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14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docx

新人教版必修学年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本套试卷共22小题,请同学们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9分)

几个世纪以来,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美学的关注点。

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

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做出很有洞见性的分析:

“我们可以说中国画,主要是受到了书法的影响,而不是书写,但我们同时必须牢记,这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别。

”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都依赖于创新和表达,这与象征性符号不同,象征符号的主要目的在于图示化以实用。

书法和绘画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环境,比如说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

据此而言,在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

这是由中国的书画传统所决定的。

西方文化中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讨论,常围绕着争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具重要性。

莱辛的《拉奥孔》探讨了诗歌和绘画的相对优点,充分地显示了它们各自对于认知理解的贡献。

莱辛意在凸出诗歌的优越性,能够比绘画达到更广泛的境地。

绘画受限于视线,需要将焦点固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所得为视线所过滤。

即便被理解的物体已经发生变化,从焦点出发也还是有诸多局限。

莱辛认为诗歌能够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大范围的资源,同时也包括直觉和想象,能够提供一个关于对象的更为整体的观念。

随着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

比如,20世纪40年代,格林伯格的写作是在寻求一种纯粹的、互不混杂的艺术介质,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

也因此,他攻击文人化的绘画,辨析诗歌在视觉艺术上的局限,以及叙事与绘画的不同。

他想维护的是绘画的纯粹性,反对诗歌(文学)对于绘画的入侵。

强调绘画的艺术介质的纯粹性,意味着将它从与诗歌和叙事的联系中摆脱出来,同时也从模仿以及对于绘画深度的幻觉中摆脱出来。

因而,他认为帆布平面以及绘画内含的抽象性,是使得绘画能够真正自我实现的必经之途。

很显然,格林伯格20世纪末期的创作是要努力将这一实践正当化。

然而将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浏览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至今的那些视觉艺术家们的实践发现,在西方的绘画和其他形象艺术中,文字与图像实际上已经以多重方式融汇到一处。

有意味的是,不仅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而视觉艺术家也在他们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文字。

而对于在书画同源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将文字融入图像,将图像融入文字的实践,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变动。

中国当代艺术也在继续探索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动。

这表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艺术家都在加紧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中,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是一个大的趋势。

(摘编自柯蒂斯·卡特《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 )

A.美学的关注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字与图像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不像西方那样疏离。

B.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里,高建平曾在他的书中对于汉字的书写、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很有洞见性的分析。

C.在很大程度上,书法和绘画依赖创新、表达,离不开社会环境,中国画匠的作品与来自更高社会地位的文人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功能。

D.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使中国书法与绘画语境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要比西方语境中的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更近。

【解析】 “美学的关注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文字与图象之间关系的问题”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为“文字与图象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都是美学的关注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D )

A.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处于同一个艺术领域不同,西方文化中常常需要借讨论绘画和诗歌哪个更重要来探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

B.莱辛认为诗歌能运用所有语言能动用的更多的资源,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为整体的观念,达到更广泛的境地,因此更具有优越性。

C.尽管当代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发展使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持续发生转变,但东西方艺术介质纯粹化的努力都遭遇失败。

D.与莱辛的观点不同,格林伯格强调每门艺术的绝对独立,追求写作和绘画的纯粹性,攻击文人化的绘画,反对诗歌对绘画的入侵。

【解析】 “绝对独立”错,原文第二段为“强调每门艺术的相对彼此的独立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中西方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诗歌理论和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的关系更为紧密。

B.西方现当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动,诗人在学习视觉艺术的实践中将图像融入文字,视觉艺术家也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大量引入了文字。

C.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一直发展下去,关于文字和图像关系的论点就会持续发生转变。

D.当代艺术家们都在加紧寻找合适的词汇来补充到视觉形象之中,努力将文字融入到视觉形象之中,以使文字与图像更好地融汇在一起。

【解析】 逻辑关系错误,原文第三段为“随着当代诗歌理论和包括绘画在内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关于文字和图象关系的论点持续地发生转变”,二者之间的伴随联系不是选项说的充分条件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冷 脸

冯骥才

①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

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

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人。

②没人知道他的事。

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

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

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③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

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

练笑吗?

谁也弄不明白。

④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

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

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

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

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

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

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

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⑤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⑥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

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

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

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

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

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

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

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

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

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⑦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⑧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

毛猴他俩往下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

他俩想:

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

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

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

毛猴见了,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

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⑨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

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

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

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

“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⑩全场又一阵大笑。

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

“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

”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

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

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了,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⑪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

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

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

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儿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第10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第

(2)段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让读者了解到他因曾受到过严重伤害而不会笑的真正原因,也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B.第(9)与(10)段中,冷脸在观众面前被毛猴当做“包袱”笑料,实在难为情,但为了风度,还是用反讽的语气称赞毛猴的表演,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C.毛猴竭尽所能,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就是不能令冷脸发笑。

在第(8)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着意刻画“冷脸”肖像,表现人物对生活的冷峻态度。

