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2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docx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范**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一点你可以从她一双明亮的眸子看出来。

现学校上四年级,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可以,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

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校的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

原来,范**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小同学,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不听从父母的教诲。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很拗”。

对别人有的好东西,趁人不注意偷偷拿过来占为己有。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她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

范**,女,民族:

汉族,出生年月:

1995.05.2

二.个案背景

父亲是木工,帮别人装修房子。

母亲和别人合伙开一个餐馆。

两人平时都比较忙,难得有时间照顾孩子。

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姐姐长得比较漂亮,学习成绩也好。

父母亲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本意是要生个弟弟的,偏又生了范**,还先天性耳聋,为此两人还闹过矛盾。

由于父母亲不懂手语,因此小范跟父母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

小范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小范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吼一顿来解决问题。

由于姐姐学习成绩好,对姐姐抱有很大的希望。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

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孩子。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没想办法与孩子沟通而是以不懂手语为理由,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将孩子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

原因在于家长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

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

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

“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

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不当“局外人”,学做“合格家长”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根本听不到,自己说的话孩子听不懂,对孩子起不到教育效果,于是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

不和孩子聊天,不带孩子逛街,不对孩子表达关心的话语把特殊孩子当“附件”摆在一边,供他吃穿就行了。

出了什么事情也是向老师推,“老师,我们说的他听不懂,他说的我们听不懂,您帮我们管教管教”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局外人”,这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聋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了解其内心世界。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不当“偏心眼”,学做“天平秤”

在我和范**聊天中,得知她认为父母亲都喜欢姐姐,不喜欢自己,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一个人。

姐姐学习成绩好,爸妈经常给姐姐买东西,自己一直都穿姐姐的旧衣服。

为此,我与这位同学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这位家长才意识到自己的对子女的态度伤害到这位同学的自尊心。

我对这位家长说:

“都是您的孩子,您应该平等对待,不要让孩子觉得您偏心眼。

”后来,这位家长努力做到公平,经常带这位学生出去参加一些活动,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

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所改进。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

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

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五.个案指导成果

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她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她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仇视的表情已经不见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学校家庭合力的结果

六.结论与反思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餍足”,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范**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心理。

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偏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

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4则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一.案例介绍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

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

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

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

“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

”“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

“老师,你是老师吗?

”“我不像老师吗?

”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

”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

“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

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

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她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

有一天她问我:

"我能行吗?

"我说:

"你这么棒,当然行。

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

"她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家里:

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

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

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

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

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

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

一、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

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

(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

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想起妈妈说过:

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

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

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

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

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

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

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

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

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

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

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

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

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

(1)"再现"事件:

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

晤谈、仿同法

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

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

(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

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

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

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

"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

(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

(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

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

晤谈、心理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