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第1单元 2 杜甫诗三首.docx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第1单元 2 杜甫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第1单元 2 杜甫诗三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人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1单元2杜甫诗三首
2
杜甫诗三首
草堂·诗魂
千年的时光,可以湮灭几多繁华和功名,却无法抹去岁月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诗魂。
杜甫草堂,这座一阵风便可吹翻的茅草屋,穿越了千年时空,依然矗立在雨雪风霜中。
纵观中国历史,穷尽浩如烟海的诗书画卷,虽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吟咏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诗句,担当着庙堂“忧思”的书生,大概只有杜甫了。
锦官城内,浣花溪畔,这个经历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苦难诗人,一度连栖身的茅屋也为无情的秋风所破。
然而,当他苦心经营茅屋时,却始终怀着“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的终老于斯的想法。
他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国破家亡的忧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应该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了。
身居草堂,他也曾有过短暂的“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的安宁生活,但很快便忧从中来,感叹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悲凉。
官军偶尔的一点喜讯,也会带给他欣喜若狂,这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此时,他已离开草堂,由锦州避乱梓州了。
两年后,他回到锦官城时,草堂早已人去楼空,荒草萋萋了。
穷途末路的杜甫,从此离开锦官城,乘舟东下,漂泊流离,再也没有走上回归之路。
穷困潦倒中,挣扎、呻吟,终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他一生都在流离失所、风雨兼程,却从未因自己的贫病交加而停止呼喊。
他是多么希望普天之下,有着广厦千万间啊……
杜甫去了。
草堂毁了修,修了毁,毁了又修,绵延至今。
修缮草堂的早已不是诗人本人,也不是诗人的后人。
也许,只是诗人遗留在草堂的那一缕忧国忧民的诗魂……
姓名
杜甫(712-770),字子美。
简历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曾担任左拾遗、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年轻时漫游吴、越、齐、鲁,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不第,多次拜谒也不得任用。
困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生活困顿,这使他认识了社会黑暗,了解了人民困苦。
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所俘,囚于长安,后逃出。
当时肃宗行在凤翔(今陕西凤翔),肃宗任他为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被严武任命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卒,杜甫离成都寓夔州。
代宗大历三年出川,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等地,大历五年病逝。
作品
他所作诗歌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其诗格律整齐,语言沉郁顿挫。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怒号( ) 挂罥( ) 塘坳( )
布衾( )丧乱( )恶卧( )
车辚辚( )干云霄( )戍边( )
荆杞( )啾啾( )危樯( )
俄顷( )陇亩( )大庇( )
【答案】 háo juàn ào qīn sānɡ è lín ɡān shù qǐ jiū qiánɡ qǐnɡ lǒnɡ bì
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
(1)突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县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耸。
(2)从军出征的人。
(3)这里指行列。
(4)这里指官府。
(5)同乡。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骄儿恶卧踏里裂。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尘埃不见咸阳桥。
____________,哭声直上干云霄。
(4)君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天阴雨湿声啾啾。
(6)信知生男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男埋没随百草。
(7)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
天地一沙鸥。
【答案】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3)耶娘妻子走相送 牵衣顿足拦道哭 (4)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5)新鬼烦冤旧鬼哭 (6)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7)月涌大江流 (8)飘飘何所似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资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战乱,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登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感时之作。
通过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遭遇,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
【重难突破】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两句,诗人具体交代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漫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
这样写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2.“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简要分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和“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中比喻的精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钱买新的,只有一床被子,无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能够换洗就不硬了。
这也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找出来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
“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顷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的情景,“飞”“渡”“洒”“挂罥”“飘转”又形象地描写出茅草随狂风迅速飞动,被吹得满山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
总之这些动词一方面渲染了风力之大,另一方面也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名句鉴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鉴赏】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兵车行》
【背景资料】
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十年杜甫旅居长安时。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记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之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整体感知】
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
用行人回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重难突破】
1.诗歌展现了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
场面
根源
“道旁过者……天阴雨湿声啾啾”
咸阳桥头送别图
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
“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血流成海图
田亩荒芜图
健妇犁耕图
青海白骨图
2.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的作用,并找出本诗的“诗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致使千村万落人烟萧条。
3.《兵车行》中“行人”分别说了哪些事情?
