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198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下列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A.山、石、水、火、车、马B.旦、武、卡、休、忐、森

C.中、上、下、刃、本、寸D.闻、放、颈、管、裹、载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① 它 ② 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 ③ 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

 ④ 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

 ⑤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 ⑥ 是一个重要原因。

A

因此

不是

而是

B

因为

既是

也是

C

不是

而是

D

因此

既是

也是

当然

 

A.AB.BC.CD.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园里草长莺飞,碧水荡漾,可是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却各自攀上春树照相,真是焚琴煮鹤。

②柳是和顾惜都是明末清初的才女,如果时光让她们相遇,说不定能成为情同姐妹的竹马之交。

③我们毕业之后考进不同的高中,分别已久,但你们音容宛在,让我不禁时时怀念那时的美好。

④临近高考,每位高三学子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作为榜样带动了学弟学妹们,实在是值得表扬。

⑤他是技术骨干,什么活到他手里,他只要一瞧,就能很快完成,真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程度。

⑥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中展出的藏品,都精巧绝伦,其技艺真是鬼斧神工,令人难以想象。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对教师李林参与社会考研辅导活动,学校将作出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B.彩票公益金严禁虚报套取、挤占挪用,不得用于公务接待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营利活动以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支出。

C.威海一些拉面馆自愿倡议发起的“爱心拉面”公益活动,目前,威海全市140余家拉面馆中的104家已自愿加入“爱心拉面”行动中。

D.从毛泽东的目光中,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一种睥睨天下的风采了——尽管,跟随他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不过7000余人

5.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惑  ②垂髫  ③花甲  ④加冠  ⑤而立  ⑥古稀 ⑦半百  ⑧耄耋

A.⑧⑥③⑦①⑤④②B.⑧⑥⑦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⑤①⑦③⑥⑧D.②⑤①④③⑥⑦⑧

6.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间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阳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7.下列这首诗,诗句都不完整,试选取恰当的内容补充之。

()

清溪流过______,空水澄鲜_______。

隔断红尘______,白云红叶_____。

A.两悠悠一色秋三十里碧山头

B.碧山头三十里一色秋两悠悠

C.碧山头一色秋三十里两悠悠

D.三十里两悠悠碧山头一色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西方为何称赞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科举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

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

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降,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

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

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

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

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

“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

“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

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

”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

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

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

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

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

“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C.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

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

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D.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预演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

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

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心里暗想。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

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

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

”里面传出一阵叫骂声。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

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

……玛穆卡!

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

”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和妈妈在家吗?

“不在。

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

”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

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

”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

”我一边点着烟,一边坐在沙发上。

“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么样?

”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

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

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

”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腔调。

“吃个屁!

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

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骂起人来活像个卖货的娘儿们”

“你怕什么!

在饭馆一坐,就能吃个酒醉饭饱……可我怎么办?

我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

说!

”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

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

够了!

今天我就回娘家去!

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

”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

把儿子留下!

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

畜生!

”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

她打得那样厉害,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

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

”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

我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什么样子!

”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

”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

”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

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

”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

他们在我面前表演了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11.小说的开篇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小说以“预演”为题有什么深意?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3.有人说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

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技法,以巧妙的叙述和精巧的结构来记述事件,平添了许多神采,亦增无限雅趣。

请就小说中使用的“含而不露”的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

通经史大义,事母孝。

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

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

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

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

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

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

太祖欲其速来,破之。

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友谅大喜,问:

“康公安在?

