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45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

文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名词术语】

1.文艺学:

有两个含义。

广义的文艺学,也叫艺术学,是指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

狭义的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是指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理论:

是指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的人文科学。

【简答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一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一是文学生产—文学产品—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名词术语】

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交往行为理论,由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3.人本主义文论,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4.科学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思考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麽?

试作简要的说明。

答:

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他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的鲜明的表述。

(3)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他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含义,第一,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第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当然,他们并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

毫无疑问,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应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主要包括:

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应具有当代性。

要具有当代性就应:

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要大胆采用新的方法。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名词术语】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活动系统的总称。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见第二章)

3.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色姆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4.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第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第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第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按照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关于世界的理论视角,在西方古代,古希腊传统强调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这就成为古希腊的模仿论的立论依据。

这种理论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是对的,但把作者看成仅仅是一个模仿者,忽视了其能动性。

关于作者,主要是由于西方浪漫主义主义的兴起,产生了强凋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世界的作用有所忽视。

关于作品,一直受到文论家的重视。

20世纪以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文论,都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上面,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但却无视世界和作者的重要作用。

关于读者,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它们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焦点,并对接受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但他们的论述有些过分强调了读者的作用。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劳动中生成的。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

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最终的制衡力量,但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除经济基础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但在直接的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名词术语】

1.话语: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构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2.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

3.审美意识形态: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4.文学:

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文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二)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3.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问的回答可参考教材第73至75页的几个例子,具体回答时只需对一个作品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名词术语】

1、主导性与多样性: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决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著名的文艺创作的双百方针。

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

1951年,针对民族戏曲改革发展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

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和情节。

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详细答案参见内容提要)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

所以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对目前文艺领域出现的雅与俗的问题,要正确地对待,积极地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上。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总结,我们在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

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

民族文学又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

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

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

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

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名词术语】

1、精神生产:

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如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等活动。

2、艺术生产:

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产生了最大影响的是“文学客体即情感”说。

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而圆满的回答是: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即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4、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没有这个主体,同样没有文学创造。

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解释。

一是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二是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全面的理解是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即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创见,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二者之间的关系: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1)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

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物质生产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2)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的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参见内容提要)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

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

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

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

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

文学言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

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

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由于文学言语追求创新,它有时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文学创造客体的特点: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生活;

(2)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3)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已转化为作家内在的心理现实。

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的原因: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

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我们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指的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是艺术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作品。

没有文学创造也就没有文学创造的主体。

然而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

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

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

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

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总之,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

换言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被动的地位。

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