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6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无权处分Word文件下载.docx

另一方面,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即行为人不是以他人的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处分行为,也不是以债务履行辅助人的身份从事的处分行为。

正是因为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的处分行为,因此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的当事人是行为人和相对人,真正的权利人并不是当事人,即使权利人事后追认了无权处分行为,也不会发生合同主体的变更,向相对人履行合同义务的主体仍然是处分人。

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页。

参见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台湾1991年版,第150页。

参见杨立新:

合同法总则,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77

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通常我们所说的无权处分,并非仅指处分人实施了处分行为,更不是意味着行为人实施了某

种单方的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之所以在民法上极具复杂性和重要性,其原因在于此种行为意味着行为人实施处分行为时与他人订立了合同。

因而在无权处分行为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二是因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行为人与相对人订立合同。

由于无权处分行为包括了行为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所以无权处分既涉及到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又涉及到对善意的相对人如何保护,如何维护交易的安全与秩序的问题。

无权处分行为与无权代理是不同的。

狭义的无权代理都是指未获得授权而从事某种行为,都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一方面,无权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无权处分则是指无权处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例如甲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出卖乙的物品给丙,如果甲是以乙的名义出卖的,构成狭义无权代理;

如果甲是以自己的名义出卖的,则构成无权处分。

由于此种区别导致了无权代理人、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所订立的合同中的主体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相对人的善意对行为后果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相对人是善意的,则要进一步考虑是否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如果确已构成表见代理,则此种无权代理行为将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但是相对人的善意只是表见代理构成的一个要件,而不是全部的要件。

在无权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的动产时,如果受让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可以根据善意取得制度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权利。

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时,相对人是否具有善意是决定该制度能够被适用的决定性要件。

无权处分行为和无因管理也有相似性。

这两种行为都是在行为人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实施的,但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无权处分中,行为人必须以自己名义为法律行为;

而在无因管理中,只需行为人是在管理他人的事务,而不考虑以何种名义,行为人以何人名义处理事务并不影响无因管理的构成。

第二,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从事无因管理行为,是为

被管理人获取利益,尽管管理人的行为干预了他们的事务,仍然是合法的,应当受到法律鼓励的

行为。

但是对无权处分行为人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维护他人利益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通常具有不法处分他人财产的故意和过失,所以这种行为本质上不是完全的适法行为。

第三,从法律后果上来看,在无因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所实施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如果本人拒绝追认,则可能是无效的,例如甲与乙是邻居,一天,乙将其从田里摘回的西瓜堆放在门前,后因有急事赴外地,未及时将西瓜托付他人管理。

次日,天将要下雨,甲为防止这些西瓜为雨所淋,便用油布将西瓜罩住,后担心一部分西瓜因遭雨水浸泡可能烂掉,恰逢丙收购西瓜,甲便将这些西瓜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让给丙。

我认为,甲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甲不将这些西瓜及时出让给丙,西瓜遭雨水浸泡以后也可能会烂掉而可能造成乙的损失,据此,甲主观上具有为他人管理事物的意图,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意图。

至于甲出售西瓜的价格偏低,也不应当妨碍无因管理的构成,因为虽然价格偏低,但并没有给乙造成实质性的损害,相反减少了乙的损害。

一般来说,只要能够确定甲主观上具有这种意图,客观上其实施的管理行为没有给乙造成较大的损害,从法律鼓励无因管理行为的宗旨考虑,应当认为甲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无权处分行为与当然无效的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无权处分行为并不是当然无效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就可以发生法律规定的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权处分发生效力,必须要经过本人追认或行为人事后取得处分权。

具体来说:

一是无权处分行为经过权利

78

人追认可以生效。

法律上之所以确认无权处分行为必须经权利人追认才能生效,其主要原因在

于无权处分行为本质上是在没有获得他人授权的情况下来处分他人的财产,因此构成了对权利人权利的侵害,法律允许权利人进行追认,从而充分尊重了权利人的意志和利益,如果权利人认为无权处分行为对其有利,可以对无权处分行为作出追认,如果认为该行为对其不利,便可以拒绝追认。

