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014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

他在谈论抗战的时候,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

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永未被敌人所破。

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

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在于中国人的道德力。

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

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

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

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满不在乎。

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

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

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

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

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

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

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

这就是忠。

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

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

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

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

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

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

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

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

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

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

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古人说:

“家和万事兴。

”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

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

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

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

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

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

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

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1.关于“中国的国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的国风所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D.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2.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建设。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前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D.作者认为,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比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

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

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

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国学热升温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D.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一高口碑、高收视率节目的影响下,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高崇文,字崇文。

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

开元中,再表其闾。

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

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累官金吾将军。

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

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

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

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

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

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

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

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

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

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

居邠三年,戎备整修。

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

有删改)

【注释】逆旅:

旅馆,客舍。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

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

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

(10分)

(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5分)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11分)

Z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C.“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E.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15.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⑴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⑵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

,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客服___________的保守思想。

②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___________的行为,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大惩处的力度。

③报载,某贪官在法庭上受审时,竟然要求法官放他一马,情愿不做官,回家去种田。

这种___________真是可笑至极。

A举棋不定违法乱纪不情之请

B.畏首畏尾违法乱纪厚颜无耻

C.畏首畏尾铤而走险厚颜无耻

D.举棋不定铤而走险不情之请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院 ①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② 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但其最基本的功能 ③ 是教育。

在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经学、文史等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书院的教学内容 ④ 以此为主,但书院 ⑤ 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 ⑥ 也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不断发生,生产厂家不仅开始重视消费者投诉,也在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 ①,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

毕竟,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相比, ②,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

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是 ③,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

2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表达了一种对死人哀悼、对活人的慰勉之情。

巴金《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位惨死年轻女性,令人感慨嘘唏,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为之拟一副挽联。

(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

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

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

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提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1.B思路解析B项,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放下的担当。

答案B思路解析A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继承的应是普遍的家庭道德,而不是传统的家庭道德。

文中也没提“最重要”。

2.答案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继承的应是普遍的家庭道德,而不是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