左右烟叶大量变黄同时,叶片要失水凋萎,表现为发软(失水量20%左右)。

(2)41~42℃叶片完成变黄,叶片充分发软塌架,主脉发软(失水量30~40%)。

(3)47~48℃烟筋变黄,勾尖卷边,部分烟叶小卷筒(失水量50%左右)。

(4)54~55℃烟叶大卷筒,叶背面灰白色消失变为黄色(失水70%~80%)。

2.3特殊类型烟叶的烘烤

2.3.1旱地烟和旱天烟

采收与装烟:

在成熟采收、正常编竿基础上,应适当稠装烟(可装10~12成炕),以利于保温变黄。

烘烤要点:

低温慢烤是旱天烟的基本策略,在变黄阶段第一应加强保温,保持干球温度35~37℃,干湿球温度差1℃左右,当湿球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及时加水补湿;第二,必要时可将烤房温度提高到39~41℃,当烟叶脱水变软再保持相对低温,大胆提高变黄程度,促进烟叶内含物转化完全。

转火后在烟叶含水多和变黄残留任务大时,要慢升温,也可以在48~49℃延长一段时间。

随烟叶含水量下降和变黄完全,逐渐加快升温,防止回青与挂灰。

定色期间宜控制较高的湿球温度,增进烟叶外观色泽,湿球温度可控制在39~41℃。

在54℃充分延和长时间,直至全炕所有叶片都定色后,再转入干筋期,干筋温度控制在68℃,湿球温度保持在42~43℃。

干球温度不可高,湿度不可低,以防烤红和香气大量逸失,还可节煤。

2.3.2旱黄烟

采收装烟:

旱黄烟是长时间干旱造成的假熟烟。

若解除干旱,烟叶仍会恢复生长,为此,应千方百计灌溉补水,等其真正成熟时再采收;若无灌溉条件,应尽可能推迟采收,等待降雨;若烟叶已出现枯尖焦边,应及时采收,以免发展为旱烘造成更大损失。

旱黄烟含水少,应装满炕(10成炕),以利保温变黄,但也不宜装烟过稠。

烘烤要点:

甚至包括南方烟区常有的高温逼熟烟叶,变黄稳温阶段所需温度宜稍高,一般控制在39~40℃,促使烟叶脱水变软,同时增加炕内湿度。

等叶片发软后,可以适当降低温度(降至37℃)保湿变黄,否则烟叶失水过多,难以变黄。

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要比正常烟叶略低一些,但干燥程度不能低,达到青筋黄片、叶片基部微带青、主脉尖部1/3变软即可。

残留的青色在定色升温段继续变黄。

转火后的升温要慢中求快,确保烟叶含水还较多时慢变黄,缓慢达到干叶,升温快容易出现回青与挂灰。

但升温太慢将导致烟叶内含物过度消耗而变黑。

通常,在46℃以前平均2~3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在46~48℃之后升温速度也不宜快,以免形成杂色。

变黄阶段湿球温度宜稍高,保持干湿差1~2℃,必要时还应及时向炕内加水补湿。

在干球温度50℃之前,湿球温度控制在38℃左右;在干球温度50℃之后,湿球温度控制在39℃左右,以利烟叶排湿定色。

烘烤中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太大的通风与烧火。

但是,若发现烟叶变黄程度过高,超过失水程度,有可能出现变黑时,则应采取大通风、大烧火、大排湿的措施,加速叶片干燥。

2.3.3含水量大的烟

(1)下二棚烟:

采收装烟:

下二棚烟叶采收时,成熟度的判断和掌握应以叶片颜色变化为主要依据。

一般叶面呈现绿中泛黄,采收声音清脆,断面整齐即视为成熟。

特别是在田间郁蔽程度较大时,更应适当早收,并注意不采露水烟。

由于下二棚烟叶往往叶片大而薄,含水量多,定色时排湿较困难,因此编竿和装烟时宜稀不宜稠,确保烟叶能顺利定色。

烘烤要点:

装烟后及时点火升温,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把干球温度升到37~38℃,水分较大的下二棚烟起点温度还应再高一点。

保持干湿球温度差3左右℃,使烟叶失水凋萎。

待底棚烟叶变黄5成左右、主脉1/3以上变软后,仍以每小时1℃的速度把干球温度至42℃,湿球温度仍保持36~37℃,使房内烟叶变黄至黄片青筋微带青,主脉发软,充分塌架,再将干球温度升至45~47℃,保持湿球温度37~38℃,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干燥,达小卷筒。