在权利人追认之前,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相对人可以终止履行义务,也有权撤销该合同。

在追认以后,此种效力待定的合同将得到补正,因此合同将溯及既往地产生效力,任何一方当然有权请求另一方履行义务。

二是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也可导致无权处分行为有效。

例如,处分人与真正的权利人之间已达成了出卖房屋的协议,出卖人已经将该房屋交付收买人,但尚未交付过户手续,在此期间,发生处分行为,但在处分行为完成后,处分人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取得了完全的权利。

从法律上看,无权处分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处分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从而侵害了权利人的财产权利。

一旦处分人事后取得了财产权利,便可以消除无权处分的状态和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

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将导致无权处分行为转化为有权行为。

问题在于,如果权利人在作出拒绝追认时,处分人极有可能在合理的期限内取得处分权,在此情况下,权利人是否可以作出拒绝追认,值得探讨。

例如,处分人与权利人之间订立了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处分人已经交付了大部分价款,但是在最后一笔价款交付之前,将该物出让给他人,在此情况下,可否认为处分人应对该物的所有权享有期待权,从而有权处分未来利益呢?

我认为,如果处分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是转让标的物的所有权,而不是转让期待权,则处分人的行为构成无权处分,权利人当然有权拒绝追认,但如果处分人与相对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是转让对标的物的所有权的期待权,则应当认为该处分行为属于有权处分行为,不必要求权利人予以追认。

如果处分人作出了该种处分行为以后,权利人提出异议,处分人有权予以拒绝。

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理解

英美合同法并没有对无权处分行为设立一般的规则,但在买卖合同制度中,规定出卖人应负有权利担保义务。

根据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第12条的规定,卖方在缔约时必须负有默示的担保,即保证向买方出售的货物上没有设定任何其他的权利负担和限制,保证第三方对该项货物不能提出任何权利和要求。

根据该条规定,卖方还必须保证买方对货物的和平占有。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312条对于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负有担保所有权、担保不存在侵权以及买方避免侵权的义务做出了极为明确的规定。

因此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对其销售的货物进行所有权的担保,即保证其是货物的所有人,乃是出卖人的一项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出卖人违反此种义务而实施无权处分行为,买受人有权基于出卖人已经违反了默示保证的义务而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例如,由于出卖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违反了担保义务造成买受人订约目的不能实现,买受人有权解除合同。

在尼布利特诉糖果商材料有限公司案(1921年)中,被告与原告缔约出售给原告3000个炼乳罐头,但原告在收到货物后发现罐头上的商标侵犯了第三者的商标权,于是提起诉讼。

法院在判决中认为,原告所购买的这批罐头如果以原来的形式

再出售,可能因侵权而受到第三者的控告而提出权利要求,因此被告违反了有关默示保证的义务。

参见潘华仿:

英美法

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参见CarandUniversalFinanceCo.,Ltd.V.Caldwel,(1965)1Q.B.525,C.A.

79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对于无权处分的效力规定各不相同,以德国法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因

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即债权行为和处分行为即物权行为,负担行为的效力不受处分权的影响,处分行为则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作为核心效力要件。

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处分人虽然没有处分权,但不应当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而只是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

在行为人实施无权处分行为以后,买卖合同仍然有效,但由于物权行为的实施,必须要处分人具有处分权,由于无权处分人并没有享有处分权,因此将标的物的所有权从出卖人向买受人移转的物权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

以法国法为代表的一些大陆法国家,没有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认为债权的意思表示与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物的交付通常表现为债权行为的履行,物权变动也只是债权效力的结果。

然而,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立法模式下,对无权处分效力的规定也不完全相同。

有的将无权处分视为无效的合同,有的规定适用违约责任。

尽管各国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规定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说,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基于无权处分行为而订立的合同仍然是有效的,同时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应当对善意的相对人给予特别的保护,这一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对合同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有关国际公约和示范法并没有否定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根据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41条,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除非买方同意在这种权利或要求的条件下,收取货物。