由“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肖像描写,可见冷脸迟钝麻木,心如死灰。

【解析】 A项,冷脸不会发笑的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文中对传说只是表述为“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B项,联系后文冷脸再不去相声园子的情节,可以看出,冷脸称赞对方是真心的,为对方找台阶,并没有带着怨恨;D项,冷脸虽然冷面如铁,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生活热情和丰富的内心活动,他喜欢听相声,他能从毛猴的讨饶中分析自己的处境,并主动称赞对方,起身离场,再也不进相声园子。

由此可见,冷脸是热爱生活的,心地也很善良,有着较丰富的内心活动。

5.小说在刻画冷脸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1)冷面如铁,阴沉黑硬。

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又黑又硬又阴冷,别人听相声放声大笑,惟独他赛个睁着眼的死人,即使退场时,也没有笑脸。

(2)喜听相声,热爱生活.他好听相声,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

听相声就为了笑,而笑是对生活热爱的表现;虽然他冷脸不笑,但内心还是渴望笑声,热爱生活。

(3)心思细腻,心地善良。

毛猴精彩的相声逗得观众开心不已,却在冷脸身上栽了跟头.面对毛猴的讨饶,冷脸明白自己成了看热闹的主角,主动称赞对方,起身离场,为对方找台阶。

在知道自己成了相声杀手、没人敢往南门外说相声时,为观众和演员考虑,从此不再进相声园子。

(4)自尊自爱,情趣高雅。

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只有干活的空闲去听听相声;在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谈资、相声杀手时,马上主动离场,放弃自己的喜好,再不进相声园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冷脸的形象特点,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明确了题目要求,那么就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中的语句概括冷脸的性格特点:

如文本描写“冷脸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又黑又硬又阴冷,别人听相声放声大笑,惟独他赛个睁着眼的死人,即使退场时,也没有笑脸”,可以看出冷脸冷面如铁,阴沉黑硬的性格特点。

文本第四段“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可以看出冷脸喜欢听相声,因为相声一般是讲述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冷脸热爱生活、兴趣高雅的性格特点。

文本第十段“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

‘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我退了。

’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和文本第十一段“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

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

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

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根据语句可以看出冷脸心思细腻,心地善良、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做答。

6.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6分)

答:

(1)放手也是一种爱(从冷脸的放弃进相声园子的角度)。

(2)微笑面对生活(从冷脸成为别人看热闹的角度反向)。

(3)冷峻也是个性(从冷脸面对生活的冷峻角度)。

(4)包容和尊重(从观众看热闹的心态角度)。

(5)功利的艺术,终会伤害观众,失去观众(从毛猴等表演者的目的,最终失去观众冷脸的角度)。

(6)生活不全是笑声(从冷脸和观众的角度)。

(任意3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谈谈自己的阅读启示;题目告诉我们谈“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对于这两点启示可从冷脸的角度、观众的角度、以毛猴为代表的相声演员的角度;从这三者中选两者都可进行畅谈。

如从冷脸的放弃进相声园子的角度、从冷脸面对生活的冷峻角度,谈论的话题可以是:

放手也是一种爱,微笑面对生活,冷峻也是个性,包容和尊重,功利的艺术,生活不全是笑声等。

对于阅读的启示可联系实际,但要注意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的一致性,不能脱离文本而大谈特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

陆 昕

可以这样说,从我初识许先生,直到今日,印象从未改变。

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我想这是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并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所致。

教书育人,正是一种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的事业。

他身上有一种长久保持不变的对新事物的兴趣、追求和探索,还有对青年人耐心认真地倾听,感同身受的理解和知无不言的交谈。

这里面没有“作秀”的成分,而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到诚恳,故而使你能够打开心扉。

无论上课还是闲谈,他对学生后辈的教诲都是聊天谈心,这样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许嘉璐先生常到我家来。

当时他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师,住校内。

祖父陆宗达是语言教研室主任。

系里或教研室有什么事,都是许先生来。

后来又发展到他时不时来家中问学:

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记忆中,每当许先生来,家中便总有欢声笑语。

我和我妹妹都喜欢他来。

虽然相对我们来说,他是大人,当时三十岁出头,而我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可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我们,好像特别能与我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

有不少祖父的朋友、学生到我家,与我们谈话,总爱说:

“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好好学习呀,把爷爷的学问继承下来。

”这当然是关心,但也总隐隐露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诲,给人以沉甸甸的压力。

许先生则不然,他没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我们山南海北的闲扯中,每当我向他请教或他纠正我话中的错处时,便总会旁征博引许多古代文化知识,因势利导,最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我导入到求学的途径。

许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但他多才艺,这也是他与人容易沟通的原因。

8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风行一时,有部电影名叫《舞台生涯》,里面有这样几句台词:

“黄昏时的暮色像梦一般美,天空中弥漫着丁香花的气息……”我那时正当青年,满脑子玫瑰色的浪漫,对这两句话非常喜爱。

有次我到许先生家给祖父办事,闲谈中提到这部电影,我就把这几句台词背了出来,并说翻译家潘耀华翻得真好。

许先生笑道:

