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5424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

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

这一做法

A.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B.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

C.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2.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

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

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

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B.周公形象的变化承载了后人的想法

C.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

3.清代学者袁枚记载,“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溺器、便壶)、捧唾壶等事。

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

这说明

A.秦汉时期侍中未参与决策B.西晋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

C.汉代中朝官员地位较低D.侍中的职权一直在扩大

4.董仲舒建构灾异谴告说的目的,是想充分引起人君的内心反省,“内视反听”,从而求得天意,实现“察身以知天”,“以身度天”;通过“察物之异,以求天意”。

这说明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说

A.完成了对儒学的改造B.融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C.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D.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5.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

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C.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6.北宋前期用“中书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

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据此可知

A.北宋克服了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B.君主专制导致三省体制时存时亡

C.三省六部制对中央官制影响较大D.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

7.孟子曾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但到了宋代,出现了明显的反对的声音,李觐明确指出:

“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批评孟子的言论有失偏颇,王安石也明确反对传统儒家“耻言理财”的主张,他们皆认为利欲“可言”。

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价值观念

C.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遭到排斥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并发展壮大

8.清朝康熙帝开始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大臣顺带着要给皇帝请一下安,因此形成了“凡上奏折一厘,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的现象。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奏折制度的完善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满汉礼仪的融合

9.清朝思想家戴震说:

“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

”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B.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

C.否定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10.下表是有关茶道的诠释,这反映了当时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11.近代某纲领规定: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下列说法符合该纲领是

A.试图彻底变革农村生产关系B.终极目标是解放劳工

C.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D.蕴含“公为天下”的理念

12.“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这种革命,在其进行中,因为敌情和同盟军的变化,又分为若干的阶段,然而其基本性质是没有变化的。

”该论断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

13.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短时间内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化B.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解决

C.我国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D.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1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香港电影性价比更高D.人民群众公开抵制“大跃进”运动

15.1977年4月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时就谈到实事求是的问题:

“我放了一炮,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后来又加了一句毛泽东思想的体系。

”邓小平的这一炮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有利于打破右倾思想的禁锢

D.为拨乱反正定了主基调

16.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说:

“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

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

”屠呦呦用自己发明的“中国神药”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

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屠呦呦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客观原因是

A.中国青蒿分布广泛B.传统中医的助力

C.屠呦呦的不懈追求D.非洲人民的信任

17.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

其强调了

A.人文主义精神缺失B.古希腊人否定神的存在

C.对人类自身的关注D.世俗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8.公元前5世纪,面对波斯大军入侵,整个希腊民族处于亡族灭种的严重危机之中。

但即便如此,希腊人也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

之后,又先后被马其顿、罗马所征服。

据此可知

A.地理因素影响希腊统一B.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C.希腊地区缺乏文化交流D.城邦制度妨碍各邦联合

19.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500人陪审团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认定苏格拉底有罪;但在第二轮有关量刑的投票中,由于苏格拉底拒不认罪的挑衅态度,陪审团居然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意味着有80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陪审员转而判他死刑。

这反映了

A.苏格拉底坚持言论自由B.直接民主存在先天缺陷

C.陪审制度易致权力滥用D.抽签选举难保司法公正

20.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

这说明罗马法强调

A.契约精神B.保护私有财产

C.人人平等D.注重形式

21.共和国时期,罗马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较少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帝国时期则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与外邦自由民,且注重调节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这说明罗马法

A.法律判例受到重视B.立法方式发生变化

C.内容体系更加完备D.海外影响不断扩大

22.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

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

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

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B.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C.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D.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23.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

项目

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

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

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启蒙运动得益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24.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

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25.17世纪以后,英国的“中等阶级”由于社会流动相对容易而不断得到充实壮大,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都有向中间阶层聚集,而商业精神的弘扬又让他们逐渐主宰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这有利于英国

A.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体制B.扩大议会上院权力

C.行政实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D.完善君主立宪政治

26.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的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