以后按正常烟叶烘烤方法进行。

下二棚烟叶烘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4天左右烤一炕烟。

(2)返青烟:

采收装烟:

返青烟最好等天晴之后,让烟叶在较好的光照、通风条件下自我调整5~7天,再次表现落黄成熟特征时采收。

若天气连阴、盼睛无望,拖延时间可能使烟叶烘坏时要立即采收。

返青烟耐烤性差,故装烟宜稀不宜稠,通常以装8成炕为宜。

烘烤要点:

烘烤返青烟的基本技术原则是高温变黄、低温定色。

烟叶主要变黄温度应控制在40℃左右,保持干湿球温度差4℃,以加速烟叶失水与变黄的协调。

要防止温度偏低、水分难以汽化脱除,变黄慢且消耗养分较多而出现硬变黄,给定色造成困难。

又要防止点火后升温过高(如超过42℃)造成青烟蒸片。

转火后,46℃前以2~3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在46~47℃充分延长时间,大量排湿,使烟叶干燥程度达到叶片2/3干燥,即小卷筒。

之后,干球温度再超过48℃时转入常规烘烧。

整个定色期间湿球温度宜控制在37℃左右(不超过38℃)。

特别要注意在40左右以前,烟叶的变黄程度不能高、干燥程度不能低,以防烟叶后期脱水定色来不及而烤黑。

(3)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成熟的烟:

采收装烟:

一是要适时早收。

含水多的烟往往内含物欠充实,采收晚势必使内含物质消耗过度而表现为过熟,质量差,难烘烤。

二是要稀编竿、稀装炕,以利于顺利排湿和及时定色。

烘烤要点:

烘烤这类烟叶时,蒸发和排除烟叶过多的水分是烘烤操作的核心和关键。

高温快速排湿、开窗烘烤均有很好效果。

为使温湿度和烟叶变化一致,基本要求:

第一,只要不属特别难烤的烟叶,主要变黄温度应掌握在38~40℃,并逐渐升41~42℃完成变黄,靠降低湿球温度使其逐渐变软。

转火后,在46~48℃延长时间,使主脉充分变软,勾尖卷边至小卷简。

第二,变黄阶段应保持干湿球温度差3℃以上,烟叶含水越多,干湿球温度差越大,促使烟叶逐渐失水变软。

第三,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不宜高,而干燥程度不能低。

烟叶含水越多,变黄程度越低且干燥程度越高,残余的青色到定色升温阶段再完成变黄,一般5~6成黄转入定色。

定色期宜采取边升温、边失水、边变黄的方法,确保烟叶变黄后顺利定色。

2.4烧火技术原则

烧火要能做到小火能保住,中火能稳定,大火能赶上。

应看烟叶的变化,看房内温度、湿度,看天气变化,看煤质特点等,灵活且准确进行。

当烟叶变化快时,烧火宜大,快升温;烟叶变化慢时,烧火宜缓,慢升温。

当房内温度低时,提火升温;偏高时,压火控温。

天气阴晴风雨,昼夜冷热变化,对房温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相应调节火力大小,才能维持房内温度适宜。

睛天,日出后气温逐渐回升,尤其是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左右,升温更为明显,此时火力不变,温度也随之升高;日落后,室外温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凌晨,降温更明显,此时火力不变,温度也可能随之下降。

所以,晴天日出后开始适度控火,至日落后则应适当加火;烤房升温灵敏时,应注意火力勿过早;烤房升温困难时,应注意加火勿过迟,火力勿过小。

根据烤房湿球温度的变化进行火力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当湿球温度提偏高,需要加大天窗、地洞排湿时,在排湿操作前要先加火,以防排湿时房温下降。

还要注意,煤质不同,烧火方法各异;对粘性强、易结碴的煤,宜烧“散火”,加煤时撒开、撒匀,以防结碴;对粘结性弱、易流炉的煤,宜烧“堆火”;对细粉状面煤,需拌湿烧用,以防止灰损失;烧无烟煤时,宜兑适量黄土,最好制成饼烧用。

蜂窝煤炉烤房主要依靠对助燃孔开启大小的调控,控制火力大小。

需要特别指出,火炉的燃烧强度往往滞后于对助燃孔的调控,所以,调控助燃孔必须先于对温度的要求。

即温度要升高或者要降低必须提前30分钟左右开大或缩小助燃孔。

2.5排湿操作的原则

(1)以干湿球温度差和湿球温度高低为标准进行排湿:

