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zi.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010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经济地理学z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zi.docx

《经济地理学z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zi.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zi.docx

经济地理学zi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1、经济地理学名称的由来;

①.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②.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⑴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

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

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3、产业划分、产业类型

(一)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其他产业分类:

①按技术先进性产业分类:

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按发展前景产业分类:

分为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

类型:

前向联系产业:

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4、工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因子

⑴、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区位条件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类型: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

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

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①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②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③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④物品的运费。

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

①布局场所的土地费;②固定资产费;③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④劳动成本;

⑤物品的运费;⑥资本的利率;⑦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

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

 ①原料、燃料费;②劳动成本;③运费。

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

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

偏移。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

次偏移。

(二)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

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原料指数:

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三)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

劳动能力的差距。

 

(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

本降低。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

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理论与现实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

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

现实有效性

⑵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

1.基本问题

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

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

2.区位对市场地域大小的影响

(二)运费与区位理论

1.基本问题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

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

(1)当运费率为均等运费率时,总运费在原料地和消费地的连线上到处都相同;

(2)当运费率为可变运费率时,总运费在原料供应地和市场双方比其两地点中间的任意区位都低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一)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

(1)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两部分构成

(2)一般线路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成比例,但场站作业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1)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

(2)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进行长途运输.

3.胡佛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

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随距离的变化呈递减趋势的途中运输费用和与距离变化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区位布局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等等。

(二)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

◆问题:

在资源分布地已知的条件下,如何决定采掘工业的生产地供给市场地域。

◆分析工具:

送达价格——是采掘费和运费的和。

该值可由从生产地向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分析思路:

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商品。

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制造业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如果生产费减少,那么,即使消费地不断地远离生产地,边界线也会呈下降的趋势。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带来了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在扩大。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一)基本思想

(二)研究问题

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

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

(三)霍特林模式

◆问题:

假定相互竞争的两个冰淇淋销售者向沿海岸均等分布的顾客供给相同的产品,各顾客每单位时间内购买一个冰淇淋。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销售者从占有市场的角度,如何在海岸布局。

◆假定前提

消费者在空间上均等地分布;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是非弹性的;生产费在所有的区位都均等;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生产者按照工厂生产价格销售,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分析与结论

两个销售者将在海岸的中央部位相对布局,分别占有市场的一半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基本观点

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取最大利润地点。

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点,即利润最大点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5、交通连接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表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比较,即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E/V

计算公式中:

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6、交通运价类型:

7、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8、区域空间结构

①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②重要性——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

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

素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但是它们的区位指向

又不尽相同,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的约束而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

个大的经济系统。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都要考虑如何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从而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④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⑤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10、劳动分工的主要类型

劳动分工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11、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12、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模式:

主导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配套、基础性产业配套、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14、产业集群书219

15、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二)成本学说

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三)要素禀赋学说

⑵.区域合作的意义

1.区域合作产生的原因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产生的。

因为,在区域分工的深化过程中,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伴随着区域之间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区域之间在分工的基础上就必然要开始寻求合作。

2.区域合作的形式

区域之间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关联而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因而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各自的多方面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一定的稳定性。

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形成竞争力的合力,追求各自经济发展的更稳定、规模更大。

3.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

①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

②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

③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三)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2.区域全面合作

16、跨国公司区位选择要求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一)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新产品阶段:

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二)折衷理论

1.跨国投资的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一)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二)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取向

1.成本与利润取向2.市场取向3.要素取向4.公司战略取向

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1.区位

◆经济中心区

2.区位选择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3.区位转移

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

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

(二)集中于边界地区

1.区位:

边界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

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1.区位:

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

17、跨国空间组织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18、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一)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式

(二)特点:

一般意义上来说:

概括性,综合性,可行性和形象性

区域意义上来说:

依附性,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类型:

19、经济增长极:

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①增长极概念: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②理论内涵:

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

①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

②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③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④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

⑤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①支配效应;②乘数效应;③极化与扩散效应

总结1:

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总结2:

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

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总结3: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20、经济区

(一) 经济区的概念: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

(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

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合上的层次性

(三)经济区的类型

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 3.综合经济区

21、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中心-外围理论。

◆发展渊源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断地发生。

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

在中心,存在着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

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

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

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

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

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

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

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

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

2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

题型:

填空、选择、名称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3个):

1.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2.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空间临近效应:

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4.交通连结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β=E/V。

(β为交通网的连结度,E为边的数量,V为顶点的数量)

5.经济一体化:

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制度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题:

4道(论述或简答)

1.公司总部区位选择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2.公司研发设计区位选择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3.核心边缘理论(简答)(PPT第9章P8或书本P237)

基本观点:

(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条件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

5.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参照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