”曰:

“守江东木桥。

”使归,太祖易桥以石。

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

退至龙湾,伏兵四起。

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

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

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

遂下蕲州、兴国、汉阳。

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

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

攻左君弼庐州,未下。

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

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

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

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

茂才追北至浮子门。

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茂才力战,大败之。

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寻拔湖州,进逼平江。

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

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

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

平江下,还取无锡。

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

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

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

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

还军道卒。

追封蕲国公,谥武康。

(选自《明史•康茂才传》,有删节)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B.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C.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D.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本文中对朱元璋称太祖,即是称庙号。

B.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

如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

C.江阴因其在长江以南而得名。

中国古代地名中多含“阴阳”二字,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地名中的阴、阳表明了其在山、水的位置,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

D.追封,死后封爵,也指后来补封。

如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蕲国公”。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康茂才因组织“义兵”保乡有功,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B.朱元璋率军渡江后,派军攻打康茂才。

康茂才奋力反抗,后被常遇春设计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多次失败后才率部归降朱元璋。

C.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的交情,让康茂才亲自送信给陈友谅并骗陈友谅说愿做其内应,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D.康茂才跟随朱元璋多年,战败陈友谅,讨伐张士诚,战功显赫,累得升迁。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2)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茂才力战,大败之。

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

①吴融,晚唐诗人。

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②帝乡,此处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诗人漂泊在外,偶见一枝杏花,触动他浮想联翩。

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艺术手法相同。

B.诗人并非不爱鲜花,不爱春天,奈何花开易落,青春即逝,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怎不令人“难堪”。

C.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

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几分孤独寂寞吗?

D.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及往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诗篇借杏花托兴,层层联想,笔法委婉细腻。

19.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个物我混同的朦胧境界。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后会无期》里有这么一句台词,“(___________________),大人只看利弊”。

“小孩”可以只看对错,无畏无惧,无问西东;“大人”则意味着必须(________________),尽量让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而我们这个社会多的从来是关心“值不值得”的人,而鲜有敢问“对不对”的人。

少年韩寒的意义,不在于退学,而在于他在问“对不对”。

如今的“大人”韩寒也没有什么错,只是他已经(_________________),他终于“泯然众人”了。

22.下列图标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

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要求:

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

(2分)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要求:

字数分别在10-20字)

①社会:

(1分)

②学校:

(1分)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分为三种。

一是欲望关系,占有的欲望,如见美食就想吃,见好衣就要穿,猎人见了老虎就想捕杀它。

欲望关系是以占有、牺牲对象为前提。

二是研究关系,只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并不占有或牺牲它,这是科学的任务。

如动物学家跟踪老虎,只是为了研究,绝不干涉老虎的行为。

三是审美关系,只是欣赏,并不占有,也不想对它做更深研究。

黑格尔称之为心灵的美感。

我们从欣赏的角度看老虎,也只欣赏它的花纹、雄姿,而绝不会有捕杀的欲望或研究的耐心。

这三种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更赞赏哪一种?

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谈谈你的选择和思考。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造字法的原则来辨析字形结构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下列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然后要回顾四种造字法的特点,再分析四个选项。

象形,“独体造字法”,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A项,“山”“石”“水”“火”“车”“马”都是独体字,属于象形字;C项,“中、上、下、刃、本、寸”都是独体字,属于指事字;D项,“闻、放、颈、管、裹、载”都是合体字,且字中包含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属于形声字;B项,“旦、武、卡、休、忐、森”都是合体字,都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属于会意字。

故选B项。

2.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语段,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搭配,最后采用排除的方法进行选择。

第一处前面说“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后面说中国文化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前后属于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中间要使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这就排除C项;“因为”是表原因的,而此处需要表结果的关联词,排除B项。

第二处和第三处,这两处是对“中国文化”的分析,“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而是”和“既是……也是”都表并列关系,但结合语段来看,“中国文化”显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故不能使用“既是……也是”,排除D项;且语段后面提到“这种强健的生命力的成因”,一是“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二是“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由最后一句“是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后一个原因应比前一个原因更重要,故应使用“更”。

故选A项。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句中说这些姑娘罔顾园里的美景而做出“攀上春树照相”的行为,符合语境。

“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前面说他是“技术骨干”,显然是显然他技术的高超,符合语境。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句中形容《国家宝藏》中展出的藏品,符合语境。

“竹马之交”,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句中二人同为女性,属于使用对象不当。

“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