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6355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知识点汇总

《大学之道》知识点

1、课文详解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课下注释:

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管子·形势解》:

“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

得:

处事合宜。

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

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

指平民百姓。

壹是:

一概,一律。

本:

根本。

末:

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

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3、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

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一词多义

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5、赏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的人生历程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

1、课文详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秦〕孟子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课下注释

不忍人之心:

怜悯心,同情心。

乍:

突然、忽然。

怵惕:

惊惧。

恻隐:

哀痛,同情。

内交:

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要誉:

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端:

开端,起源,源头。

我:

同“己”。

然:

同“燃”。

保:

定,安定。

3、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

伤害

今义:

偷东西的人

一词多义

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二、专项练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训练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或分析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

动词,使显明

②“愿无伐善”的“伐”与“自矜功伐”的“伐”意义相同

③曲肱而枕之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固执:

顽固坚持

⑤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谦:

谦虚

⑥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

抛弃学问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道:

宗旨、原则             

B. 知止而后有定 定:

志向坚定不移

C. 安而后能虑 虑:

思虑精详               

D. 虑而后能得 得:

心得、收获

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之:

结构助词,的        

B. 在止于至善   在:

介词,在于

C. 定而后能静   而:

连词,表顺承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

连词,来,表目的

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在明明德                           

B. 先齐其家                           

C. 事有始终                           

D. 则近道矣

阅卷人

   

二、文言文阅读

得分

   

5.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6.“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

《大学之道》

 

7.《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8.《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明明德:

      ②格物:

      ③壹是:

      

(2).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

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

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

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

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

……的样子。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

D.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5)翻译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1.请赏析下列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

恐惧。

B.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

同“纳”,结交。

C.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

通“徼”,求取。

D.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

……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 知皆扩而充之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3.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

 

阅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

得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

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

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

《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

“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

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

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

《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

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

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

《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

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

《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

《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

《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

《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

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

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

“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15.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

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

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

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

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