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293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docx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届高三考历史

高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A.齐侯自称为齐威王B.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君权至上的后果

C.君主权利受到制约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3.关于明朝内阁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以及流传的故事

B.战国遗迹出土的农具中铁质远多于其他材质

C.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D.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5.《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生产能力C.社会制度D.劳动力短缺

6.陶渊明《桃花源诗》中写道“春蚕收长丝,秋熟靡(没有)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材料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7.清朝康熙年问,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8.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工艺水平高,难教难学

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9.一位美国宪政学家曾写道:

“拿持久性,缺乏剧烈骚动,法律和秩序的维持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程度来说,口口口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

”口口口处可能是

A.17、18世纪的英国B.17、18世纪的美国

C.18、19世纪的德国D.18、19世纪的法国

10.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11.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可以了解到

A.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B.普法战争推动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C.无产阶级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D.资本家从工人那里无偿取得的利润被称为剩余价值

12.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

请看看巴黎公社吧。

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恩格斯的判断是基于巴黎公社

A.发生的时间B.参加的阶级C.采取的措施D.发生的国家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14.《20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这种做法

A.政体频繁变更引发社会动荡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D.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16.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C.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精神

17.“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8.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A.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C.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D.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

20.右图是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此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21.《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

由此可看出

A.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拥护

B.中共与各党派真诚合作,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政治协商、多党合作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得到很好贯彻

D.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2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24.“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在事实上制止了暴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25.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

“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笫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性。

(4分)

 

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如何“稍变其试士之法”,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5分)

 

材料三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制的观点,分析梁启超发表此议论的目的。

(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1)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的国家管理机构及其产生方式,以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国家机构是如何体现“巴黎公社式”特点的。

(5分)

 

材料二下表是1919年中国某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部分言论

(2)据材料二,概括该学者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三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

居然过了两年。

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他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

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

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3)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

(3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且必须保护农工大众以及一切被雇佣者的利益。

简单说,中间派在政治上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或阶级独裁,也不赞成在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来实行社会主义。

……中间派的对外政策,……对美苏二国采取同等亲善政策,既不助美反苏,亦不助苏反美,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精神,充作美苏合作的桥梁,决不作美苏冲突的牺牲品。

——施复亮《何谓中间派》

(1)据材料一概括中间派(民主党派)的主要主张。

(3分)

 

材料二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

“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

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

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2)据材料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5分)

 

材料三1956年后,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

“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

(3)结合史实说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并指出这一政策的目的。

(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美国人认为……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概括并评价材料一观点。

(4分)

 

材料二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

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结合史实,分别指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

(5分)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原因有二:

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

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