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或要求是以工业产权或其它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卖方的义务应依照第42条的规定。

如果出卖人违反了对货物所有权的担保义务,将承担违约责任。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订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3条第2款规定,合同订立时一方当事人无权处置与该合同相关联之财产的事实本身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在对该款的注释中,通则的制订者认为,本条第二款认为这种合同有效。

实际上,签约人的确经常在合同订立之后获得对财产的合法权利或处分权。

若签约人事后未获得这些权利,则可适用有关不履行的规则。

欧洲合同法原则也作出了同样的规定。

可见,行为人对标的物无处分权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乃是合同法立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对于该规定的含义争议很大,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即:

无效说、有效说、效力待定说,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但我个人不完全赞成上述三种观点,下面对这三种观点进行评述:

(一)关于无效说

尽管司法实践中经常采用无效说,但我认为,将无权处分行为一概视为无效行为,显然是不

妥当的。

一方面,尽管无权处分行为可能会造成对真正权利人的侵害,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无

王泽鉴先生就此问题先后发表有:

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再论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三论出卖他人之物与无权处分、出租他人之物、负担行为与无权处分等。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185条、第929条。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

参见意大利民法典第1478条。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法司编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参见欧洲合同法原则第4-102条。

参见1987年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986)民他字第29号批复,又见海南自力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投资公司)诉海南华鑫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物业公司)一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1期。

80

权处分行为也可能符合权利人的意见和利益。

例如甲将某件物品寄存在乙处,乙以较高的价格

出售给他人,并将获得的价款交给了甲,甲认为此种处分对其有利,并承认了该行为,在此情况下,尽管乙实施了无权处分行为,但简单地宣告该行为无效,甚至在权利人、处分人和相对人都愿意受该合同拘束的情况下,也必须确认该合同无效,则完全忽视了当事人的意愿。

事实上,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以后,其做出处分行为所获得利益归于所有人,可能会使所有人获得比其自身做出处分更大的利益。

如果这种处分行为也为相对人所接受,则不必宣告合同无效。

由于此种无权处分行为并不一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因而宣告合同无效未必就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无权处分与无行为能力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由于无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地、充分地、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其在欠缺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通常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而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该行为未必会当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

更何况在主体不合格的情况下,相对人对此应当有所了解,而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相对人对于处分人是否具有处分权可能完全是不知情的,因此,应当对善意的相对人进行保护。

正如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注释所指出的应将缺乏处分权和缺乏行为能力这两种情况区分开来。

后者指的是某

人无行为能力,它将影响由其所订立的所有合同或至少是某些类型合同的效力。

还要看到,从市场经济本质需要出发,合同法应当尽可能鼓励交易而不是消灭交易,简单地宣告无权处分行为无效,事实上是和鼓励交易原则完全背离的,也不利于保护所有人和相对人的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合同法改变了司法实践中将无权处分作为无效行为的做法,未将无权处分行为作为无效合同对待,具体表现在我国合同法分则对于几种典型的无权处分行为并没有规定为效力待定的行为,而认为权利人拒绝追认的表示不能否定因无权处分人与善意相对人之间从事的有偿的法律行为的效力。

1.买卖合同中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150条,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

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51条规定:

买受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对买卖的标的物享有权利的,出卖人不承担本法第150条规定的义务。

按照许多学者的解释,上述规定,已建立了一项自罗马法以来的权利瑕疵担保制度,还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上述规定与德国民法典的规定没有重大差异,甚至认为是与履行不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该权利瑕疵的产生是因为出卖人主观不能造成的,如果是因为客观不能造成的,则应当确认买卖合同无效。

我认为这些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严格地说,合同法第150条并没有确定象德国法中的权利瑕疵担保制度,只是确定了一项出卖人所应负的权利瑕疵担保义务。

出卖人违反权利担保瑕疵义务或者违反物的瑕疵担保义务,都构成违约。

买受人在提出请求和提起诉讼时,有权根据违约获得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补救措施。