“那是我写的。

”细问,原来潘耀华也住北师大,离许先生家不远,且二人十分熟悉,所以潘耀华每译一部卓别林的电影都要请他润色修改。

许先生也是有生活情趣的人。

他好养花种草,客厅里当年有两样东西最惹眼,一是满架满柜的书籍,一是高高低低的花草,家具则是陈旧的。

在花香与书香的熏陶中,坐在那时刻要留神挂破裤子的破沙发上,与他天南海北地闲谈,真是一种享受。

这些年里,许先生讲述他的学术生涯、治学途径、人生道路,都会一再提到、回顾我祖父对他的影响和教诲。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名师的教诲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路毕竟是自己走出来的。

50年代时,古代汉语算作过时的封建时代的那套学问,一些古代文化的课被砍掉,祖父也“失业”改行去教现代汉语。

那时有多少青年人不愿追随时代当弄潮儿,而去学无用的腐朽的“八股”?

而50年代后期毕业留校的许先生却选择并爱上了这门被视为“枯燥”的学问。

五六十年代,许先生便从祖父习《说文》、训诂,从未中辍。

祖父从师大山西临汾干校奉调回京,每日到师大化学系的《新华字典》编写组上班,编写词典,许先生一星期便有两个上午去词典组,在一间小屋里从祖父“偷学”《说文》。

周末,又常来家里讨教。

就这样,水滴石穿,终成方家。

有段时间祖父不在家,许先生虽然也自顾不暇,但还隔三差五来家看我祖母。

有一次我从外地回家,看见他手里拿了两包油纸包裹细麻绳捆扎的点心,正和祖母来回推让。

只听他说:

“老师不在,做学生的应该。

”祖父最后的那段日子,是在友谊医院度过的。

许先生时任中文系主任,自然又是少不了操持。

前几年,香港凤凰电视台录制了对许先生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吴小莉问许先生,您现在有这么多职衔,最看重哪一个?

答曰:

“先生。

”先生即教师。

当教师,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冬烘八股,易也,饱学深思,难矣,更何况还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令人不敢懈怠。

正因为做教师,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因此也无上荣光。

桃李满天弦歌遍地,是我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相关链接:

人们认识许嘉璐,多因他的行政角色,其实他还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自1959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许嘉璐的行政职务跨过好几个台阶,但“教师”这个角色,他从未放弃过。

(卢昱、逄春阶《许嘉璐:

唤醒心底的“中国智慧”》)

7.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为什么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他热爱教育事业,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教书育人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

B.他好探索新事物并关心、理解青年,耐心认真地倾听青年人的心声,与之真诚沟通。

C.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D.不会轻视十多岁的孩子,特别能与他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

【解析】 答案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大体结构是“总分总”式结构,先总说根本原因是他从事的教育事业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解说:

一是个人修养,二是对青年的态度。

据此可以归纳出ABC三个选项。

D项是谈的他与孩子的交往,和教育事业关系不大。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D )

A.在作者心中,许嘉璐先生从未改变,永远年轻,这是因为他能和人很好地沟通,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多才艺且有生活情趣。

B.因为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没有青年人愿意学,许嘉璐先生却爱上这门枯燥的学问,他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

C.许嘉璐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他常帮助潘耀华润色修改卓别林电影的台词译文,《舞台生涯》里有几句就是他写的,说明他现代汉语也很好。

D.许嘉璐先生多因他的行政角色为人所知,但在众多职衔中的他最看重“先生”,他深知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也为此感到无上荣光。

E.许嘉璐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勤奋用功、追求探索精神有关,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与陆宗达的教诲和影响有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

(1)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

(2)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3)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5)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A项“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不符原文,许嘉璐先生把压力和教诲在聊天和闲扯中,在旁征博引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别人。

B项说“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不当,这应指五六十年代特定的时期;“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不恰当,原文讲“又常来家里讨教”。

E项“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在原文体现不明。

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

请从许嘉璐先生的“学”和“行”中任选—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示例1)我认为许嘉璐先生称得上“学为人师”。

(1)求学态度认真:

学习古汉语时在艰难的环境中勤奋、执着,跟陆宗达学习讨教。

(2)专业成就辉煌:

在古汉语方面成为方家,担任北师大中文系主任,取得很多职衔。

(3)爱读书才艺多:

家中充满书香,帮助潘耀华修改电影译文,现代汉语也很好。

(示例2)我认为许嘉璐先生做到了“行为世范”。

(1)对学生真诚交流:

关心、理解青年,与之真诚沟通,教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永记于心。

(2)对恩师感恩照顾:

经常到恩师家,带点心看望师母;繁忙中为住院的恩师操持。

(3)对职衔看得淡泊(或答:

对自己职业挚爱):

最看重“先生”的职衔,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责任感。

(4)求学路勤奋执着:

在艰难的环境中执着、认真,跟陆宗达学习、讨教古汉语。

【解析】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分析内涵,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事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本题我认为许嘉璐先生做到了“行为世范”可以从四个方面作答:

对学生真诚交流、对恩师感恩照顾、对职衔看得淡泊、求学路勤奋执着。

之后根据原文内容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