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428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docx

苏国标小学第八册第一二三四六七九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乘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

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

板书:

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

144×15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交流:

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题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交流:

(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

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

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

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3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总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第2-3页想想做做5-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第3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总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第4-5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 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

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

这两种方法都对吗?

那么哪一种简便?

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

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

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总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第5-6页想想做做5-10题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 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

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

提问:

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

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提问: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

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

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第5课时练习一

(1)(总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第7页练习一1-5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

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

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第6课时练习一

(2)(总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第8-9页练习一6-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提问: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

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

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

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如:

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

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250×1648×125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总第7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0-11页的例题及12页的想想做做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量杯,冷水壶,茶杯,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

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

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

(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

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

(板书:

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

(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

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

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

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指名读题。

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说说你的理由。

第2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总第8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3页的例题及14页的想想做做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出示课题:

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

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

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

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

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3升,5升,6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小组活动)(1/21/43/4)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

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

(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2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3(课前布置完成)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认识毫升(总第9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5-16页的例题及16-17页的想想做做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其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

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

(板书:

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

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

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

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

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

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二(总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1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

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2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练习二、3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练习二、4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

(指名口答)

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练习二、5出示第五题图

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

说说你的理由。

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练习二、6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计量液体的器具。

(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小组汇报。

四、课后作:

业练习二、7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1课时三角形的认识(总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

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

(指名学生说)

提问:

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

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

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

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

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

10、5、6行

6、5、4行

10、6、4不行

10、5、4不行

提问:

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

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课时三角形的底和高(总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的例题、试一试及25页的想想做做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

小三角形、小棒、图片、吸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个三角形,指明说出它的边、角和顶点。

口答:

下面两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为什么?

3厘米3厘米7厘米

4厘米3厘米6厘米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要求: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学生测量后,指明说说测量高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

2.学生取出一张三角形图片按要求由指定顶点向对边练习画高。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

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经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思考:

还能画出其他边上的高吗?

怎样画?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画好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组与组之间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四、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3课时三角形的分类(总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26页的例题及26-27页的想想做做1-7题。

教学要求:

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

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

(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提问:

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

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集合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