下列作品符合这种主张的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7.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彭尔顿法》,规定文官终身任职,不与执政党共进退,非犯大错不能解雇,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

这一做法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利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弱化了文官的党派化D.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

2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不仅终结了君主制形式的政体,而且结束了政治斗争采用革命和政变形式解决的历史,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

之后,以“一票共和”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这说明

A.建立民主制度的道路曲折漫长B.工业革命的开展壮大了民主力量

C.历史发展耗尽了大革命的成果D.民主和法治成为社会的稳定机制

2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这一条例主要反映出统一后的德意志

A.仍然实行君主专制B.封建残余色彩浓厚

C.普鲁士在外交方面居主导地位D.宪法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

30.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这主要反映了美国当时

A.个人自由的畸形发展B.青年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牌

C.经济增长失去了动力D.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弊病

31.牛顿创立了所有物体运动的基本法则,用大量数据揭示出整个宇宙都受到引力的作用,还与其他人合作对开普勒描述的行星运动轨迹做出了解释,阐述了把理性假设同仔细的观察实验相结合的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说明牛顿的科学成就

A.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B.提升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C.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D.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重要意义

32.传统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对大垄断资产阶级有所抑制,对劳动人民有所让步,使法西斯主义在美国不易得逞;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彻头彻尾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法西斯性质”;又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反动,起着阻碍历史前进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据此可知,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A.只有一种观点与史实相符且正确B.都缺少充分的史实导致结论欠佳

C.研究角度不同导致结论相异D.传统观点源于一手资料更为可信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575年,西班牙人在福建首次接触中医和草药。

由此,中国本草学成就通过传教士、医生、药剂师和外交官的书信、日记和游记以及邮包中捎带上的种子传向西方世界。

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和医生则更多关注中医脉诊医术、“气血循环”理论和“脏腑”学说,并对中医文献选择性地介绍和翻译术语。

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欧洲医学界试图以近现代医学概念解读中医传统思维,无法接触、不可进入实验室体系的模糊知识使得“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渐成主流。

20世纪后,欧洲中医研究回归典籍的翻译,希望给予有志于应用中国医学于临床实验的人士各种材料,使他们公平地比较东亚与西方医学传统。

——摘编自高晞《十五世纪以来中医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材料二中国人最初对西医存有相当的疑虑和抗拒心态,认为洋人有“三怪”,出现了“挖眼、剖心”等谣传,西医被蒙上了神秘、恐怖的色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医的优势已被许多人认可,相信西医并求诊的人日趋增多。

在传教士医生的宣传和引导下,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19世纪90年代,西医在某些地方仍然遭到抵制,但总体上已在中国确立了稳固地位。

20世纪初,随着教会医院和西医队伍的递增,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的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这时,有人开始倡导“改良中医学”。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国粹保存思潮和会通思潮的兴起,西医中出现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止中医”之论。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和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西传”的内容和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人对于西医认识的变化,并说明“西医东渐”的积极作用。

(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仁君,以救民于水火。

而这种呼唤的表征便是“尊刘抑曹”。

在仁政、民本思想的发展链条中,《三国演义》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即上承先秦以来的行仁政,恤士民,民惟邦本,反对残民暴政思想,下启清初黄宗羲、王夫之乃至近代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谴责视天下人为一人之产业的独裁暴君,批判封建专制、倡导民主、改良的思想。

过去强调君为民设,要求“修己安人”,《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军阀混战,在民不堪命时,人们渴望解民倒悬之君。

君之设不仅仅是“修己”而“安天下”,而是要于乱世之中给民以生息,老百姓期待着这样的君主出现。

——摘编自段庸生《<三国演义>与民本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实史依据。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面对北宋初年以来形成的一系列积弊,范仲淹认为最根本的是学术思想、文化教育的问题。

他在《上执政书》中写道:

“今天下久平,修理政教,制作礼乐,以防微杜渐者,道也。

”他希望限制佛老之书,以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儒教式的文明国家。

他也特别强调与学术思想相关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改革,指出“某谓用而不择,贤孰进焉?