变黄阶段主要看干湿球温度差决定是否排湿和排湿量大小;定色和干筋阶段主要看湿球温度高低进行排湿。

(2)先天天窗,后开地洞:

烘烤初期要关严地洞,必要时仅以天窗的开闭控制湿球温度,直至天窗完全打开。

天窗未完全打开之前,一般不开地洞。

烟叶水分较大时,当底棚烟叶大量变黄后,可开始开启地洞。

天窗已开完,湿球仍偏高时,必须打开地洞,用天窗地洞配合,使热空气上升,缩小上下层温差,把湿球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3)地洞开完,控温排湿:

如果地洞已开完,湿球温度若仍偏高,应控制烧火,保持干球温度不再上升,主要靠延长时间来降低房内湿度,直至湿球温度下降后,再根据烟叶变化,提火升温。

这种排湿方法称为控温排湿。

控温排湿的排湿能力是最大的,烘烤水分大的烟叶时在定色阶段为常用方法。

但是如果地洞不开完就已稳定了湿球温度,则不应盲目开天地洞,也无需控温排湿。

(4)先关地洞,后关天窗:

烘烤后期,湿球温度偏低时,要先关地洞控制湿球温度,而不动天窗。

直到地洞关严后,湿球仍偏低时,再关天窗,以天窗控制湿球,直到烘烤结束。

3主要烤坏烟的现象原因

3.1挂灰

烤后烟叶叶面有点状或块状模糊不清的灰色,称为挂灰。

如果全叶呈现严重灰褐色,就称为灰脸。

烟叶形成挂灰的原因有:

(1)采收烟叶成熟度过高或者烘烤变黄过度,叶内营养不协调。

顶叶1~2片(而不是4~6片)一次采收烘烤,往往形成挂灰,就在于叶内营养不协调。

(2)烟叶变黄期烤房内温度忽低,上下波动严重,叶尖容易挂灰。

(3)变黄阶段低温时间过长,尤其烟叶变黄而末出汗,到定色阶段水分在高温下强行排出,特别容易引起挂灰。

(4)定色阶段尤其是48℃以后烟叶尚有较多水分的情况下,升温过快,或者大幅度、长时间降温,分别形成热挂灰、冷挂灰。

(5)定色阶段冷空气窜入烤房,部他受侵袭烟叶也会形成挂灰。

3.2烤青烟

烤青烟有死青烟和活烟两面种。

死青烟是叶片完全呈青色,光泽很暗;活青烟是叶面黄多青少或青多黄少,通常光泽鲜明。

形成青烟原因有:

(1)采收烟叶不成熟(采生),或采收烟叶成熟整齐度差,不同成熟度烟叶同竿烘烤。

(2)烤房底棚过低,或者起点温度过高,或者烟叶变黄期间地洞封闭不严,容易造成底棚烟叶青尖甚至严重烤青。

(3)变黄街道阶段烟叶变黄程度不够,过早转入定色,且升温快,形成叶基部含青或叶背含青。

(4)定色阶段升温速度过快尤其在45~50℃期间升温快,易形成浮青、回青或叶背含青。

(5)烟筋变黄的温度通常都在45~49℃,所以烟叶在没有达到黄片黄筋情况下,烤房内温度就超过50℃,烤后烟叶就是青筋。

3.3蒸片(花片)

烤后烟叶局部或整叶呈褐色,但尚有一定弹性,也不太容易破碎,称为蒸片或烫片。

形成的基本原因就是高温高湿,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烟叶编烟过密,互相挤压,烟竿内局部高温高湿,形成蒸片。

(2)进入定色阶段后,烟叶水分含量过高,排湿不良,升温过猛,烟叶水分大量排出,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一起上升,湿球温度达到41℃以上,使烟叶蒸坏、烫伤。

(3)水分大的下部烟叶由基部开始变黄,当烟叶变黄程度过高时,定色阶段叶基部转变成褐色。

(4)烤房本身天窗、地洞面积小,或顶棚距房顶过近,定色阶段大排湿时烤房中上棚次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局部高温高湿。

(5)天窗材料不适宜,如以塑料薄膜、油毡作为天窗的围护结构或天窗门时,大量排湿时水蒸气在天窗凝结成水珠,落到已经干燥或正在干燥的叶片上,也会形成局间烫片。

3.4糟片

烤后的叶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叶片轻飘、无光泽、无弹性,极易破碎,称为糟片(黑糟烟)。