根据我

国合同法的规定,买受人的救济方式包括主张违约金、主张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解除合同等。

由于因出卖人违反权利瑕疵担保义务所产生的违约责任,应当以合同有效存在为前提,据此,可以认为我国合同法是承认在出卖人违反权利瑕疵担保义务的情况下,合同仍然是有效的。

2技术转让合同中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349条规定:

技术转让合同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石静遐:

买卖合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参见张新宝等:

买卖合同赠与合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81

的让与人应当保证自己是所提供的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保证所提供的技术完整、无误、有效,能

够达到合同约定的目标。

此处确认了技术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负有保证转让的技术不侵害他人的权益的义务,如果因为转让的技术侵害了他人的权益,转让人应当承担责任。

第353条规定

受让人按照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由让与人承担责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如何理解由让与人承担责任?

一种观点认为,转让人有义务保证受让人按照

合同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不会导致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受让人按照合同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引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该侵权责任由让与人承担,但合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实施专利或者使用技术秘密成果造成的侵权行为,由让与人承担责任,其前提是受让人为善意的第三人,对侵权不知情,且让与人与受

让人之间没有特别约定。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区分了受让人的善意和恶意,并以此为标准来确

定转让人和受让人的责任,更为合理。

因为在受让人为恶意特别是在受让人与转让人恶意串通的情况下,仅由转让人承担侵权责任,似乎不能充分体现过错责任原则的精神。

当然,从合同法第353条规定的立法本意来看,显然认为无论转让人所转让的技术是否侵害他人的权益,也仅仅是导致对第三人侵权责任的问题,并不影响合同本身的效力。

也就是说,转让人转让的技术侵害了他人的权益,表明转让人违反了其向受让人所承担的保证转让的技术不侵害他人的权益的义务,转让人因违反此种义务,应当向受让人承担违约责任。

对此,在合同法第351条的规定中也作了进一步规定。

根据该条规定,让与人未按照约定转让技术的,应当返还部分或者全部使用费,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显然,因转让人违反了其向受让人所承担的保证转让的技术不侵害他人的权益的义务,导致让与人未按照约定转让技术,也可以根据该条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3租赁合同中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责任。

在租赁合同中,出租人对某项标的物无处分权,而将该财产出租给他人,致使在租赁关系发生以后租赁物被他人主张权利,也构成无权处分。

在出租人构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租赁合同仍然有效,出租人因为违反了对承租人所应负的保证承租人一方取得租赁物的使用、收益权的义务,因此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228条规定:

第三人主张权利,致使承租人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的,出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

租金。

第三人主张权利的,承租人应当及时通知出租人。

据此,因第三人主张权利,租赁合同仍然有效,出租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但承租人是否可以拒绝交付租金呢?

关键在于承租人是否因出租人的无权处分行为影响了其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

如果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因出租人的无权处分行为未影响其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则承租人仍应交付租金,承租人不得以出租人不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为由而拒绝支付租金。

当然,因出租人的无权处分行为已经影响了其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则承租人有权拒绝交付租金或少交租金。

根据合同法第

229条规定: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因此,如果出租人将其出租给他人的房屋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不得以其享有所有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或要求出让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的同意而将租赁物非法转租给他人,也构成无权处分。

因为,对于转租而

言,虽然承租人擅自转让的只是占有权、使用权,不是转让他人的财产,但承租人擅自将其占有

胡康生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1页。

段瑞春:

技术合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82

权、使用权转让他人,实际上是非法处分他人财产所有权权能的行为。

我国合同法第224条规

定: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

承租人转租的,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第三人对租赁物造成损失的,承租人应当赔偿损失。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由此可见,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转租,则转租行为便具有合法性,在转租人和次承租人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租赁关系。

当然,转租合同与原租赁合同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合同。

如果出租人不同意转租,则转租合同的效力是否受到影响,取决于出租人是否解除合同,如果出租人以承租人违约而请求解除合同,则租赁合同被解除后,承租人不再享有租赁权,自然无权将租赁权转租给他人。

如果出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