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申恨”。
其中在“点行频”这一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
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
“行人”在“申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
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问答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名句鉴赏】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鉴赏】 此句中连用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此句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拦道哭”“哭声”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鉴赏】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做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
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鉴赏】 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命丧沙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传统观念,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的严重摧残。
《旅夜书怀》
【背景资料】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4岁,且常年有病。
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所,因此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整体感知】
旅途之夜诗人面对眼前之景,以沙鸥自况,抒写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慨之情。
诗人写小舟、写沙鸥都是为了写自己,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天地间的沙鸥也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重难突破】
1.作者在诗中是怎样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二句写近景,“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
“细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
“独夜舟”则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写远景,用衬托的手法,用寂寞空旷的境界衬托出自己的孤独。
七、八句又运用比喻手法来抒发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
总之,诗人通过比喻和衬托,将自己置于雄浑辽阔的环境之下,以壮阔的景色来展示自己的渺小和孤独。
诗歌里的情与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
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景浓的意境。
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
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赏析答题指导
1.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
(抓意象)
(3)展开联想。
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
2.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对关键词的品味回答:
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
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
手法+表达作用。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什么意思?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认为一个人闻名于世不能靠诗写得好,应该靠为国为民的政绩。
做官应到老年体弱多病才退休,而不应该因受排挤而离职。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悲愤之情。
【名句鉴赏】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鉴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满天星斗从天幕的四边垂下,更显出原野的广阔无垠;一轮明月的影子,涌出在奔流不息的大江中。
这是写长江景色的名句,是诗人写夜间停船时所领略到的江景。
风格雄浑沉着。
李白写长江景色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写乘船急行时所见,景色有流动感,风格奔放飘逸。
这里“垂”“涌”二字极富个性化,把平野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得极为活化而逼真,没有“垂”就不能表现“阔”,没有“涌”就不能显示滚滚江流中随波浪起伏波动的月色。
2.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鉴赏】 这两句是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天地茫茫、水天空阔,诗人似那飘零的沙鸥,转徙江湖。
这句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功业未成的感慨和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1.胸怀抱负的杜甫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
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诗中虽没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但胸中充满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和伟大抱负,又岂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所能媲美的?
但是腐败无能、奢侈腐化的大唐统治者却视而不见,使杜甫留下了“青明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的愤慨,将自己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一泻千里,抒发得淋漓尽致。
【应用角度】 “理想与人生”“这世界需要你”“得与失”等。
2.忧国忧民的杜甫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兵荒马乱、狼烟四起的战争现实的缩影,是无数劳动人民面对残酷的战争却又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心在淌血,一滴一滴……他也倾诉,他也抱怨,但他始终怀着一颗希望之心,依然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令无数人感动、折服。
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
【应用角度】 “责任”“追求”“心怀天下”“心胸”“立志”等。
用诗歌纪念“诗圣”
2月12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日子。
由河南省诗歌学会等举办的“放歌中原——河南省诗歌界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音乐诗会”在郑州宝莲祥诗歌沙龙举行,从而拉开了该省纪念诗圣杜甫大型活动的序幕。
诗会在古琴演奏家刘君先生对杜甫名作《春望》的吟诵声中拉开了序幕。
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于同云,省话剧院青年表演艺术家蔡小艺分别朗诵了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
声情并茂的朗诵,使与会者深深沉浸在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意境之中。
【媒评文摘】 纪念杜甫这位世界级诗人,最重要的是继承他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诗歌精神。
杜甫的诗歌是“接地气、通民心”的,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历史事件,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这对当代诗人的创作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河南日报》
永远的杜甫,永远的诗圣
当你身处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时,你饱经艰苦,然而你推己及人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的超我境界使我感动,你宽广的胸襟使我钦佩。
当国破家亡时,你身处异乡,举目无亲,斑白的头发越来越短,稀疏得快无法插簪了,你的热泪飞溅到花瓣上,但你想到的是国家,你的忧国忧民之心使我震撼,你的带伤的泪光使我为你哀叹。
当你看到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时,你想到了孔明,想到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你不禁为他惋惜,其实你何尝不是为自己功业未成而感慨?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我为你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强而振奋。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你,在年轻时也有过“裘马轻狂”的经历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
然而现实的残酷,你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想通过科考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却因奸臣的阻挠而被迫游荡,此时陪伴你的只有贫穷与失意。
“古来材大难为用”道出你心中多少的辛酸!
满腔报国志、满心忧国情却无处可施,无处可诉,挚爱着国家、人民的你,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使在自己到处漂泊之时,也不曾失去家国之忧。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吧,让你这样一位忧国之士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无疑把你推到了忧愤的极点,“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悲痛欲绝的哀国之情又有几人能够领会?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胸怀大志却伶仃漂泊,满腹经纶而落魄如此,你心中的悲凉不正如大江之深、平野之广吗?
“无边落木萧萧下”排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