形成糟片的基本原因是叶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度。

水分含量高、干物质少、营养差的烟叶,如嫩黄烟、多雨条件下的烟、下部叶和各种情况下形成的假熟叶、过熟叶等,在变黄阶段变黄程度过高,失水量过少,形成了硬变黄,定色阶段不能及时排除水分,就很容易出现黑烟。

所以,编竿过密、装烟过稠、天窗地洞设置不合理、面积过小,或转火不足等,都使烤房排湿不利,甚至形成闷炕,都会烤黑烟叶。

此外,田间的底烘烟,以及采后烟叶堆放烟堆过大,存放时间过长,堆内高温已经使鲜烟蒸坏,烤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糟片。

3.5烟叶颜色不鲜亮

造成烤后烟叶颜色不鲜亮,除了烟叶自身的营养状况外,烘烤方面主要是由于定色阶段(主要是45~52℃期间)湿球温度的掌握和排湿速度的控制不协调。

一般规律是:

湿球温度高时颜色加深,湿度低时颜色要浅一些。

保持湿球温度在38~40℃,烟叶水分汽化与排除处于动态平衡,主动排湿,颜色就鲜亮;水汽在已经或正在干燥的环境滞留的时间越长,就容易造成颜色不鲜亮。

所以,定色阶段的大排湿时,要加大烧火,开大天窗地洞,及时将烟叶汽化的水分排出。

4烤房的标准化改建及新型节能烤房的建造与应用要点

几年来,各主产烟区热风循环烤房和各种形式的蜂窝煤炉烤房有快速发展,而且随着种烟农户的相对集中和面积增大,中型烤房数量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

4.1烤房的标准化改建

所谓标准化烤房,必须首先要满足烘烤工艺技术的要求。

即烤房容量适宜,设备齐全,升温灵敏,保温保湿,排湿顺畅,平面温差和垂直温差较小,烧火、通风排湿操作及观察温度和烟叶变化方便。

而且烤烟耗煤量低。

烤房容量(装烟量)小几乎是目前烤烟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新形势下提高烟叶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障碍,而且带有普遍性。

4.1.1烤房容量应当按下面方法进行设计计算

1亩烟田每次采收叶片数量:

1200株/亩×3~4片/次=3600~4800片

1亩烟田每次采收竿数:

3600~4800片/100片/竿=36~48竿

面积270~280×270~280cm的烤房装烟数量:

4棚:

100~125竿,适于种烟2.5~3亩

5棚:

125~150竿,适于种烟3~3.5亩

面积270~280×3300~3500cm的烤房装烟数量:

4棚:

125~140竿,适于种烟3~3.5亩

5棚:

140~160竿,适于种烟3.5~4亩

面积400×400cm的烤房,设两路烟梁,装3路烟,5大棚1小棚或6大棚1小棚,装烟数量为280~330竿,适用于种烟8亩左右。

4.1.2主要技术参数

底棚高度:

180~200cm。

棚间距:

70~80cm,比常年烟叶长度增加5~10cm。

顶棚距房内侧高度:

脊顶式≥50cm;平顶或有保温层时≥40cm。

天窗面积:

小型烤房为0.27m2,中型烤房为0.72m2。

天窗形式:

双脊檀通脊长天窗(宽20cm,长与屋脊相等,设3~4个盖门,每个盖门长80~100cm)或高天窗;天窗口比房脊高50cm以上。

地洞面积:

小型烤房不得少于0.18m2,中型烤房不得少于0.48m2。

地洞形式:

采用各种形式的热风洞,并配合冷风洞,每种形式地洞面积均不应小于理论值。

冷风洞要多而小,可设14~16个。

小型烤房每个冷风洞面积12×12cm,中型烤房每个冷风洞面积18×18cm。

供热设备:

立式火炉或蜂窝煤火炉。

以传热性能好的砖瓦管、土瓦管、陶瓦管、水泥预制管等砌筑火管,房内要排列分布均匀。

烟囱要高出房顶50cm以上,烟囱中下部要在操作方便的位置设置烟气调节板(火闸)。

温度计吊挂位置在烤房底棚。

若温度计是挂在二棚,烘烤中温度指标掌握应适当调整(底棚比二棚温度高2℃左右)。

4.2新型节能烤房

4.2.1立式火炉烤房

立式火炉具有火力集中、燃料燃烧充分、火力调控简便、节煤等优点,在普通卧式火炉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即可。

立式火炉的炉膛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纵截面下半部为柱形,上半部为锥形(即炉膛大,火口小)。

云南、河南、贵州、广东、四川、辽宁、黑龙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