择而不教,贤孰继焉?

宜乎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孰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

今士材之间,患不稽古;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纤秽,士惟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

”他的文化教育改革涉及两个层面:

一是制度层面,即进行学校制度、选举制度的改革,从制度上保障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学术思想层面,即学校教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强化“明经”(求体)与“策论”(达用)的内容要求,特别要能够“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义、忠、信。

——摘编自朱汉民《范仲淹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仲淹庆历兴学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文教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分)

 

湘东六校联考高二历史答案解析

1.C【解析】“行周礼”“说雅言”是文化现象,各地诸侯国都“行周礼”“说雅言”的最终结果是使人们形成文化上的认同心理,即形成文化认同,故C项正确。

各地诸侯国“行周礼”“说雅言”,其结果必然会使各地诸侯与周部族在文化上保持一致,但无法说明这样会维持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故A项错误。

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周王室不能直接管辖诸侯国,故B项错误。

周朝分封制是“封邦建国”,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2.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

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可知春秋时期及汉代以后,人们对周公的形象进行了充实,实质上是后人借助周公来表述自己的主张,故高二选B项;据材料“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可知.周公本人作为人臣典范受人景仰,而非政治经历复杂多变,排除A项;“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献、实物资料等新史料的发现,排除D项。

3.C【解析】材料中秦汉时期的侍中属于皇帝私属,从事杂役性工作,地位较低。

而晋以后,侍中地位逐步升高,成为宰相,故C项正确。

尽管秦汉时期侍中地位较低,但内朝已经开始参与决策过程,故A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B项错误。

“侍中的职权一直在扩大”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C【解析】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材料“董仲舒建构灾异谴告说的目的,是想充分引起人君的内心反省,内视反听’,从而求得天意,实现“察身以知天’,以身度天’;通过‘察物之异,以求天意”,说明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C项正确;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的权力,但没有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故D项错误。

5.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学著作记载的内容以农作物的优选优种等为主,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主要记载生产实践的活动,故选C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以服务农耕经济为主,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排除A项;进化论是19世纪提出的,我国的古代耕作是长期实践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优选优种原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6.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枢机构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调整,无法体现“克服了前代的弊端”,且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重点强调唐代之后三省六部制的变化,而非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表现出六部在处理政务上的积极作用,但并未说明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故D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体制的存亡与君主专制政体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故B项正确。

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觐、王安石皆认为利欲“可言”,这与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重义轻利”的思想明显不同,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价值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

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李觐只是觉得孟子“何必曰‘利””的言论有失偏颇,并没有排斥孟子思想,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时期的黄宗羲最早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D项。

8.清朝康熙帝开始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大臣顺带着要给皇帝请一下安,因此形成了“凡上奏折一厘,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的现象。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奏折制度的完善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满汉礼仪的融合

8.B【解析】奏折制度是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材料表明,除了奏事外,官员还向皇帝请安,这反映了奏折制度的完善,究其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到奏折之外必附请安折一封,并未说明此举动仅局限于地方官员之中,即材料并未论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

材料与满汉礼仪的融合无关,故排除D项。

9.C【解析】根据材料“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学"理欲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进步伦理学说,故选C项;根据材料“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可知戴震认为理学违背了古代理的思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学,排除B项;根据材料“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进步伦理学说,排除D项。

10.D【解析】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茶时的谦和之仪都体现儒家思想,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饮茶文化反映的儒家思想而不是促进诗歌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是哪个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儒家思想渗透社会生活而不是道家养生理念,排除C项。

11.D

12.C

1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此时没有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教育在曲折中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3-1955年”“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教育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

14.A【解析】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性价比不是主要原因,当时人们性价比意识也不强,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至1960年开展的,当时已接近尾声,而且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15.D【解析】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有利于打破“左”的错误,故C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