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4992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非选择题突破集训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真题回顾】

(2019·江苏卷)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018·全国I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北京卷)3.“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

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

英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

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

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

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

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

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

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

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

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

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

【提升训练】

4.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换快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范围内物种和商品的交换”的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

1825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现。

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1848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5000英里。

1842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

19世纪50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

在19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

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从世界经济地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增加了4倍多。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材料一中的“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什么关系?

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随即开始了一场生物大交换,马和牛被带到了新大陆。

1510年,西班牙开始从非洲劫掠黑奴,贩卖到美洲。

美洲的土豆和烟草也被带到欧洲。

上帝散掷的两块大陆,于焉重逢,而两处原本大异其趣的世界,也在那一天开始变得类似。

欧洲人身上所携带的病菌也一同移居,可怜的印第安人忍受了数百年的症疾和瘟疫。

与此同时,欧洲人也在承受着梅毒的考验。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试着给“哥伦布大交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大交换”。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所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蒸汽时代

39.5

16.8

9.2

24.3

10.3

电气时代

15.8

9.1

17.7

40.4

17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12.7

信息时代

4.3

4

10

64.3

17.4

——据梁立明、陈立新《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

如表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信息,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9.(节选)工业化是近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持续不断。

材料一2003年英国历史教科书《工业、改革和帝国:

1750--1900》有六章内容直接涉及工业革命,其中第三章“从农场到工厂”划分的小节主要包括:

“不再在家工作!

”“工厂是怎样创造城镇的”“什么是‘黑金,’”“一个‘血汗工厂’的终结”等。

2014年美国部分高中所用教科书《西方社会的历史》第二十章“能源与工业中的革命(1780—1850)”,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经济增长具有持续性的时代”。

材料二1854年,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道:

“请先看看故事的发生地:

库克镇。

镇上满是机器和高大的烟囱,烟囱没完没了地冒着黑烟。

这里有脏兮兮和散着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适,与这里无缘。

”1814年瑞典企业家埃舍尔在日记中写道:

“我在利物浦参观了很多造船缆绳工厂,车间里的机器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

操作机器只需很少的工人。

要达到这样的效率水准,我们瑞士的工厂必须换掉所有的员工并训练新一代的学徒。

材料三印度国民大会党温和派领袖巴纳古(1848—1925)赞美“英国对印度造福无穷,给了我们秩序、铁路和欧洲教育,全国为此对英国表示感激”。

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达达拜·挪罗齐(1825—1917)在《印度的贫困和非英国式的统治》里论述:

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国,1867年约为800万英镑、1870年为1200万英镑。

英国在印度长时期掠夺的财富主要在英国消费,造成印度财富的单纯外流,这是印度贫困的根源。

一百多年来,围绕工业革命的争议一直未平息。

在探索“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上面这些材料?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比如说非洲的矿山、上海的洋行等,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畅通无阻……

——《世界史》教材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描述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1)后果: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1)后果:

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

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答案:

示例: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的历史现象,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

本题的答案具有多样性,考生可以从冒险航海、建立领地、贩卖黑奴等情节指出任意一个历史现象,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此现象的形成,如“冒险航海”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冒险家把航海贸易看作发财致富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当时欧洲的“航海热”,之后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评论,此“航海热”虽然促进了商业革命的发生和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但同时也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评论时,一定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答案:

(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因为出身贫寒,阿克莱特对于商业机会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头脑。

1764年-1767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纺纱和织布效率的不同步问题。

阿克莱特对赚钱机器——纺纱机兴趣浓厚,他和钟表匠约翰·凯一起在普勒斯顿租了房子。

1768年,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还在次年获得了为期14年的专利,这种纺织机械就是有名的“水力纺织机械”。

他因此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由此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为阿克莱特的成功创设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及阿克莱特。

(1)由材料“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国议会在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可直接归纳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阿克莱特是近代工厂之父,他的成功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考生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对阿克莱特事业起步的影响,由此深入到“时代与个人”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

(1)特点: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2)因素:

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3)积极影响: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5.答案:

(1)观点: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

评析:

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由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原因:

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

(2)原因: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

影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6.答案:

