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111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docx

学131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无答案

河北无极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朝代

皇帝

追封加谥

西汉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隋朝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唐太宗

先圣

宋朝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帝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1.观察下右表,历代为孔子追封加谥号,表明

A.各朝代以此证明其政权的政治文化合法性

B.各朝代仰慕孔子的仁爱思想

C.孔子是“万世师表”,教育文化大家

D.孔子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旗手

 

2.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

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

仁爱、正义、自强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

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

平等、互利、博爱

A.①道家 ②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B.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C.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D.①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课堂上同学对孔子所谈的“礼”的评价有充分道理的是

A.甲同学:

孔子维护的是等级秩序贵贱有序的周礼,这是十足的保守思想

B.乙同学:

孔子要求人们都按照自己的身份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利于天下和谐

C.丙同学:

孔子的思想在古代等级社会孔子的思想十分适合,在现代社会就无可取之处

D.丁同学:

孔子倡议遵循周礼以达和谐,目的是先进的,方法是保守的

4.《诗经》原本叫《诗》,或《诗三百》,被称为“经”始于

A.春秋末年B.战国时期C.西汉D.宋朝

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比较科学的观点

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6.欧阳修上书说:

“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政府重视对书籍印刷的管理            B.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C.宋代活字印刷在民间悄悄普及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7.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

“鞑法: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台湾现代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在《高中历史》写到:

“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因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人民为高”。

两人对儒士在元朝地位的人认识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两人所处的

A.心态不同B.史观不同C.立场不同D.朝代不同

8.儒学由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到被称作“孔孟之道”,这一称谓的变化最早应出现在

A.春秋时期B.汉武帝时期C.宋明时期D.明清时期

9.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10.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

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11.元末文天祥至死不为元出仕,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或隐居或出游,不为清出仕。

主导他们意念的是

A.文人的傲骨B.纲常伦理

C.民族大义D.要留英明垂青史的气概

12.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迦牟尼,左侧乃儒圣孔子,右侧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

A.西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13.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

14.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5.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八股取士严重钳制人的思想B.僵化的理学扼杀了人们的理性判断

C.工商业市民阶层力量薄弱D.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批判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C.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8.文学艺术来源于民间世俗生活又经过文人的精雕细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不包括下列

①书法②国画③词曲④小说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③④

19.《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C.“异端”思想影响广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20.京剧的传统剧目有《定军山》《林冲夜奔》《武松打虎》《伐东吴》《白帝城》,《借东风》,《十八罗汉斗悟空》等。

这些剧目的文学素材主要来源于

A.文人的虚构B.明清小说C.徽剧剧目D.说唱艺人的传承

21.《海国图志》中说:

“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2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  )

A.物质技术B.政治制度C.思想文化D.实业教育

23.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其影响深远,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使人民意识到封建顽固思想的强大B.使人民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脆弱

C.使人民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D.使人民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24.孙中山在回忆广州起义时说:

“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25.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2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

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

27.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那时候,天下滔

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

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8.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材料中的“政治”觉悟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9.从中国历史来看,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①具有时代特征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④具有科学性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0.“现在是当一个强大敌人深入国土、抗日战争已打了两年之后,难道还想抄袭欧美资产阶级已经过时了的老章程吗?

”毛泽东的这句话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

“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4.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武装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发动思想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35.有人认为:

“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你认为文中的“主题”应该是

A.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

B.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C.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使之与民族资产阶级一起革命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1:

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

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4分)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4分)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7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

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

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

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

“听民开采”。

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

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

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

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

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

(4分)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8分)

 

高二历史答题纸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4分)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4分)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7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5分)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

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

(4分)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