(1)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关系: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加紧对外扩张。

影响:

政治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7.答案:

定义:

历史上的哥伦布大交换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美洲大陆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相互传播和交流。

评价:

哥伦布大交换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客观影响,它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了世界的生态面貌,同时也给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同时也改变了美洲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了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首先依据材料,结合哥伦布发展美洲的影响下定义,然后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加以评价即可。

如新航路开辟时期,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促进了美洲与欧洲等地之间的动植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和人口的相互传播和交流,打破了美洲孤立隔绝的状态,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8.答案:

示例一:

论题:

19世纪末,美、德成为世界技术进步的中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逐渐丧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技术进步的领先地位,而美国、德国后来居上;主要的技术发明成果集中在美、德两国,两国新技术成果在世界技术成果中占比达58%,远超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技术成果中约25%的占比,成为19世纪末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

以上史实和相关数据充分说明,19世纪末期,美、德两国成为世界科技进步的中心。

示例二

论题:

科学技术是决定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

18世纪中后期,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了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蒸汽机的改良,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诞生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的生产能力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19世纪中后期,美、德凭借科学的研究和创新,并与生产紧密结合,在电力、石油、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新兴产业及钢铁、农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二战后至今,美国继续保持科技的领先优势,尤其是90年代,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可见,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增强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

论题:

时代、国家、科技:

历史时空的一次透视。

人类的历史始终发展在由特定时间、特定地域和特定社会维度构成的时空关系中。

历史解释也正是借助了这样的“多棱镜”,才能更加客观和准确。

本题的材料恰恰展示了特定时代、特定国家和社会维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蒸汽时代,是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更是人(思想解放、创新精神)与物(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基础)共同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

英国早在17世纪后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影响并带动了整个社会。

加上英国的自然资源优越,经济发达,通过殖民活动获得的资金充裕,都为它成为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和佼佼者莫定了基础。

从“珍妮纺纱机”、焦煤炼铁法,到瓦特的“万能蒸汽机”,英国工匠们以他们的革新与创造精神回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因此,引领时代发展的英国,在蒸汽时代科技成果上的出类拔萃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理,在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也都有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特色,而特定的国情——移民国家的开拓精神,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远离世界大战的战火中心,鼓励个人奋斗和对创新的法律保护等,使美国在一百多年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

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可见,材料中表现出来的英国和美国在时代国家科技成果上的统一,有助于去“透视”历史时空,领悟其中历史的合理性与规律性。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内容引用相关史实对该论点展开论述。

如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电气时代”到来后,美国和德国所占技术成果比例最高,说明美、德成为世界技术进步的中心。

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的相关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过程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9.答案:

①材料形成的背景不同:

材料一反映了当代西方人对工业革命的记载和反思;材料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产物;材料三是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活动对殖民地的影响。

②材料视角立场不同:

材料一是英美国家教材,着力塑造国民记忆,高度赞美工业革命;材料二中的西欧企业家站在经济发展立场倾向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小说家悲悯底层民众,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材料三中的印度代表站在民族立场上侧重批判工业革命带来的破坏。

③材料记载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材料一、二以描述历史现象为主,如工业革命中的城市化、大机器生产、环境污染等;材料三侧重体现了对工业革命的不同感受,批判了英国殖民活动。

④材料类型与价值不同:

材料一是西方教材,体现了西方人的历史认识;材料二是当时欧洲人的描述,具有时代特色;材料三是英国殖民地印度人的评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工业革命。

由于史料作者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不同,各种史料对同一史实的记载常常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应当尽量收集各类史料并进行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史实的结论。

解析:

探索“工业革命”这一主题,对材料的辨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是材料的背景;二是材料的出发点和站在什么立场;三是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四是材料本身的价值取向。

10.答案:

示例一:

情节:

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东西运到自家门口。

现象: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商品输出。

概述: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使更多地区沦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评价:

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更为拓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冲击了原有的文化观念,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共4点)

示例二:

情节:

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比如说非洲的矿山、上海的洋行等,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也货币而畅通无阻。

现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对外殖民,资本输出。

概述: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输出,使更多地区沦为殖民地。

评价:

殖民扩张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